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3年安徽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及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古诗文默写(70分)(一)直接型默写。(每空1分,共2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2.是非木杮, ?(纪昀《河中石兽》)3. ,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4.小大之狱, , 。(《曹刿论战》)5.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6.怒而飞, 。(《北冥有鱼》)7.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8. ,骈死于槽枥之间。(韩愈《马说》)9.莫说相公痴, 。(张岱《湖心亭看雪》)10.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11.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12.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13.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14.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5.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16. ,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1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蒹葭》)18.夜来城外一尺雪, 。(白居易《卖炭翁》)19. ,不知饴阿谁。(《十五从军征》)20.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1.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2.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二)理解型默写。(每空1分,共34分)1.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态度,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 , ”两句写出庭院景色,描绘出一幅月光澄碧、竹影斑驳的夜景。3.《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 ”。4.名著《西游记》中有一个名号为“云程万里鹏”的妖精,他“行动时,抟风运海,振北图南”。他的行动特点与《北冥有鱼》中大鹏行动时“ , ”的特点颇为相似。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 ”正面描写了邹忌外形的高大美丽。6.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引出对洞庭湖和岳阳楼壮丽景象描写的句子是“ , ”。7.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以“ , ”两句写他求学之路风大雪深的情景,突出了其求学的艰苦。8.诸葛亮《出师表》中,建议后主赏罚分明的句子是“ , ”。9.借用明月来抒发怀人情感是一种常见的诗歌创作手法,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 , ”来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切。10.诗词文化源远流长,黄昏情结是其中最引人动容的文学现象之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 ”借“夕阳”道尽了天涯游子无处安放的忧伤。11.《关雎》中,“ ,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情状。1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气势雄伟地点明送别之地的句子是“ , ”。13.白居易《卖炭翁》中,从视觉角度刻画出卖炭翁形象的句子是“ , ”。1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触展现壮观独特的雪景,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温暖与希望的句子是“ , ”。15.张养浩在《山坡羊·骊山怀古》中感叹“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对王朝兴衰的认识可谓深刻而清醒。而他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 , ”表达了相同的意思。16.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 ”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17.龚自珍《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句子是“ ,”。(三)主题型默写。(12分)1.中国诗词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词人,她们用诗词表达自己的追求与向往。浪漫如李清照,“ , ”(《渔家傲》)想象丰富,展现出辽阔壮美的图景,似梦似幻;豪放如秋瑾,“ , ”(《满江红》)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生活的蔑视,表现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2.登高览胜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王荆公登临飞来峰,用“ ,”(《登飞来峰》)极言峰上古塔之高;杜工部用“ ? ”(《望岳》)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惊叹、仰慕之情。3.文以传情,诗以明志。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 ?”暗含世人忙于追逐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之意;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 , ”借助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文言文阅读(80分)(一)(16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选自《颜氏家训》)【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虽有至道 至道:(2)学学半 学:(3)以补不足也 补:(4)但能说之也 但: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3.【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2分)4.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4分)(二)(16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节选自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栏杆的横木。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具答之 具:(2)诣太守 诣:(3)且暮 且:(4)不得寐 寐: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3.如何理解【甲】文中渔人做了记号却“不复得路”这一情节。(2分)4.【乙】文结尾时作者写“往往想见其事”和【甲】文中作者写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三)(16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①,贸贸然②而来。黔敖左奉③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④!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屦:鞋。②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③奉:同“捧”,端着。④微与:不应当啊。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必敬必戒 戒:(2)威武不能屈 屈:(3)以待饿者而食之 食:(4)从而谢焉 谢: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不得志,独行其道。(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3.【乙】文中曾子对于“嗟来之食”的态度是“ ”,对于黔敖行为的改变,他认为饿者“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乙】文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贫贱不能移”的论据?请结合两文内容说明理由。(4分)(四)(16分)【甲】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节选自《世说新语》)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呼尔而与之 呼:(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3)不忍委之 委:(4)而敢独止 独: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3.【甲】文列举了路人和乞丐“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后,还列举了什么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4.【乙】文的荀巨伯能否称得上【甲】文中所说的“贤者”?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加以分析。(4分)(五)(16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②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③。(节选自《西京杂记》)【注释】①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②大姓:大户人家。③大学:大学问家。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2)援疑质理 质:(3)主人怪问衡 怪:(4)资给以书 资: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情?(4分)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都取得了成功,试分析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2分)古诗文默写、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一)1.濯清涟而不妖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晓雾将歇 4.虽不能察 必以情 5.青树翠蔓 6.其翼若垂天之云 7.苟全性命于乱世 8.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9.更有痴似相公者 10.野芳发而幽香 11.能谤讥于市朝 12.猿鸣三声泪沾裳 13.万里赴戎机 14.独怆然而涕下 15.芳草萋萋鹦鹉洲 16.我报路长嗟日暮 17.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18.晓驾炭车辗冰辙 19.羹饭一时熟 20.千树万树梨花开 21.年少万兜鍪 22.无案牍之劳形(二)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4.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6.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 7.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8.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9.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0.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1.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12.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13.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14.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15.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6.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17.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三)1.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殊未屑 2.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二、(一)1.(1)最好的道理 (2)同“敩”,教导 (3)弥补 (4)只是2.(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3.重要性(重要) 目的(作用)4.①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②推行主张,造福社会;③涵养德行,以利于事。【参考译文】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别人,只是用来取悦于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才学)。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他人,实行道义有利于世人;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自己,修养自身是为了升迁。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讨论文章,是春天的花朵,修养身心而且利于实行(道义),是秋天的果实。(二)1.(1)详细 (2)拜访 (3)将要、将近 (4)睡觉2.(1)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2)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3.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4.《新城游北山记》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和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作者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更加突出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参考译文】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越来越幽静。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界限分明,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就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僧人)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建造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忧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三)1.(1)谨慎 (2)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3)给……吃 (4)认错,道歉2.(1)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我就是因为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3.可去 可食4.能。因为【乙】文中黔敖侮辱性的施舍伤害了饥饿者的自尊,饥饿者没有因饥饿而屈从。而【甲】文中“贫贱不能移”体现的正是贫贱不能使人的操守动摇的道理。两者十分契合,所以【乙】文事例可以作为【甲】文“贫贱不能移”的论据。【参考译文】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做好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人)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四)1.(1)没有礼貌地吆喝 (2)同“辨”,辨别 (3)舍弃、丢下 (4)单独、独自2.(1)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2)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3.列举了“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人不能为了获得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的道理,更加充分地证明了文章“舍身取义”的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4.荀巨伯称得上【甲】文所谓“贤者”,因为他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不忍心抛下友人,鄙视“败义以求生”的行为,这就体现了【甲】文贤者的“舍生取义”之心。因此荀巨伯能称得上“贤者”。【参考译文】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五)1.(1)借 (2)询问 (3)对……感到奇怪 (4)供给,资助2.(1)已成年,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3.【甲】文:①“我”借书、抄书苦读。②“我”恭敬地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以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只求借书读。4.刻苦勤奋、博览群书。【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叫文不识的大户人家,家中非常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此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匡衡说:“希望能得到主人家的书广泛地阅读。”主人深为感叹,把书借给他读,后来他成为大学问家。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