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第6期)文化知识篇课本重点实词汇编!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需要同学想一想,默记一下。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追究,查办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结交,亲附)3、孔子曰:“吾 与点也”。(《论语·四子侍坐》) (赞同,称许)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速祸焉。(《六国论》) (招致)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 赞于宾客。(《魏公子列传》) (介绍,引见)6、自夏之徒不能 赞一词。(《孔子世家》) (辅助,改动)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让公子曰。(《魏公子列传》) (责备)8、以是知公子 恨之复反也。(《魏公子列传》) (遗憾)9、平 伐其功(《屈原列传》) (自夸,炫耀)10、自矜功 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 (功勋)(逞。)11、人 穷则反本。(《屈原列传》) (陷入困境)12、厚 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礼物)13、至秦,持千金之资 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传》) (礼物)14、后五年,吾妻来 归,时至轩中。(《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 (归:出嫁)15、而皆背晋以 归梁。此三者,吾遗 恨也。(《伶官传序》) (归附)(遗憾)16、穷饿 无聊,追 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没有依靠)(悬赏捉拿)17、吾闻汉 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项羽本纪》) (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购:悬赏捉拿】18、张良曰:“秦时与臣 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羽本纪》) (交游,交往)19、此所谓“ 资怨而助祸”矣。(《刺客列传》) (助长,帮助)20、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 (推究……本源)2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 逆军吏。(《刺客列传》) (迎,迎击,抵抗)22、孔子贫且 贱。(《孔子世家》) (地位低下)【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23、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 烈。(《过秦论》) (发扬,发展)(功业)24、占小善者 率以录, 名一艺者无不庸。(《进学解》) (都)(具有,占有)【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全,都】25、养其全锋而待其 弊。(《留侯论》) (疲困)26、 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27、每有制作,必先以 简察,然后施用。(《陈书 姚察列传》) (审阅)28、茕茕孑立,形影相 吊。(《陈情表》) (慰问)29、虽 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监督)30、传以 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给…看)31、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 示项羽无东意。(《高祖本纪》) (向…表示)32、谓予一行为可以 纾祸。(《指南录后序》) (解除)33、行年四岁,舅 夺母志。(《陈情表》) (改变)【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改变,更改)】【亦不能夺之矣 夺:改变。】34、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虻》) (登上)35、若夫 乘天地之正。(《逍遥游》) (顺应)36、我 决起而飞, 抢榆枋而止。(《劝学》) (快速的样子)(碰撞,碰到)37、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 抢地。(《报任安书》) (撞,碰撞)38、其不 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能,能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39、日月忽其不 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留,久留)40、不腆敝邑,为从者之 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秦晋殽之战》) (停留)41、是天下之大 贼也。(《论积贮疏》) (危害,祸害)42、臣侍 汤药,未尝废离。(《陈情表》) (中药汤剂)4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 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热水,开水)44、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 过之。”(《魏公子列传》) (拜访、探望)45、故传天下而不足 多也。(《五蠹》) (称赞)【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称赞】46、天下不 多管仲之贤而 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列传》) (称赞)47、 贷而 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宽容,饶恕)【成语“严惩不贷”“责无旁贷”的“贷”分别是:饶恕,推卸】【贷于人无得 借钱】48、归来相怨怒,但 坐观罗敷。(《陌上桑》) (因为)49、停车 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因为)50、谓功业可立就,故 坐废退。(《柳子厚墓志铭》) (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判……罪)51、对曰“齐人也。”王曰“何 坐?”曰:“ 坐盗”。(《晏子使楚》) (犯……罪)5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 存之。(《魏公子列传》) (问候,慰问)53、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 徇朝歌。(《太史公自序》) (攻占,巡行)54、二世使使者斩以 徇。(《高祖本纪》) (示众)【斩以徇师 徇:示众 】55、故令人持璧归, 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路→从小路)56、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 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离间)57、侯生乃屏人 间语。(《魏公子列传》) (私密,私下)58、女也不 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差错)【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59、贫贱有此女,始 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女子出嫁)60、计未定,求人可使 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报:回复)61、轲既取图奏之,秦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刺客列传》 (打开,展开))62、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 发盆。(《聊斋志异·促织》) (打开,开启)63、“使者至, 发书, 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史记·李斯列传》 (拆开诏书或书信)64、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 谢项羽。(《高祖本纪》) (谢罪,道歉)【及觉,痛咎谢 谢罪】65、多 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劝告)二、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虽然在以往的高考中出现不是很多,但经常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中,属次重点词,也是应该熟悉的。1、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孔雀东南飞》) (却:回头)2、但以刘日 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薄:迫近)3、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鄙:见识浅陋)4、越国以 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鄙:边邑→当作边邑)5、 到则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始得西山宴游记》) (披:拨开,分开)6、 已而有 身,遂产高祖。(《高祖本纪》) (身:身孕)7、田光曰:“敬诺。”即起, 趋出。(《刺客列传》) (趋:小步快走)【道济趋下阶 趋:快走】8、思 厥先祖父。(《六国论》) (厥:他们的)9、人君 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谏太宗十四疏》) (当:主持,掌握)10、吏 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李将军列传》) (当:判决)11、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质:正)12、必以长安君为 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质:抵押,即人质)【常以木枕布衾质钱 抵押】13、陶靖节躬 丁晋乱 。(《奇零草序》) (丁:遭逢)【丁忧:遭逢(父母之丧)居丧。以太夫人 忧去官:服丧,居丧。】14、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 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延请)15、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 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掉转)16、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 更砥柱之限。(《河渠书》) (更:经历,经过)【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更:经过】17、三餐而反,腹犹 果然。(《逍遥游》) (果:吃饱,充实)18、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视:比,比较)19、登斯楼也,则有去 国怀乡。