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1晨读素材篇名言警句01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适用主题】挑战、超越等(语出宋代苏轼《思治论》,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02明法于心,守法于行。【适用主题】法治等03大道如砥,奋斗如歌。【适用主题】奋斗等0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适用主题】以史为鉴等(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意思是不要忘记前人的经验教训,以后行事就可以从中借鉴。)05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适用主题】随机应变,因势而谋等(出自《韩非子·五蠹》,意思是世界改变了事情也就随之改变,事情改变了那就需要对变化进行准备。)06勉力中流击楫,直须连钓鳌头。【适用主题】奋发向上等(出自宋代·李曾伯《朝中措·送管顺甫赴漕》。中流击楫:指晋祖逖渡江击楫事,理解为奋发图强;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07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适用主题】愈挫愈勇,愈难愈进等(出自宋代·陆游《故蜀别苑在成都西南十五六里梅至多有两大树》,意思为摧残伤害虽然多,却愈发激励了梅花的意志,它径直与天地抗争,要把春天早日夺回。)08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适用主题】创新等(出自清代·赵翼《论诗五首》。意思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的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09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适用主题】团结、聚力等10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适用主题】用心、凝聚等11斗罢艰险又出发,风雨无阻向前行。【适用主题】勇毅前行等12梦想有多么伟大,征程就有多么壮阔。【适用主题】梦想等13信仰使青年立大志,理想让青年担大任。【适用主题】信仰、理想等14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适用主题】实干出成果等15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适用主题】实践出真知等(明代·刘基《拟连珠》,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16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适用主题】人才强国等17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适用主题】时间等18时间坐标镌刻奋斗足迹,梦想征程闪耀如磐初心。【适用主题】梦想、奋斗等19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奋斗者的脚步永远向前。【适用主题】奋斗等20梦想如长风,鼓起船帆;目标如灯塔,引领征程。【适用主题】梦想、目标等21好教育需要一大批好老师,好老师能成就一批好学子。【适用主题】教育等22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勾勒出奋斗最好的模样。【适用主题】梦想、奋斗等写作指导篇作文素材 | “有用”“无用”专辑作文(七)【类似文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材料一:2020年7月,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考676分的高分被北大录取。她在选择专业时没有盯着所谓的“热门”,而是选择了“冷门”的考古系,原因是单纯的“从小就喜欢”。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曾说,考古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对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都能起到很大作用。