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2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2
晨读素材篇
名言警句
23
持之以恒才能成就精彩的人生,
坚持不懈才能铸就更大的辉煌。
【适用主题】坚持等
24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适用主题】文化自信等
25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青年是先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青年是主力。
【适用主题】青年力量等
26
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适用主题】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等
27
阅读是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适用主题】提倡阅读、多读书等
28
或大或小、色彩斑斓的梦想,在不弃微末、不舍寸功中开花结果,在日复一日、一点一滴的坚守中逐渐可感可及。
【适用主题】梦想、坚守等
29
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适用主题】不忘初心、奉献担当等
30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越是艰险越向前”拼出来的,是“一个汗珠子摔八瓣”干出来的,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奋斗出来的。在新征程上创造新伟业,团结奋斗是最好的姿态。
【适用主题】奋进新时代等
31
古人论孝有三境界,一是养长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二是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三是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礼记》中也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适用主题】孝道等
32
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青年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吧,做一名不辜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新人。
【适用主题】强国有我、无悔青春等
33
立鸿鹄志,时代是蓝天;做奋斗者,国家发展是舞台。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不负伟大时代、实现自我价值,关键在于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国之大者”。
【适用主题】奋斗青年、理想信念等
34
荒漠戈壁,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电板“追风逐日”;国家公园,生态守护者夜以继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城市乡村,绿色低碳、环保节约日益成为新风尚……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神州大地生机盎然。
【适用主题】生态文明等
35
不同的人生境遇催生出一次次不同的选择,一次次的选择汇集成我们今天的人生――相信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家国大义,就可以在人生的长河中踏浪奔腾。这奔腾是活力,是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涌动向前。
【适用主题】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等
36
同为航天员的王亚平曾问杨利伟,觉得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 杨利伟说:“最难的事情是学习,日复一日地坚持学习。”立身百行,以学为先。无论身处哪一行业,青年人都需要过硬的本领,练就过硬本领则要依靠勤奋努力的学习。
【适用主题】学无止境、勤奋好学等
37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对未成年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适用主题】家教等
38
逐梦星空,“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探寻深海,“奋斗者”号万米下潜、“深海一号”千米采气;放眼神州,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投入商运……自力更生、创新驱动,中国品牌快速发展、生机勃勃。
【适用主题】科技强国、中国力量等
39
广袤田畴里,农民耕耘、农机驰骋,全年粮食实现丰收;山巅深壑间,桥吊挥臂、机械轰鸣,更多实物量正在形成……每个人是基石,筑就了祖国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每个人是浪花,汇成了祖国奔腾不息的浩荡江河;亿万奋斗者、追梦人,正汇聚起世界上最深厚、最伟大的筑梦力量。
【适用主题】个人与国家、筑梦新时代等
40
梦想点亮乡村,乡村成就梦想。青年在广袤乡村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在一遍遍涂改中领悟摸索,在一日日磨练中精进技艺,在一幅幅墙绘中成长蜕变……95后墙绘师刘志诚怀着一腔热爱回归乡村,用画笔装点起熟悉的砖壁石墙。将学来的本领倾注于自己的家乡,这是青春对乡土的深情回馈,也是青年对时代的炽热回答。
【适用主题】拼搏青春、乡村振兴等
41
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持续奋战在抗击病毒、护佑生命一线;货车司机、快递小哥不辞辛劳,连续奔忙在配送生活物资的路上;公安干警、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坚守岗位全力做好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守望相助,自觉配合、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面对疫情,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形成了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适用主题:同心协力、抗击疫情等
写作指导篇
作文素材 | “有用”“无用”专辑作文(八)
【类似文题】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慕名前往看一棵古老的松树。他们几乎是同时在大脑中出现了对这棵古树的第一印象:木商脱离不了木商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植物学家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则只管审美,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接着,木商说:“它宜于架屋或制器,我将不遗余力地去买它,然后砍掉它,把它运走。”植物学家说:“这棵松树属于某类某科,它和其他的松树有诸多不同,它为什么活得这样长久呢?”画家没有说话,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古树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体味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讲述的是三个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看待同一棵古老的松树而有不同的印象和反应的故事。出于不同的职业习惯,“心习”不同,于是对同一个事物有了各自不同的印象和态度。显而易见,那棵古松本身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它的形象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因为观者的性格和情趣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反照。