(《岳阳楼记》) (国:国都,都城)【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齐人有一妻一妾者》)(国都)】20、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偏爱)21、孔子自周反于鲁,弟 稍益进焉。(《孔子世家》) (稍:逐渐)2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 迁之。(《屈原列传》) (迁:贬谪,放逐,流放)23、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狱:诉讼案件)【吏明知狱有枉 (案件)】24、群臣进谏,门 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庭:院子里)25、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 绐曰“左。”(《项羽本纪》) (绐:欺骗)26、东道 少回远。(《李将军列传》) (少:稍微,略)27、唐虞之际, 绍重黎之后(《太史公自序》) (绍:继承)【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28、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 床。(《孔雀东南飞》) (床:坐具)29、邓愈镇江西,数 延见 (延:延请,邀请)30、言,身之 文也。身将隐,焉用 文之?是求显也。(《介子推不言禄》)作文素材篇把古诗词、名言警句巧妙写到作文中(方法+素材)写作文,经常需要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等句子使文章更有亮点。相信学生对于这些都是有一定积累的,但单单积累或背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在作文中,该怎么去运用这些素材,让作文变得更加生动!01语录式——摘录 就是放在文章的题记位置,单独出现,做全文的题记。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再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语录式类似于摘抄,把原文原封不动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完后另起行在末尾处用破折线引出句子出处,由此做成作文的题记。当然这是题记的一种形式,题记还有其他形式。02援引式——引用用在文章内文中,就是直接引语的形式,提示语+冒号+双引号+引语内容+末尾标点符号+引号。例如:《论语中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如果写成如下的样式就不是援引了——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因为这句话,包括“子曰”在内,都是直接来自《论语》,而不是孔子。注意,援引的话语内容中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内。 03引号式——套用 引号式和援引差不多,但还有细微的区别,主要是在标点的运用上,一是去掉了引号,二是引用内容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外。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们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某种情愫总会油然而生。 再看:秋叶是漫无边际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满目的秋叶,五彩缤纷,给了我们铺陈在天地间的巨幅油画,也给了我们万千感叹。 套用也包括套进自己的句子中。就是只有引号,引号之外别的什么标点都没有,放到自己的句子中。例如:此时,我虽然身在温暖的教室里,可是却从内心里平生了“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一点儿浪漫与温暖都没有了。04变化式——化用 就是没有引号,把经典、古诗词无形地揉进自己的句子中。例如:有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种豪放叫飞流直下三千尺;有一种情意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一种淡然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如: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可以是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诉那个寂寞的夜晚;可以是映照冰湖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送别友人的刹那间。前一个化用是将诗句连用到自己的句子中,后一个化用是将诗句的亮点词语活用在自己的句子中。我们得到了这些方法,才能够运用自如,不至于弄巧成拙。05古诗文名言警句积累1.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 大雅 云汉)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2.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 颜渊)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欲:想要;施:给予。3.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车轮外的直木与车相互依靠,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辅”指车轮外的直木。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4.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附,附着,靠近。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学记)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琢,雕琢。6.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如果这个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是:这个;孰:哪个。7.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要及时补救。8.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9.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1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11.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告诉人们要谦虚不要自满。12.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1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指做人要守信用。1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指做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罔,迷惘。殆,危殆。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消化,则惘然一无所知;一个人如果思考却不知学习,就更危殆不安了。 16.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决断。1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学习,而后时常温习,是很高兴的事情。时:时常。习:复习。说:同“悦”,高兴。1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卫灵公)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必有眼前的忧虑。19.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自:从。20.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卫灵公)对小事不忍耐,没耐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2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卫灵公)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须先磨好工具。本句原意是说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贤者,结交仁者。现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利:使……锋利。 2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2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学记)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之后才会知道困惑的地方。困:困惑,理解不透。2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述而)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2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实战训练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我们都是对的,他们都是错的。种族中心主义走到极端,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就会引起种族或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为了避免种族中心论,人类学家对文化采取了相对态度,即主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不应当用外部标准来判断,而应当用他们自己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中亚人吃饭拿手抓,各自有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否合理,要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要不要改变,也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外人不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应当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的文化价值观,它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于是文化相对论就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但是文化相对论也不是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标准的。如果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那就会导致世界上没有公理,无法沟通,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按照他们内部价值标准说,这是合理的,应当的,别人也不能反对。