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4考纲解读】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高考对环境问题的考查集中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从考查形式上看,结合某区域的城市化、人类生产生活来考查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差异、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以热点问题或生态破坏地区等为背景,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以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为突破口,结合具体案例,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途径、发展方向等;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倡节约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考查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等。复习时以某一重大环境问题为材料,详细分析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知识梳理】一、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具体成因二、解答有关环境问题试题的基本思路解答有关环境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自然原因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3.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可分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措施:(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加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项目 含义循环经济 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自然资源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低排放,使所有资源和能源都合理利用清洁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其特点是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将污染物消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生态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农业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系统,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提倡满足基本需求条件下的适度、适量消费,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提醒】节能减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源头实现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考查赤潮例1、(2013·大纲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考点二、考查区域定位和循环经济例2、(2013·福建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考点三、考查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中的实施例3、(2013·安徽卷)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地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能源缺乏等问题突出。(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3)针对果业发展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经典考题精析】(2013 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读图回答23-24题。23.“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24.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2013 江苏卷)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材料二 图19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20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 图19 图20(1)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__ 。(3分)(2)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______ ,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 、 _______。(3分)(3)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有_________ 。(3分)(4)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__________ (4分)(2012年北京文综卷,10~11题,8分)图5为温带某景区导游图。读图,回答第1、2题1.在图示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中,A.峡谷由河流下切塑造而成 B.河流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C.瀑布的落差受径流量控制 D.湖泊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2.在景区服务设施中,依次布局游客中心、加油站、餐厅、巡防站的合理方案是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2012年安徽文综卷, 28~29题,8分)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图10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表3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成1~2题。年份 “水银行”买入 “水银行”卖出价格(美元╱m ) 水量(亿 m ) 价格(美元╱m ) 水量(亿 m )1991 0.10 10.12 0.14 8.151992 0.04 2.34 0.06 1.971993 0 01994 0.04 2.72 0.06 2.09表31.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2.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接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2012年安徽文综卷, 32~33题,8分)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图12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均气温分区图。完成3~4题。3.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4.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5.(2012年山东文综卷,26题,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图5(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2分)(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6分)(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2012年海南省地理卷,14-15题,9分)表1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图5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4~5题。表1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沙 地 468.7草 地 58.8盐碱地 32.1耕 地 16.6沼泽地 10.7建设用地 1.44.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5.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2012年北京文综卷,8~9题,8分)图4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2题。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21世纪教育网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3.(2012年广东文综卷,2题,4分)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的作用,该作用可能A.缓解全球变暖 B. 缩小臭氧层空洞C. 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2012年天津文综卷,2-3题,8分)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6~7题。6.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2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A.水产品养殖 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 D.水力发电7.在图2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A.山体坡度大 B.地表崎岖不平C.河水流速快 D.泥沙淤积严重(2012年江苏地理卷,17-18题,4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图9 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8 ~9 题。8.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A.① B.② C.③ D.④9.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①引起大气污染21世纪教育网②造成资源浪费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21世纪教育网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0.(2012年安徽文综卷, 35题,12分)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议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2分)11.(2012年海南省地理卷,22题,10分)图9所示区域人口密集,其中甲市出产的白酒驰名中外。酿造该种白酒的原料主要为生长在甲市周边区域的糯红高粱。为了确保白酒品质,当地种植的糯红高粱一般不施用化肥和农药。为了扩大产量,农业专家曾尝试在他处种植糯红高粱,但离开其原产地仅数十公里,便会出现质量变差、减产等问题。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市周边地区发展糯红高粱种植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12. (2012年重庆文综卷,36题,8分)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设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图10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图10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1)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8分)(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图12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13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图12 图134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4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A.建设用地增加 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D.未利用土地增加(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曰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3分)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股指落叶层吸收一定量地降水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2)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8分)【2014考纲解读】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高考对环境问题的考查集中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从考查形式上看,结合某区域的城市化、人类生产生活来考查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差异、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以热点问题或生态破坏地区等为背景,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以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为突破口,结合具体案例,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途径、发展方向等;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倡节约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考查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等。