无论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考古业,这段学习生涯都能为人生之路奠基。材料二:下面是某高中学生李栋梁在高一选课前夕与其母亲的一段对话。李栋梁:选什么学科应该根据我的人生规划来决定。我的理想是将来能从事纯学术性的数学研究,成为登上学术之巅的大家。李母:别好高骛远,多看看眼前吧!你应该先考虑学什么能得高分,能考个好大学,能找份好工作。李栋梁:你说的是生活目标,算不上人生理想,我要的人生理想。李母:孩子,到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社会现实了。请结合材料,以“有用与无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佳作一身行“有用”尘路,眼望“无用”星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们在尘世中奔走,汲求功名、实利,仿佛不是立竿见影之事便成了无用的弊履,被抛至九霄之外。然而可曾想过“无用”之事或许亦有大用。钟芳蓉高分进入北大却选择了冷门的考古专业,看似“无用”,实则是为中华民族寻源探本、护育文脉之专长,助力华夏文明赓续;李栋梁选择纯学术性数学研究,看似“无用”,实则数学乃科技发展之本源,推动着科技强国,助于实现中国梦。可见,我辈虽行于“有用”之尘路,也需仰望“无用”之星空。墨子有言:“有利于民者巧也。”诚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做有实际益处的“有用”之事,因为这样社会才能向前发展。但是一旦过于强调“有用”之用,便会陷入功利主义的深渊。明清以八股取士,天下学子非四书五经不学,人人皆求“有用”之利,以至于文化科技滯于泥潭之中,难以前进。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应知“无用”之利,在“有用”的大道上行走时,也应看见“无用”的星海,那点点微光也许就是未来的光耀。“无用”是一种大智慧。正因为有人不同于众人、另辟蹊径,社会才有发展的希望。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总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遥想中古时代的欧洲大地,神学像阴霾一般遮蔽人心,而哥白尼却醉心于无人问津的天文学,不惧教会淫威,提出了惊世骇俗的“日心说”。如果不是他追求“无用”之学,世界又怎会迎来科学的新生?因此,“无用”的背后实有大用,洞悉此理而为之不解追寻,人类才有希望。我们虽远眺星辰,但也不要遗忘脚下的道路。“有用”与“无用”并不对立,我们唯有将两者结合方能实现中华文明的振兴。我们不以“有用”的异变“功利主义”为宗,也不必过分强调“无用”。“有用”之径与“无用”之心相统一,共同助力于中国建设。当下功利之风盛行,时代呼唤“无用”之心的回归。从“崇理鄙文”到“经济发展高于环境保护”,各种浊流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导致疏于对文化对环境的重视保护。殊不知,两者正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青年应怀高远之志,知“无用”之利,引“无用”之息壤填功利之洪流,让“无用”与“有用”重新形成合力,共同拉动历史车轮。让我们怀着一颗洞悉“无用”的心行走在漫漫尘路之中,这样,人类才会拥有星光与希望。点评本文主旨鲜明,充满了理性的思辨色彩。文章紧紧扣住“有用”和“无用”进行论述,对当今过分追求实用的功利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危害,号召青年学子在重“有用之用”的同时,也要注重“无用之用”,“身行‘有用’尘路”的同时也需“眼望‘无用’星空”。观点鲜明突出,发人深省,论证完整深刻。佳作二以“无用”之基,筑“有用”之城高考放榜,金榜题名,名列全省第四的钟芳蓉选择考古系引发争议;人生规划,万般苦想,李栋梁愿从事纯学术性数学研究却被母亲的现实论反驳,“无用”与“有用”的争论是万古长存之命题,我以为只有以“无用”之基方能筑“有用”之城。“无用”乃“有用”之基础,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在财富积累作为成功有为的代名词的时代,考古在大家眼中确实为“无用”,殊不知,考古这一“无用”之事有助于寻华夏之源头,乃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有用”之器;纯学术性的数学研究看似毫“无用”处,殊不知,数学乃科技发展之本源,能推动物理、化学等领域协同进步,更能助力科技强国梦的实现,谓之“无用”者,乃不知其有大用。若无“无用”为基,何来“有用”之用,正如老子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用”之积累,必成“有用”之大用。