材料中明确了“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即并不仅仅观察古松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由观察古松联想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再到人类对美的审定等等。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结合材料对三个人面对古松不同态度的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剖析,即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客观是无法改变的,但主观却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让客观有了不同的印象,由此强调不同心态、不同人生态度会有不同的生命体验,这是能使立意变得深刻的前提。
【范文参考】
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木商在一颗参天巨松面前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实用价值,而植物学家想到的是科学意义。这样的两种观点无可辩驳,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生活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更喜欢画家对巨松最纯粹的态度。我愿做那位画家,欣赏巨松参天的身躯,让它那苍劲的翠色留于心间。
诚然,木商和植物学家的角度无可厚非,他们只是更注重物质的实用与功能性,这些在推动历史和文明前进中也不可或缺,但我更偏爱画家那无用的思想。
世上有味之事,譬如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但无数过客往往选择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于是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李太白的澎湃与豪情。他迎着裹挟黄沙的风,站在惊涛拍岸的滚滚黄河边,吟出了这一千古诗篇。如若没有李太白这一无用的吟诵,谁又能托起他心中的豪情?谁又能将黄河的骨气一览无余?苏子有言:“休对古人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张可久感叹:“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吟诵出这些诗篇的文人墨客不也正因这些无用之事,满足了人生的至上追求,成为令自己、令后世敬仰的人吗?
殊不知,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当今社会,人潮汹涌,如何追求现实利益的最大化早已成了人们心中无法挣脱的铁链和枷锁。选择专业时,这样的声音充斥,“不要选这个专业,不好就业,学了没用!”当孩子捧起一本课外书籍,“别看那没用的书了,现在不是你看书的时候,要好好学习才有用。”蒋勋先生曾说:“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我们的行为都像物品一样,被冠以“有用的”、“无用的”的定语。
究竟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又是无用的呢?
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功利地追求事业名利是有用;而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于大千世界中做一个不随波逐流,不如蚁附膻者即为无用吗?
恐怕我不敢苟同。
我喜欢坐在街边的咖啡馆里,看行人的步履匆忙。只一瞥,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这也是无用之事,却让人的心于物欲横流的灯红酒绿中寻得一份心灵的暂时安息之所,又何尝不是大用呢?捧了一本书放在膝盖上,沉甸甸的,让书页自由地滑过指尖。近午的阳光下,远处鸟群翩跹……
我愿在波涛汹涌的浊流中做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当一个画家,欣赏那参天的巨松,做一个无用之人。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报道称,某高校在听取在校生对课程设置意见时常常会听到对找工作没有用的课的抱怨,或对找工作有用的课为什么不多开一些、开早一些的疑问;但和已经毕业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交谈时,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无用,而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
与此对应的另一篇报道是: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退而不休,深入边区,转战中学讲鲁迅,怎奈学校不热心、学生不愿听,反而时不时向钱教授请教“如何学好英语”等他们认为更有用的问题。
针对以上现象,班级计划举行讨论会,围绕“有用”与“无用”展开讨论。请你结合实际,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同时引导考生正确认识课程的设置,不惟功利,全面发展。题目在设置“有用”与“无用”话题时,增加了关于课程设置的限制,“无用”的学科要不要学?学多少?怎么学?“无用”的学科和“有用”的学科有何关系?这就让写作的针对性更强;题目的语料设置贴近考生的学习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更有利于思维的开放和深化。
切题立意:
1.学有用之用,更须学无用之用。
2.知无用之用,成有用之才。
3.无用之用有大用,知无用以助有用。
4.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
偏题立意:
1.天生我材必有用。(二元问题变一元问题,且转移话题,题目探讨的是“有用”与“无用”的关系。)
2.对应试文化的进一步理解。(脱离有用无用之争,转移话题。)
3.立有用之志,去无用之功。(没有在题目设置情景内讨论问题。)
4.从来没有无用的知识。(二元问题变一元问题,题目探讨的是“有用”与“无用”的关系。)
【范文参考】
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班里的“有用”与“无用”讨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
当前,我们学校开设的课程可谓多矣,学习内容可谓广矣,这也给我们带来学习困难,于是有同学捡“有用”的学,把自己认为“无用”放弃了。有报道称,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退而不休,深入边区中学讲鲁迅,怎奈学校不热心、学生不愿听,他们只想听“如何学好英语”等他们认为更有用的问题。大家认为“无用”的课程真的“无用”么?