复习时以某一重大环境问题为材料,详细分析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知识梳理】一、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具体成因二、解答有关环境问题试题的基本思路解答有关环境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自然原因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3.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可分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措施:(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加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项目 含义循环经济 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自然资源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低排放,使所有资源和能源都合理利用清洁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其特点是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将污染物消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生态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农业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系统,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提倡满足基本需求条件下的适度、适量消费,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提醒】节能减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源头实现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考查赤潮例1、(2013·大纲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考点二、考查区域定位和循环经济例2、(2013·福建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考点三、考查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中的实施例3、(2013·安徽卷)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地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能源缺乏等问题突出。(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3)针对果业发展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3)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使用化肥问题。方案二(示意图表达):【经典考题精析】【2013年高考真题】(2013 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读图回答23-24题。图1323.“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24.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2013 江苏卷)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材料二 图19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20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 图19 图20(1)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__ 。(3分)(2)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______ ,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 、 _______。(3分)(3)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有_________ 。(3分)(4)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__________ (4分)【2012年高考真题】(2012年北京文综卷,10~11题,8分)图5为温带某景区导游图。读图,回答第1、2题1.在图示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中,A.峡谷由河流下切塑造而成 B.河流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C.瀑布的落差受径流量控制 D.湖泊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2.在景区服务设施中,依次布局游客中心、加油站、餐厅、巡防站的合理方案是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2012年安徽文综卷, 28~29题,8分)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图10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表3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成1~2题。年份 “水银行”买入 “水银行”卖出价格(美元╱m ) 水量(亿 m ) 价格(美元╱m ) 水量(亿 m )1991 0.10 10.12 0.14 8.151992 0.04 2.34 0.06 1.971993 0 01994 0.04 2.72 0.06 2.09表31.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2.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接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2012年安徽文综卷, 32~33题,8分)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图12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均气温分区图。完成3~4题。3.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4.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5.(2012年山东文综卷,26题,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图5(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2分)(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6分)(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5.答案(1)(2012年海南省地理卷,14-15题,9分)表1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图5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4~5题。表1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沙 地 468.7草 地 58.8盐碱地 32.1耕 地 16.6沼泽地 10.7建设用地 1.44.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5.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2012年北京文综卷,8~9题,8分)图4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2题。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21世纪教育网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3.(2012年广东文综卷,2题,4分)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的作用,该作用可能A.缓解全球变暖 B. 缩小臭氧层空洞C. 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3.D 此题关键是对海洋“生物泵”的理解上,能够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可能或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则该作用可能缓解全球变暖。(2012年天津文综卷,2-3题,8分)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6~7题。6.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2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A.水产品养殖 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 D.水力发电7.在图2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A.山体坡度大 B.地表崎岖不平C.河水流速快 D.泥沙淤积严重(2012年江苏地理卷,17-18题,4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图9 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8 ~9 题。8.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A.① B.② C.③ D.④9.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①引起大气污染21世纪教育网②造成资源浪费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21世纪教育网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0.(2012年安徽文综卷, 35题,12分)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议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2分)11.(2012年海南省地理卷,22题,10分)图9所示区域人口密集,其中甲市出产的白酒驰名中外。酿造该种白酒的原料主要为生长在甲市周边区域的糯红高粱。为了确保白酒品质,当地种植的糯红高粱一般不施用化肥和农药。为了扩大产量,农业专家曾尝试在他处种植糯红高粱,但离开其原产地仅数十公里,便会出现质量变差、减产等问题。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市周边地区发展糯红高粱种植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12. (2012年重庆文综卷,36题,8分)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设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图10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图10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1)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8分)【2011年高考真题】(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图12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13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图12 图134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4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A.建设用地增加 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D.未利用土地增加(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曰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3分)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股指落叶层吸收一定量地降水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2)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1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学案)-201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doc 专题1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学案)-201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