5G的横空出世,是无数人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成果,他们看似做着“无用”之事,实则铸就了5G的诞生,让中国速度领跑世界,让其大展“有用”之光芒,“无用”乃默默无声,“有用”乃震响世界。放“有用”之光彩,必有“无用”之于无声角落。看古今仁人志士: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大放“有用”之光彩,却不知其数十载做了多少别人不屑的“无用”之事;原子弹在神州大地上大放“有用”之光彩,却不知多少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数十载,默默沉潜,做着世人不屑的“无用”之事。“有用”为“无用”之结果,影响世界,领跑世界,以无数之“无用”方筑成了“有用”之大用。“无用”与“有用”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若无“无用”之积,便无“有用”之用。见“有用”之用,亦需想到其后之“无用”。杨倩因热爱与追求,终实现了“天下谁能配白衣”的奥运首金梦;当代“愚公”毛相林因坚守与执著,终实现了向“绝壁要天路”的全村脱贫梦;守卫边境的军人以无畏的爱国理想筑起中国新的血肉长城。探其源头是“无用”之积,望其所至是大用。世人皆以“无用”不为用,却不见“无用”之大用,钟芳蓉与李栋梁深知:唯有以“无用”之基,方能筑“有用”之城。让我们汇“无用”“有用”二者之力量,创时代辉煌。点评这篇文章内容极具思辨性。开头用精简的语句回扣材料,并鲜明地提出“只有以‘无用’之基方能筑‘有用’之城”的观点,接着驳斥“无用论”的荒谬性,然后畅谈“‘无用’之积累,必成‘有用’之大用”。全文层层深入,说理透彻,彰显了作者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排比叙例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议论气势,还让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文采斐然。开卷有益篇微感动:日光最长的一天还记得今年的夏至是几月几日吗?6月21日。记不得也很正常,因为夏至这个节气,在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恐怕要名列“存在感”最为稀薄的梯队了。既不像惊蛰清明、白露寒露那样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文学气息,又不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这样有一个令人警醒的名号,更不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样直接昭示一个季节的开始,不容易被人记起,也是情有可原。但实际上,夏至或许是现代人最能有直接感受的节气之一。有一些地理常识的朋友应该懂得,夏至日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子,也是整个北半球一年之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这一年之中最长白昼的降临,绝对要比“清明”的雨水或者“大雪”的雪花来得更为准时靠谱。而对于久居城市远离桑麻的城市人而言,在以农事为核心的二十四节气中,又有哪个能比“朝九晚五”时天亮没亮、黑没黑更加具体可感呢?夏至或许是所有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下来的一个。“夏至”二字的由来,较为常见的解释,是出自《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在土地上立一根木棒,观看日影的长度,就能确认夏至的具体日子,确实是易于观测。当然,最长的白昼同样是判断夏至的重要特征。夏季的北半球,越往北白昼越长,倘若在中国极北的漠河,夏至日里,黑夜只有短短一两个小时。这是什么概念?太阳下山后,你和朋友们相约小酌,酒还未过三巡,太阳就又升起来了。在这一天里“通宵达旦”做任何事情都显得特别的轻松写意。如果你有意体会中国极北端的风光,除了在冬天去挑战中国首屈一指的极寒之外,夏天前去也是别有一番风情。《古诗十九首》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估计这位古人是没有体验过极北之地的夏至日,不然恐怕要改口感叹“欢娱嫌夜短”了。夏至也是少有的、中国节气概念可以在西方天文历法中找到精确对应的概念之一。