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中国“天眼”何以能拓展视野?
教学目标
通过南仁东提出构思及严密论证的对比,区别认识与实践的概念及不同特征,能够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通过对南仁东团队对射电望远镜选址的坚持,了解人的实践特性及作用。
3.通过FAST天文望远镜投入运营以后对实践的影响,充分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通过价值辨析,开展一场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本课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讲授新课
导入:没有一代代人的筚路蓝缕,就没有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国之重器更是国之底气!点赞中国科技,致敬大国工匠!著名的科学家霍金曾经表示过,如果未来有外星文明给地球人类发送信号,第一个收到这些信号的一定是中国的天眼。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深入思考中国“天眼”何以能拓展视野?
议题一:“天眼”问世缘何而起?
过渡:人类一直对未知而神秘的浩瀚太空充满了好奇,在太空宇宙之中,漫无边际的空间和数不胜数的星球,不但能给人类带来资源开发和星际移民的可能性,还蕴藏着生命诞生的最根本哲理和奥秘,以及时空的未知和世界运转的规律。
情境材料: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4年7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提出。
2005年9月23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召开FAST项目建议书专家评审会。
活动任务:我思考
独立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南仁东为何会向同事提出建造射电望远镜?
角度:个人角度——南仁东对天文的热爱
客观角度——当前天文事业的落后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感性认识的含义及特点。
2.从1994年提出概念到2005年项目问世,你认为FAST项目建议书若想通过专家评审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努力?
生1:经历严格的审查
生2:科学的论证
设计意图:理解FAST项目建议书是理性认识的表现,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议题二:“天眼”选址何以落定?
过渡:“天眼”从一句设想到走向运营,经历了漫漫长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选址”。我们一起来看看“天眼”选址难在何处?
材料一:1994年始,南仁东团队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开始启动贵州选址工作。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时间长达12年,最终确定选址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
活动任务:我发现
结合视频和材料,及时记录,尝试用1~2个词来概括南仁东团队的贵州选址工作。
答:艰苦卓绝、持之以恒
小组合作,在南仁东团队先后对比的1000多个洼地,你认为大窝凼洼地被选中的理由是什么?
答:符合海拔条件、地貌要求、凹形口径较大······
设计意图:从客观的物质条件出发,帮助学生树立唯物思维。
3.结合生活实际,请你预测南仁东团队的下一个选址工作是否需要长达12年?
答:可以缩短,因为遥感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选址工作,在团队协作之下,更加高效的推进选址工作。
设计意图:把握实践的含义,了解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特点 关键词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规律
能动性 计划、方案、规划、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社会性 强调合作
历史性 强调历史过程
议题三:“天眼”运营有何价值?
材料一:FAST的高灵敏度观测发现重复快速射电暴及偏振角变化,揭示快速射电暴来源于遥远宇宙的磁星。
材料二:面对巨大工程体量、超高精度要求等技术挑战,FAST应运而生。截至2022年7月,FAST已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助力自主导航的前瞻性研究,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延伸至太阳系外缘。
材料三:FAST关键技术成果应用于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等领域。
天文爱好者小赵:我想了解“快速射电星”的来源,为什么2019年出版的天文书里找不到
天文爱好者小钱:FAST为什么致力于不断去发现新脉冲星?
天文爱好者小孙:FAST赢得国际关注,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能找到FAST的技术成果吗?
活动任务:我探究
假如你也是天文爱好者,请选择1位网友,以小组为单位,推选1名小组代表,汇总观点,提出小组意见并阐述理由,讨论时间2分钟,展示时间1分钟。
生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FAST的观测实践,获得了“快速射电星”来自实践,从书本中(第二手资料)获得信息也是有·价值的,但我们要清晰的认知到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认识的途径有2种。
生2:FAST的修建过程中不断遇到新问题(巨大工程体量、超高精度要求等技术挑战),不断克服这些新问题,从新问题的解决、认识工具的日益完备、认识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三个角度出发。
生3:在生活中,FAST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可见我们发展技术,获得认识是要将其应用于实际,才能真正发挥正确认识的价值。
知识梳理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 习,这就是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新问题、新要求推动新探索、新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们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图式:实践——认识——实践 ......
议学拓展——真理问题大讨论
“文化革命”结束后反对个人崇拜、纠正“左”的错误开展的一次全国性思想解放的讨论
观点一:“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观点二: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
活动任务:我辨析
结合历史知识,请辨析我们应该坚持毛泽东的思想还是毛泽东思想,并阐释理由。
生:我们应该坚持毛泽东思想,而不是毛泽东的思想,因为人的思想来自于实践,通过实践可以获得正确/错误的思想,而毛泽东思想是凝聚全党全国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成果,应当要坚持。
过渡:邓小平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因此我们必须搞清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结:对世界科技界来说,“天眼”提供了探索宇宙所需的研究工具。“重大突破,仪器先行”,从宇宙星辰,到基本粒子,人类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高大上”的科研仪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