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活中常见的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作者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下课题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教科书 书 名:化学教材九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 通过宏观归纳和微观分析,逐步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并深入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通过习题检测,能够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并能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教学过程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CaCO3+2HCl=CaCl2+CO2↑+H2O B.Fe+CuSO4═FeSO4+Cu C.NaOH+HCl= NaCl+H2O 以概念复习引入新课,自然启发学生思考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D.Ca(OH)2+Na2CO3= CaCO3↓ +2NaOH 【回顾】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活动一】探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提出问题】任何两种化合物混合后都会交换成分发生复分解反应吗? 【实验探究】 1.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2.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3.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 4.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钾溶液 【播放视频】四组实验现象。 【观察记录】重点寻找每组实验的新物质。 通过实验探究,从宏观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初步分析:复分解反应不止交换成分,还需必要条件。 以化学实验加强宏观表征,便于学生下一步对于微观实质的理解。【归纳分析】通过蓝色沉淀、无色气泡、酚酞变色等现象确定了1-3组反应的发生,实验3为中和反应,此类复分解反应会有水生成,实验4中交换成分后没有沉淀、气体、水等物质产生。因此,通过系列实验和分析得出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发生。【活动二】探寻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实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生成气体、沉淀或水复分解反应才会发生呢? 【引导分析】以生成水的复分解反应——实验3: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为例,通过分析反应前后的微粒变化,从而了解其反应实质。 【学生应用】仿照以上分析,学生自主对生成沉淀和气体的复分解反应——实验1及实验2,进行微观实质的分析。 【归纳总结】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溶液中发生离子交换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降低。只有当其产生水、沉淀、气体等难以解离的物质时,离子浓度才能够降低。因此,交换成分后生成气体、沉淀或水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 利用图示将抽象的微观过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 学生通过模仿分析,自行探究出另外两种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培养其自主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活动三】根据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学以致用】将硝酸银溶液滴入稀盐酸中,是否会发生复分解反应?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实质及溶解性表等进行判断。 【播放视频】观看实验现象。 学以致用,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反应能否发生。【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