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一年级下册 1.1.发现物体的特征(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一年级下册 1.1.发现物体的特征(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课题 1.发现物体的特征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1~2年级 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 薄厚、颜色、 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②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思维 知道观察物体的相同和不同就是在进行比较。 探究实践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态度责任 愿意倾听同伴对物体特征的描述,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有序地进行观察和描述。
教学 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用做神秘盒的纸盒一个。
学生:乒乒球(空心、小、轻、光滑)、网球(实心、大、重、粗糙)、塑料杯(透明、轻、光滑)、海绵擦(大、轻、软)、橡皮 (小、重,长方体)、木块(小、硬,正方体)、三角形回形针(小、三角形、金色)、圆柱形木块(圆柱形);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身边的物体。
一、聚焦问题:分辨物品的特征和用途(预设5分钟) 1.谜语导入(PPT) 白娃娃,爬黑墙,越爬个儿越小,再也没法长。 提问:这是教室里很常见的一种物品,猜猜是什么?(预 设:粉笔) 提问:为什么判断这个物体是粉笔呢?(预设:粉笔是白色的、粉笔不会变长、粉笔是越用越短的) 小结:抓住物体的特征,比较容易辨别它。 2.尝试描述身边的物体。 提问:你能说一说某种物体的特点,就像刚才的谜语,让大家来猜猜这个物体是什么? 3.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班级交流。(预设:这个东西每天都要用,里面装着笔、尺子、橡皮;这个物体是长方形的,不大,软软的;) 提问:装着笔是物体的特征还是作用?(预设:装东西是作用) 小结:物体的特征和用途(作用)是不同的,今天要描述的是物体的特征,也就是物体的样子、特点。
二、探索:发现物体的特征(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乒乒球、网球、塑料杯、海绵擦、橡皮、木块、三角形回形针、圆柱形木块、神秘盒] 1.挑选一件物品。 提问:能用哪些观察方法进行观察?(预设:眼睛看、鼻子闻、手摸一摸;) 教师板书:看、闻、摸 2.任意选择两件物体。 提出任务:先观察物体,再试着向同伴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有代表性的特征,如“光滑、粗糙;透明,没有颜色;三角形,球形;软、硬;厚、薄”等) 4.提问:当没能看见物体时,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描述判断出是哪种物体吗?(预设:能、不能;) 将教师材料盒中的八种物体都放入神秘盒。学生从神秘盒中摸一个物品,尝试说一个或者几个特征,其他同学举起材料中的相同物品。 小结:一个物体具有多种特征;描述特征越多,就能越准确地找出该物体。 5.综合描述一个物体的特征,然后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6.学生手册的展示和交流。
三、研讨和交流(预设10分钟) 1.提问: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 小结: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捏、掂。 2.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学生尝试小结。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在实验室的观察过程中,我们一般不用________方法来发现物体的特征。 A.尝一尝 B.闻一闻 C.看一看D.摸一摸 2.我们可以用( )来感知物体的颜色。 A.眼睛B.手 C.耳D.鼻 3.我们可以用( )感知物体的气味。 A.眼睛 B.鼻子 C.耳朵D.嘴 4.闻不明物体的气味时,正确方法是( )。 A.凑近闻 B.戴口罩闻 C.捏住鼻子闻 D.鼻子离物体一段距离,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子 5.观察物体是否透明,应该( )。 A.用眼睛看 B.用鼻子闻 C.用手摸 D.用耳听 6.可以用( )感知物体的轻重。 A. B. C.D.鼻 7.下列物体中,颜色称为“无色”的是________。 A.铁块 B.空气 C.木块 D.砖块 8.下列特征( )不是木块的特征。 A.有形状 B.透明 C.有气味 D.有花纹 二、判断题 1.我们在闻不明液体的气味时,要用手扇着闻。( ) 2.木块是无色的。( ) 3.妈妈炒的菜咸不咸,我一看就知道。( ) 4.描述物体时,我们可以从它的颜色、气味、形状、轻重等方面进行描述。 ( ) 5.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可以用手摸一摸来感受。 ( ) 6.人皮肤是触觉器官,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 ) 参考答案: 1.A 2.A 3.B 4.D 5.A 6.B 7.B 8.B 1.√ 2.× 3.× 4.√ 5.√ 6.√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主要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器官,通过两两比较发现物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轻重,还会发现一些其他特征,比如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并运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与记录。本课有以下探索活动: 1.观察单个物体 2.两两对比观察 二、活动材料 爱牛材料:玻璃珠、泡沫块、纸块、塑料杯、乒乓球、木块、橡皮、瓷粒 自备材料:气球、盒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材料:气球、盒子 方法:把气球放进盒子里,让学生用手摸,猜出是什么物体。 活动反思:采用摸一摸、猜一猜的方式引入课堂,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猜测出结论后,继续追问:你是从哪里知道是气球的?这一问题就引出观察方法:用手摸——摸软硬、摸是否光滑与粗糙等特征,由此唤醒学生的前概念,进入到下一活动。 二、探索活动一:观察单一物体 材料:木块 方法:各小组准备一个木块,学生用各种方法观察木块,发现木块的特征,并做好记录并分享。 活动反思: 1.这一活动之前,把学生需要观察的物体展示出来,方便学生认识,为后续活动打下基础。 2.这一观察活动对学生而言比较简单,但记录有一定的难度。在活动前,我对如何记录进行了引导,巡视时发现还是有同学只记录老师师范的2项。后面我做了改进:要求他们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个小组观察的特征最多,记录的最多?这样孩子们能尽可能的去发现更多的特征并记录下来。 活动二:两两对比观察 材料:玻璃珠、泡沫块、纸块、塑料杯、乒乓球、木块、橡皮 方法:给每个学生准备2样物体,分别观察每种物体的 多个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 活动反思:上第一节课,每个小组都准备了7种物体,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种和小伙伴对比观察。巡视时发现他们都是拿着自己手中的物体观察,没有达到两两对比观察的效果。第二节课开始,每个同学都准备2个物体,让他们去对比观察,再汇报。 有学生在比较轻重时,还用铅笔 、尺子搭建了一个简易天平比较2个物体的轻重,为这样的科学思维点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