夏至和冬至的“至”,在英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汇“solstice”对应,夏至称“summer solstice”,冬至称“winter solstice”,这样的待遇,在二十四节气中可谓屈指可数。在英国,夏至日前后的日子被称为“midsummer”,中文译作“仲夏”,说到这里熟悉西方文学的朋友或许就要恍然大悟了,莎士比亚的名著《仲夏夜之梦》,说的正是这个midsummer。直到今天,在英国著名旅游景点巨石阵,每逢“仲夏节”,都还会举行沿袭自古代的盛大庆典。而在靠近北极圈的北欧国家芬兰等,夏至日超长的白昼时间则显得更为宝贵、更值得庆祝。对他们来说,仲夏节意味着团聚、篝火、畅饮和狂欢。在中国的历史上,夏至也曾在节日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古时皇帝在夏至时会举行祭拜土地的仪式,《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这与中国的重农传统不无关系。亦有学者认为,“端午节”原本是从夏至而来,祭祀屈原乃是后来才附加于夏至之上的涵义,并列举相关论据,譬如在一些权威的岁时古籍中并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却有“夏至节吃粽子”一说,又如今日端午习俗中的插艾叶菖蒲避鬼、饮雄黄酒祛病、“斗百草”“采杂药”等其实和纪念屈原并无关系。虽未有定论,但至少证明,民间传统中对于“夏至”这个节气,还是颇为看重的。到了今天,夏至虽然不再是举国欢庆的节日,但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还是留下了些许痕迹。譬如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馄饨夏至面”之类的说法,虽然冬至日吃的东西因地而异,但是夏至吃面,总归是没有错的,这也对应了夏至前后小麦收获的农事规律。所吃的面,既有传统的汤面,也有吃凉面、过水面的。除了“夏至吃面”之外,还有“夏至吃蛋”“夏至喝粥”等等的说法,但总而言之,应天时而饮食,总归是中国人度过节气最常见的方式了。作为前文所说“远离桑麻”的都市人一员,我个人对于夏至,是有些特殊的感情的。每年冬天一过,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向夏至迈进,白昼也在以显著可感的速度延长着,每天下班的时间,也从披星戴月到华灯初上,到落霞满天,再到天光尚亮,每每此时,心中便觉愉悦,产生了一种提前下班而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错觉,仿佛人生也因之延长了。杜诗云:“日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说的是冬天白昼日短如受催迫,充满了凄冷寂寥之意,反过来看白昼一天天延长,则自然是令人倍生希望。然而一过夏至,又生出了盛极而衰的怅然。虽然常说在城市难分时令四季,但感应天时的文化血脉,却依然流淌在被钢筋混凝土包围的血管中,终究无法断绝。拓展训练篇一张笑眯眯的脸周波东沙上任没几天就碰到一件事,村里一个妇女被车子撞了,受了伤。要是平时,这绝对是一件普通的交通事故。现在车子这么多,满天下地跑,谁敢保证没有磕磕碰碰的意外事呢。可就这么个事,让东沙碰到了,还差点儿摊上了大事。初来乍到的东沙近来天天往基层跑,一天不跑就觉得心里落下啥东西似的。照他的说法自己还是个生人,得先混个脸熟。所以,那天东沙去村里忙了一个下午,返程的时候,遇上了一场车祸。他是镇长,人命关天的事可不能退避三舍,就跟着一些村里人去了现场。后来,后来嘛就来事了。他听到有人开始拿自己说事:新来的镇长,有点儿薄情,怎么老是挂着一张笑眯眯的脸。起先,东沙不当一回事,刚才还有群众称赞他面相亲切呢。后来,才觉得气氛有些不对头。回来的路上,东沙问办公室主任:你觉得我刚才在笑吗?主任不知何意,脱口就说:镇长,您来镇里头一天就是笑眯眯的。那天,下属的父亲病逝,东沙觉得有必要去吊唁一下。镇长的突然到场,让同事很意外也很感动,急着向边上的亲戚们介绍。不过,才没几分钟,东沙看见有人在屋内用手朝自己指来指去。他忽然感觉到了什么,这会儿他想和同事告别,却找不着同事的身影。于是,他心里一阵嘀咕:这小子,我来看他,他居然跑了。回到办公室,东沙郁闷地问主任:难道我又在笑?主任看看镇长,微笑了一下。东沙说:今天我可是怀着很沉痛的心情去的,自始至终保持着严肃的神情。主任用手挠了挠头发,说:我知道镇长您没笑,可您真的笑了。东沙有一回郁闷地对老婆如晶说:有人在拿我的脸说闲事。如晶扑哧一笑道:你确实像每天有好事藏着。东沙发现自己的脸确实有问题,而且问题还相当严重。想改,却怎么也改不了,每天上班去的路上,他总是暗自苦笑:原以为乡镇工作复杂,想不到更复杂的是自己的脸。他曾经庆幸自己长着一张富有亲和力的脸,那张脸为他赢得了很多人。现在,他感到那张脸如同一个城市在沦陷,满目疮痍。下班回家,他开始注意自己,尽量让自己不笑。