倘若普遍如此,那么社会还能进步和发展吗?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要不然世界各国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所以说,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一个种族或群体的文化价值,是他们长期共同生活在他们那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是在人类交往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前者是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后者是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经济社会越发展,世界交往越频繁,人类共同价值就越会增多。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趋势。(选自杨心恒《说说文化相对论》,有删改)材料二: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反对用暴力干涉落后民族的文化,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不作分析地把一切文化都看作是具有同等价值的文化,忽视其文化背后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水平,使不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落后状态。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并不是都同等价值,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文化相对论者极力推崇文化的多元性,反对西方人用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落后民族文化,并野蛮干涉,使落后文化服从“优秀”的西方文化,或者同化它。这是文化相对论中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是,难道被西方人看作是落后的文化,一定是文化相对论者想象的那种有民族特色的原始美,被当地人喜爱的那么值得去推崇、保护的文化吗?那种文化保持下去,一定永远那么吸引人吗?其实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的特色,一味地去保护、尊重,而不去了解这种文化在道德伦理角度、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民族文化水平提高角度和现实生活角度的好坏,不去分析那些文化的差异,那是十分片面的,是十分不理智的,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虽然文化相对论者在理论上很得意地用仁慈的中立态度去对待每一种文化,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万万行不通的,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有的甚至要去推翻它。与文化相对论一样,文化进化论有片面性,但事物不能不“进化”,用哲学的话讲是“事物总是要发展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文化相对论者所保护尊重的“落后”特色时期的,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所以各民族众多有识之士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以此来使本民族站起来。我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我绝对反对到处肆意地乱用“物竞天择”。过分强调物竞天择,这个世界就会多一分不安宁,国家之间相互战争,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后果很难设想。希特勒就是一个过分强调物竞天择的人,由此想灭绝犹太人。(选自王顺《文化相对论是一把双刃剑》,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相对论认为每种文化都具有充分的价值,反对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行为。B .文化相对论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原因之一是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C .对于部落吃人、奴隶买卖这种现象,我们不能野蛮干涉,应该用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合理引导。D .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特色,以仁慈中立态度对待每一种文化,但理论与现实脱节。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各个种族、群落的文化,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B .文化相对论保护了民族文化多元,避免了同化,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C .文化相对论与文化进化论均具有片面性,因此,面对具体文化现象我们需辨证思考。D .材料二支持落后文化需进化的观点,但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3 .下列选项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的是( )A .乡下的阿Q们讨厌城里人煎鱼时放切细的葱丝。B .国学爱好者认为京剧是国粹需要保护传承。C .美国以“民主”名义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D .韩国人强烈呼吁取消日本“丑陋”的相扑运动。4 .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观点,已经成为诸多文化学者的共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5 .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落后文化并不都具有价值,对于如何使落后文化进步,各自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答案与解析篇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 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信息为“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可见“欧美标准”应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合理引导。故选C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 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错误。原文是“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不能缺少“同等”,文字表述有误;B. “ 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错误。原文是“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落后’特色时期,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原文表述认为有被外来民族侵犯的可能性,但选项表述为“落后时期”则必然导致侵犯。D. “ 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错误,反对的是“到处肆意乱用”。故选C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对“种族中心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表述:“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ACD 都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B. 不涉及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故选B 。4.①费老先生主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要吸收外国的优良文化,各国优良文化融合在一起,世界就大同了。②这一理念既尊重欣赏不同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又认可人类文化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理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意思是人们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也要以包容的方式欣赏他人创造的美,使自己的美与他人的美相结合,才能实现大和谐的理想美。“各美其美”强调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美,对于文化来说,就是主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美人之美”就是要懂得欣赏他人的美,也就是吸收外国的优良文化;“美美与共”就是各种美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各国优良文化融合在一起,最后达到“世界大同”。材料一谈到“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同时“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理念尊重欣赏不同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又认可人类文化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理念。5.材料一:依赖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促其提升。材料二:支持文化进化论,可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适度合理运用“物竞天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要不然世界各国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可概括出:依赖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促其提升。材料二:“与文化相对论一样,文化进化论有片面性,但事物不能不‘进化’,用哲学的话讲是‘事物总是要发展的’”“所以各民族众多有识之士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以此来使本民族站起来”,可概括出:支持文化进化论,可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适度合理运用“物竞天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