同学们,“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五石之瓠看似无用,却可“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相比于盛水容物,此为大用。“看课外书不如刷题”“学语文不如学外语”“学外语不如学数学”……这样的声音在学校可以说是屡听不鲜。为什么?因为数学、外语更好提分。此实为井底蛙之论!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高质足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对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更对人生发展起着指导作用。莫言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我们的教育积极变革,实行素质教育,推行双减,立德树人。知无用之用,用好这种“大用”,吾辈青年才能于立志成才中有所成就,做有为青年。
同学们,明辨“有用”与“无用”,方知“无用”之课程不可弃。
科学类课程的有用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可我认为,人文艺术类课程给人带来的用处却是更高、更深层次上的东西。它们丰富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品位,健全人的人格,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才华气质,滋润人的内心,让生命更精彩。乔布斯说:“我愿意拿我全部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那些已经毕业10年、20年、30年的学生常常遗憾当初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后来变得无用,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
明辨“有用”与“无用”,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
培根曾言:“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使人善辩。”当我们说某门学科有用,我们看到的是分数。我们从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
所以,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两条腿走路,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开卷有益篇
微时光:担保支书
说起“担保支书”,在秦岭腹地陕南的商洛市柞水县凤凰镇远近闻名。他就是皂河村的支部书记郑安魁。
郑安魁,四十七八,高个头,微驼背,长脸黝黑,话不多,人看着蔫蔫的,但对村上的事儿很上心。就说谁家需要上信用社贷款吧,他马上打了鸡血似的活跃起来。主动陪上跑前跑后,给信贷员一拍腔子,高喉咙大嗓子说:“放心贷吧,还不了有我哩。”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慢慢地,“担保支书”就从信用社叫开了。
他年轻时在潼关开矿挣了钱,又被人骗到广西开矿,这一下赔了个精光。他不甘心又跑到宝鸡开矿,一座山都打透了也不见金矿影子,只好回到村里。他被选为村干部,当时村上的路连手扶拖拉机都开不进去。他在外面见识多,知道要致富先修路。他跑省进地区扑到县里,找熟人朋友,争取资金,又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贷款,加之国家的通村公路补助,修通了水泥路,群众出入方便,外面收购板栗核桃香菇木耳,车开到门口。群众在家门口捡票子,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看到那些住在高山顶上的人,没水没电,很不方便,孩子上学远,有的干脆就不上了,他心里着急啊!十次八次跑信用社,他给信用社领导说:“这些人要拔穷根,先得搬迁,没钱就得贷款,我拿人担保,请领导放心,还不了,我脱裤子当袄都要还上。”信用社说好了,又要上门给那些人做思想工作。一天晚上,他低一脚高一脚从山上小路摸爬到住在山顶的曾家红家。屋里黑着,他家狗叫了几声,郑支书叫醒他。他那半身不遂的父亲躺在床上声唤。说到贷款搬迁的事,他熬煎地直摇头,说:“不行,不行,拿啥给还呀?”老郑耐心劝说:“我给你贷,我给你还,啥时候挣下了给我。把房子搬下去,打工养黑猪,挣钱先说媳子,这样就像一家人过活了么。”当时老郑给贷了3万元,在川道路边给盖了新房,后来娶了妻子,也还了贷,日子过得舒服。
那天他陪我走访贫困户时,指着那一排排新楼房,笑着说:“那些都是2003年从高山上搬下的,几十户哩。”路边有一家正在盖楼房哩,那小个子青年见是我们,赶紧跑过来给发纸烟。他激动地说:“支书呀,叫我咋谢你呀。给我们划了庄基,还给贷了款。”这弟兄俩一直在外安装高压电线塔,手里有了点儿钱,哥哥还在商州引了对象,回来一看:住了一间石板房,屋里支了两张床,就转不开身了。那女的撂下一句话,拧身走人,“啥时有房子了,啥时来找我”。郑支书得知后,主动上门给协调庄基,跑信用社担保贷款。房子已经打好地基。在彩条布棚里,那女的正在忙着洗锅哩,见到老郑,就跑出来,笑着说:“夏里搬新屋就结婚,到时候支书一定来喝喜酒哟。”老郑那黝黑的脸上绽出笑容,连连点头说:“一定来,一定来!”
