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一年级下册1.2.谁轻谁重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 一年级下册1.2.谁轻谁重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 2.谁轻谁重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课题 2.谁轻谁重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1~2年级 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 薄厚、颜色、 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②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思维 通过有序实验,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探究实践 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简易天平,利用统一单位测量物体的质量。 态度责任 在不断尝试比较轻重的不同方法中,尊重预测和实测的结果,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有序地掂量和称量能够更快速地测量出物体的质量。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简易天平能够测量出两种质量非常接近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玻璃弹珠、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简易天平、回形针若干、大小相同且形状相同的不锈钢碗和塑料碗
学生:1.乒乓球、玻璃弹珠2.乒乓球、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简易天平、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身边的物体。
一、问题聚焦(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乒乓球、玻璃球] 1.出示:乒乓球和玻璃球,这两个球哪个重哪个轻呢? 提问: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的轻重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第一节课的学习,介绍方法:预测(根据前概念);掂一掂;称一称 2.学生活动:自己尝试用着掂一掂的方法,比较乒乓球和弹珠的轻重。
二、探索五个物体的轻重(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乒乓球、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简易天平、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 (一)预测 出示五个物体:如果要比较五个物体谁轻谁重呢? 2.先预测五个物体的轻重,记录在记录表第一列上。 教师介绍记录表以及排序方法的记录。你认为最轻的就在它后面的预测结果这栏里标上①,第二轻的标上②…… 3.汇报:预测结果。发现预测存在不同。 (二)掂量 1.师:大家对五个物体的轻重预测有不同。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掂量的方法再来比较一下它们的轻重。 2.学生小组活动:尝试用掂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交流反馈: (1)说说给五种物体掂量比较的结果。 (2)说说比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请有序掂量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方法。 4.学生利用有序掂量的方法再次尝试比较。 5.发现木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很接近,很难用掂量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称量 1.出示简易天平,并介绍。 (1)通过掂量,我们发现木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很接近,很难用掂量的方法进行比较,还能用其他方法比较出它们谁轻谁重吗? (2)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一种可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简易天平。 简易天平可以灵敏地比较出两种质量很接近的物体谁轻谁重,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不好? (3)教师演示利用简易天平比较木块和塑料的轻重。 2.微课介绍:用回形针作为标准单位称量其中一种物体的质量。 思考:怎么样的称量顺序能够帮助我们更有序更快速地得到五个物体的质量呢? 学生思考方法。 3.利用简易天平称量五个物体。 师:大家都想到了根据刚刚掂量的结果,从轻到重称量这五个物体的质量。把你们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三列里,并按从轻到重标序。
三、研讨和交流(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投影仪展示一位学生的记录表:看一看我们三次排序的结果是怎样的? 全班学生发现三次的排序都有不同。 2.哪种方法更准确?说说你的想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拓展(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大小相同且形状相同的不锈钢碗和塑料碗、乒乓球、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学生活动手册] 1.比较两个碗的轻重。 2.提问:这两只碗形状相似、大小相同,它们一样重吗? 3.学生交流想法。 4.初步感知材质、大小对物体轻重的影响。 (1)观察五个物体的轻重结果,交流自己的发现。 提问:观察这五个物体的轻重比较结果,你还有什么发现? (2)初步感知: ①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质量不同。 ②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的比小的重。
五、练一练 2.谁轻谁重 一、选择题 1.要准确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________的方法。 A.闻一闻 B.称一称 C.掂一掂 D.看一看 2.比较木块和塑料块的轻重,最准确的方法是( )。 A.称一称 B.预测 C.掂一掂 D.摸一摸 3.下列工具中,称量物体轻重的是( )。 A. B. C.D. 4.称物体的重量时,用( )做“砝码”最合适。 A.石块B.回形针C.沙D.碎纸片 5.我们可以用( )感知物体的轻重。 A.手B.鼻子C.耳朵D.舌头 6.如果两个碗的轻重不同,说明物体的轻重与( )有关。 A.大小 B.材质 C.形状 D.颜色 7.想知道我们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可以用( )。 A.天平 B.卷尺 C.体重秤 D.温度计 8.( )适合用手掂量比较出轻重。 A.两个气球 B.一个橘子和一个苹果 C.两个大木箱 D.两辆汽车 9.下面物体中最轻的是( )。 A.玻璃杯B.回形针C.木椅D.船 二、判断题 1.两个碗的形状、大小相同,它们的重量也一定相同。( ) 2.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铁球一样重。( ) 3.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掂量感觉出物体的轻重。( ) 4.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篮球,不用称我就知道谁轻谁重。( ) 5.比较物体轻重最好的办法是看大小。( ) 参考答案: 1.B 2.A 3.C 4.B 5.A 6.B 7.C 8.B 9.B 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2.物体的轻重 预测 掂量 称量:天平 大橡皮 小橡皮 乒乓球 木块 塑料块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引导学生通过预测、掂量、称量,层层推进,感受到借助工具进行测量,结果更为准确。本课有以下活动:1.预测 2.掂一掂 3.称一称 二、活动材料 爱牛材料: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简易天平、回形针 三、活动过程 (一)预测 活动方法:出示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五种材料的图片,让学生用看一看,由轻到重给物体排序。 活动反思: 1.预测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在预测之前,让学生谈论出排序的方法,用相对应的数字做记录。第一节课,排序的方法我没有强调,巡视时发现有学生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排序。后面的的班级我会反复强调这一要求,都能按要求完成。 2.活动中我发现有学生发现实验结果和预测不同,就把之前的预测改成与实验结果一样。问其原因后我会强调预测是我们的猜测,没有对错之分,科学要如实记录,不需要更改。 (二)掂一掂活动材料: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 方法:学生用手掂一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并把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活动反思: 1.在第一课已经学习了用“掂一掂”的方式比较物体的轻重,学生在完成这一活动时比较轻松。一年级的学生还在合作探究的路上,活动前一定要强调小组合作,不然很可能会各玩各的。 2.第一课只比较2个物体的轻重,用掂的方式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这节课要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比较有困难。前面的班级我没有进行方法的指导,孩子们得出的结果相差比较大,后面的班级进行了方法指导,多数学生能很快的完成活动。 3.活动材料有橡皮,活动前没有强调写错了不要用实验的橡皮去擦书本,巡视时发现有孩子会用橡皮擦活动手册,活动前老师可以强调一下。 (三)称一称材料: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简易天平、回形针 活动方法: 1.给学生介绍天平秤的使用方法。 2.讲解回形针的作用。 3.演示用天平称量大橡皮重量的实验。 4.学生小组活动。 5.分享汇报。 活动反思: 1.多数学生都明白如何使用天平,所以介绍天平秤的使用方法非常轻松。可以追问一句:你们知道如何使用天平秤吗,谁来说说?让学生介绍使用方法,这样他们有更多的参与感。 2.整个活动我没有另外准备实验记录录单,要求学生把称量的数据直接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再根据回形针的数量给物体排序。 3.在称量时,学生会发现塑料块比一颗回形针轻,但不知道怎么表示,老师可以在巡视中多关注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4.简易天平比去年的更加精确,更顺手,点赞! (四)拓展活动材料:大小相同的2个碗的图片 活动方法: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哪个碗重,并说理由。 活动反思:学生大都能说出陶瓷碗重。继续追问:影响物体轻重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可能不是很懂什么是因素,老师可以解释一下。当给学生说明白什么是因素,孩子大都能说出材料、大小、形状。还有学生考虑到空心和实心的因素,点个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