于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照镜子。然后,装着各种鬼脸来吓唬自己,还不停地用十指挤压脸部的肌肉,尽量使之变得扭曲丑陋。如晶看不下去了,说:要么先吃饭,要么现在就送你去韩国整容。有一回,东沙很认真地问如晶:老婆,你说我这脸是不是可以出去处理公事?如晶不理他,最多条件反射似的送上一句:神经病!有段时间,东沙确实有些神经质,只要有人进办公室就先去瞧人家的脸。有一回,来了几个上访群众,东沙直勾勾地拿眼盯了人家好几分钟,眼都没眨一下,差点儿没把上访来的群众吓着。还有一次,有漂亮的女下属问:镇长,不认识我了吗?东沙知道失礼,赶紧转到了工作话题。最近,镇机关里似乎也传出了和脸有关的一些声音,有好事的拍马屁的尽往东沙办公室跑。有几个显然是来告状的,说是有人背后议论东沙是来镀金的,乡镇这么多的事又这么烦,怎么可以天天一副笑眯眯的样子。另外几个纯粹拍马屁,说是东沙长着一副亲和力的脸,好人好官一个,干部和群众喜欢跟着这样的领导。终于,东沙按捺不住,抽时间找了县城里几位要好的老同事:我该怎么办?有同事建议他换岗位。他说:这怎么可能,岗位是换不成的。他又去找同学:我这张脸办不成很多事,遇上些抗击台风、森林防火之类的工作就搬不出去。同学笑着说:那你平时多慰问老干部,或者节假日多走访学校医院企业之类的,专找开心的事做就行了。一位老领导听说后,将他狠批了一通:什么狗屁理论,现在老百姓就需要你这样一张笑眯眯的脸。那天,东沙睡觉前突然会问如晶:我怎么不像高仓健?多男人的脸啊!如晶一听又是说脸的事,顿时叫了起来:高仓健死了!东沙叹了叹气说:是啊,我还活着。 (《群岛》2016年2期)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A.文章以生动的笔法,塑造了一个脸上总是笑眯眯的官员形象,借助这一形象,反映出当今社会人们在交往中出现的顾虑与矛盾。B.作为镇长,东沙想混个脸熟,便去了车祸现场,有人却说他“有点儿薄情,怎么老是挂着一张笑眯眯的脸”,办公室主任认为这样很好。C.“他感到那张脸如同一个城市在沦陷,满目疮痍”这一生动比喻,以城市在沦陷形象表明他脸上的笑容已让他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D.东沙有一回直勾勾地拿眼盯了上访的人好几分钟,还有一次在漂亮的女下属面前失礼,说明他已经因为苦于脸上表情而有些神经质了。E.关于东沙的脸,单位里人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人来告他的状,有人来拍他的马屁,也有人建议他换个岗位,而老领导则狠批他一顿。2.文中描写了东沙哪些因为笑眯眯的脸而产生的误会?这些误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4分)3.文章结尾说:“如晶一听又是说脸的事,顿时叫了起来:高仓健死了!东沙叹了叹气说:是啊,我还活着。”如何理解两个人的心理?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6分)答案与解析篇1.【答案】A、D(答A给2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分析概括的能力。B项“办公室主任认为这样很好”表述不当,办公室主任也认为他笑了,且隐含着对人们说法的认同。C项“他脸上的笑容已让他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理解错误,这只是他自己感觉到的,而不是真实的。选项E项“单位里人们”指的是前两个“有人”,而不包括后面的“有人”和老领导。2.【参考答案】产生了两次误会:交通事故现场让人误解;在下属的父亲葬礼上让同事难堪。(2分)这些误会,让他在心理产生了一种对自己的困惑。(1分)他想摆脱这种境遇,但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有成功,这种表情,成了他的心病。(1分)3.【参考答案】如晶“叫了起来”说明她对东沙整天说脸的事感到愤怒和无奈,“高仓健死了!”一句是想告诉东沙,不要总是为这些事情苦恼,希望他能够从苦恼中摆脱出来。(2分)东沙“叹了叹气”说明他并不接受如晶的劝告,“我还活着”表明他认为自己只要还活着,就无法从这种苦恼中摆脱出来。(1分)两个人的对话,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东沙的消极,不仅让自己处于苦恼之中,而且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影响。(2分)因此,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不要被一些无谓的烦恼困住自己。(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