老郑原来是瓦房村支书,去年把东垣村、银桥村和瓦房村撤并成皂河村,他又被选成支书了。他知道担子重了,责任大了。他带领班子成员,前前后后用了月把天时间,跑遍了600多户,摸清了200来户贫困户的“家底”。也在思谋着如何帮助他们脱贫。回来后召开两委会反复商量,一一拿出脱贫计划,2018年必须全部摘掉贫困帽子。他扳着指头给我数说:“一组核桃建园,核桃合作社搞林下经济,吸收一二十个贫困户;二组红豆杉育苗,土地联租,一亩一年800元,又在地里除草浇地打零工有收入,这又能带动一二十户;三组种猪苓帮助一些;四组发展板栗,再争取一些木材指标,发展木耳,帮扶一些;五组香菇合作社吸收打工的,再带动一些户种香菇;六七组靠散养土鸡合作社再带动一批。剩余的政策兜底,脱贫任务不用操心,保证完成。”说着他又猛吸了一口烟,接着说:“资金除了国家捆绑的以外,其他贷款解决,我担保人家放心,谁叫咱是个‘担保支书’呢。”
见他精神振奋的样儿,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我也相信地点了点头。他是个心中有数,点子多的人。
他这个“担保支书”,给群众担保贷款,帮助脱贫致富,却苦了自己。妻子也埋怨:“咱不沾别人的了,也不能光往里贴呀,咱也要过日子哩呀。”妻子说归说,谁要是寻到门上,她又是火急火燎给支书打手机。这不,前两天,二组的刘伟要贷10万元,要在县城开服装店,是妻子电话催着他到信用社办了担保手续的。
村上只要是发展经济、娶媳妇、盖房子,不管三万五万十万八万,他都给担保。那些赌博干不正当事的,他一概不给担保。信用社放出话“没皂河村担保支书搭话,谁都别想贷到款。”
贫困户黄同千,一家四口人,从山上搬下来贷了5万元。他告诉老黄说:“利息我先给垫上,你在老庄子养猪一年也赚一两万,我再争取政策扶贫3万,今年就能还完。”老黄木木地说:“那,那咋谢你么。”“你日子好了,就是最大的谢。”郑支书朗朗地说着。
走到七组吴秋明家门前。这是土鸡散养合作社的负责人。郑支书手机响起了,是信用社打来的电话,他大声说:“主任呀,今年无论如何给我留100万元的贷款指标。我担保,脱贫任务重,产业都是现成的,好!好!回头让我老婆给你炒腊肉吃。”
说着,他朗朗地笑了,笑声在山谷里回荡,吓得大片地里网内的散养鸡一起昂着头看,像雄伟壮观的列队“鸡士兵”。
拓展训练篇
马葬
宗晴
“都怪我,去蹲了一会茅坑。那马拴在树桩上,是缰绳勒死的,旁边有一个红苕窖……”秋生诉说着当时的情景,声音有些沙哑。
有人劝,死都死了,埋怨也没用。
“马偏耳”说,本钱早赚回来的,再买一匹就是了。
马偏耳专门撮合猪牛羊的买卖。秋生的马是他帮忙买的,一匹枣红马,6000元钱。
那时乡村落后,交通、耕种全都靠马。
可是,这匹马死了。
当地人不喜欢吃马肉,秋生着慌,为了降低损失,他请来马偏耳。马偏耳的人缘广,联系好县城一家火锅馆,答应将死马送去,付1200元。
马偏耳喜欢喝酒,秋生请了一同赶马的几个伙计作陪,也待酒后帮忙装车。但他自己没心思喝,把头靠在墙壁上,满脑袋马影子。
记得第一次赶马,秋生只给马装两包水泥,马回头望了一眼,四蹄晃动,不愿迈步。秋生很失望,大骂马偏耳坑人,狠狠一鞭抽在马身上。马一声惊叫,扬起前腿,回蹄时踏肿了秋生的脚背,痛得他咝咝地吸凉气。结果马饱受一顿毒打,咴咴鸣叫,断了一天的马食……
第二次干活,秋生对马有意报复,一次装了五包水泥,马鞭一挥,枣红马滴答滴答跑开来。十几趟后,秋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一看马,稳稳地站着,正等着给它装货呢!
秋生哈哈大笑道,原来这厮挺傲气的,货装轻了不走。好!好!不偷奸耍滑,像老子的性格……从此,秋生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
秋生坚持天天给马割鲜嫩的青草,并配上粮食。他喂得精心,马长得肥壮,干得多,挣得多。都说秋生积德,获了匹宝马。秋生做梦都笑,从不薄待于马。每次揽了重活,定要让其饱餐后方能上阵。收工后,秋生从不骑马,不管路程多远,人多累,他牵着马走,一面与马轻声细语,像在共同分享收获后的喜悦,马也轻轻用头蹭着他。走回马棚,秋生首件事便是给马添水加食。到了炎炎夏季,一块纸板不离手,为马驱赶那些可恶的吸血虫。
秋生脑袋昏沉沉地,恍惚记得,该给马添食了,于是不知不觉来到马棚,方才想起原来马已经死了。然而马的气味尚在,……只是,马的踪影没有了,粗重的呼吸声也消失了。秋生心里空落落的,猛然一拳击在掌心,凄怆地嚎了一声:我的马儿呀!
出得马棚,月牙儿悄悄升起,像灌了浑水似的,昏黄、朦胧。死马从红苕窖里抬到了公路上,软软地,冰凉。蚊虫苍蝇嗡嗡狂舞,围着尸首贪婪地叮咬。秋生心里一阵绞痛。
你少说也要活上十年八载的!没累死,没病死,偏偏去勒死!你个瘟殇,急啥呀,死得这么冤!
秋生牙齿咬得嘎嘣响,骂着粗话,啪啪地追着蚊虫苍蝇拍打,双掌在地上不停地擦着血污……成千上万的蚊蝇蜂拥而来!秋生招架不住,忽然蹲下身,呜呜痛哭。侄儿打电话说,车马上就到,叫秋生安排人,准备装车。秋生愣了一下,继而疾跑回家,抓出一把湿漉漉的纸币扔在桌上,口沫飞溅,马——不卖了。工钱照付!众人大惊。马偏耳险些跳起来,眯起醉眼,硬着舌头问,你,真喝醉了?秋生淡淡地说,死马没经过检疫,卖人家吃了,更害人。去他妈的,老子要亏就亏完。说完,他提起铁铲,气嘟嘟地冲出门,嘴里嘀咕,妈的,猫死了还能得条全尸呢……
秋生回到公路上,抓住马脚往红苕窖拖,马尸发出嗤嗤的摩擦声。秋生停下来,犹豫片刻,向家跑去,破着嗓子喊,死婆娘呢,你躲在屋里干啥?女人一脸惶恐地飞跑出来。秋生说,不是我拖不动,只是怕磨破了它的皮……女人又飞快地跑回家,拿出木杠和绳子。两口子把死马抬到红苕窖,轻轻掀入窖中。
秋生泪流满面,往手心里狠啐一口唾沫,挥动铁铲,噗!噗!泥土一铲一铲地飞起来……
(选自《当代小说》,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人物对话开篇,不仅简洁地交代了故事的缘起,还表现出秋生意外失马的自责。
B. 小说插叙秋生与马结缘的过程,既展现了马的傲气和人的淳朴,也为下文写秋生对马关爱有加做了铺垫。
C. 秋生最后决定不卖马,是以死马未经检疫为理由,足见秋生最终还是用理性战胜了他对利益的渴望。
D. 死马即将下葬,马皮是否会磨破本不重要,但秋生仍很在意,这看似矛盾的行为恰能折射出他对马的真情。
2.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
3. 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秋生对马偏耳的三种不同态度,并分别分析原因。
答案与解析篇
1. C C项,“理性战胜了他对利益的渴望”错误,最终战胜利益的不是理性,而是对马的爱。
2. 这句话是景物描写,写出了月光的朦胧、浑浊,渲染出一种昏沉、压抑的氛围,折射出秋生刚刚回到现实中还有些恍惚的状态,烘托出他渐觉沉痛的心理。(从色彩和词语的角度赏析也可。不是比喻修辞。)
3. ①三种态度依次是不满、客气(巴结)、冷淡。②不满是因误认为受了马偏耳的骗;客气是因为想通过马偏耳把死马卖掉降低损失;冷淡是因为内心深处对马的亲情被唤醒,不舍得卖马,对马偏耳等人只把马当作工具和商品的态度无法接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