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一------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x V V1.平均速度 V 平= (定义式) 2.中间时刻速度 Vt/2=V 平= 1 2t 213.末速度 Vt=V0 at 4.位移 x=V 平 t=v t + a t2o 25.有用推论 V 2t V20 =2ax (无时公式)V V V6.加速度 a= t 0 {以 Vo 为正,a 与 Vo 同向(加速)a>0;反向则 a<0}t t7. 2实验用推论Δx= aT {Δs 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 T 内位移之差}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①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 1s 、2s、3s……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② 在第 1s 内、第 2s 内、第 3s 内……第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 1:3:5……(2n-1);③ 在第 1 米内、第 2 米内、第 3 米内……第 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 2 1) : 3 2) ……( n n 1)9、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 Vo= 0 a=g 2.末速度 Vt= gt13. 2下落高度 h= gt (从 V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 V 2t =2gh 210、竖直上抛运动1 2(1).位移 x=V0t gt (2).末速度 Vt= V0-gt (g=9.8m/s2≈210m/s2)2 V 2 (3).有用推论V0 =—2gx (4).上升最大高度 Hm= 0 (抛出点算起) 2gV(5).往返时间 t= 2 0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二、----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平抛运动1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ay= g1.水平方向速度:Vx= V02.竖直方向速度:Vy= gt3.水平方向位移:x= V0 t14. 2竖直方向位移:y=h= gt22h5.运动时间 t=gV 2 V 2 V 2 gt 26.合速度 Vt= X Y 0 合V gt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 Y VX V0Y gt7.合位移:s= X 2 Y 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 X 2V02)匀速圆周运动s 2 R 2 1.线速度 V= = 2.角速度ω= = = 2 ft T t T2 23. a R 2 V 4 R 4 2 2向心加速度 = 2 f R R TmR 2 mV2 2m 4 R4. F 4 2 f 2向心力 向= mR = maR T 2 向15.周期与频率:T=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f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n 的单位为转/秒)3)万有引力m m(1)公式:F 引=G 1 22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r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m2 / kg22(2)在天文上的应用:(M:中心天体质量;R:中心天体半径;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Mm v 2 4 2即 G 2 m m 2r m r ma mg 'r r T 2由此可得:4 2r3①天体的质量: M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GT2GM②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 v r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GM③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r32 3④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4 r 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大。GMGMT 2 ⑤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r 3 ,周期越大,轨道半径越大。 4 2GM⑥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a 2 ,轨道半径越大,向r心加速度越小。GM GM⑦地球或天体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变化: g ' r 2 (R h)2GM R 2特别地,在天体或地球表面: g0 2 g ' 2 g0 R (R h)4 2r 3M GT 2 3 r3⑧天体的平均密度: V 4 GT 2 3 R3 R33 特别地:当 r=R 时: T 2 Gb、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即mg G Mm gR 2 GM2 ∴ 。在不知地球质量的情况下可用其半径和表面的R重力加速度来表示,此式在天体运动问题中经常应用,称为黄金代换式。c、第一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最小发射的速度。也是所有人造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v GM gR 7.9km / s 即 v1=7.9km/s r3第二宇宙速度:v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v3=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d、地球同步卫星:①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24 小时②位置 赤道上空固定高度,③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静止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1)常见的力1.重力 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2.胡克定律 F 弹=-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 F= FN ,4.静摩擦力 :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0≤F 静≤ 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Gm m5.万有引力 F = 1 2 (G=6.67×10-11N m2万引 2 /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rkq q6.静电力 F = 1 2静电 2 (k=9.0×109N 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r7.电场力 F=Eq (E:场强 N/C,q:电量 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8.安培力 F 安= BILsinθ (θ为 B 与 L 的夹角,当 L⊥B 时:F=BIL,B//L 时:F=0)9.洛仑兹力 F 洛= Bqv sinθ (θ为 B 与 V 的夹角,当 V⊥B 时:F=qVB,V//B时:F=0)注: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 左 手定则判定。2)力的合成与分解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1⊥F2 时: F 2 2= F1 F23.合力大小范围: F1-F2 ≤ F≤ F1 +F2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 x 轴之间的夹角 tgβ=Fy/Fx)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F1 与 F2 的值一定时,F1 与 F2 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 小(3)F1 与 F2 夹角 120 度时 F1=F2=F 合四、动力学(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状4态,直到有 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 。维持运动的原因是惯性 ,改变运动的原因是受合外力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是 速度。改变运动的方式有 只改变快慢(匀变速直线运动),只改变方向(匀速圆周运动),二者同时改变(平抛运动)。F V2.牛顿第二定律:F 合=ma 加速度 a 决定式是 a ,体现式是 a ,m ta 方向由 合外力 决定(还与△v 方向一致)。即合力产生 加速度 , 加速度改变速度。理解(四性):(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时性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① F、F 的三同 大小 、性质、作用时间,三不同 方向、效果、作用对象②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主要区别:作用点4.共点力的平衡 F 合=0,⑴推广 {正交分解法、}注:动态平衡:当物体受三个力平衡而其中两个力缓慢变化时,这两个力的合力 一定与另一个力(例如重力)等大反向5.超重:①超重失重的判断看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 无关。② 无论超重还是失重物体所受重力不变 ,超、失的只是支持力③完全失重的两个典型例子是 自由落体、卫星绕地球的匀速圆周运动④支持力 FN>G(a 向上:FN-G=ma)时为 超 重,支持力 FN<G(a 向下:G-FN=ma)时为 失重6.牛顿定律的应用⑴两种情况分析是 已知运动求力 、已知 力求运动,加速度是联系 运动和力的桥梁⑵应用步骤是 确定研究对象、运动情况分析、受力分析、 列方程求解 、结果检验⑶正交分解法应用;取加速度方向为 X正方向则 ΣFX= ma ΣFY= 0五、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1.功:W=FSCOSα (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 间的夹角}2.重力做功:Wab= 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 与 b高度差(hab=ha-hb)}3.电场力做功:Wab= qUab{q:电量(C),Uab:a 与 b 之间电势差(V)即 Uab=φa-φb}4.电功:W= UIt (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W5.功率:P= (定义式) {P:功率[瓦(W)],W:t 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t时间(s)}5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 FV ;P 平=FV 平 {P:瞬时功率,P 平:平均功率}7.汽车启动:①以恒定加速度启动,功率一定增加,匀加速的最大速度 V1 < Vmax②、以恒定功率 P0 启动,恒功功率运动一定是 变 加速运动 , 当 a 减小到 0P P(即 F 牵=f 阻)时,速度达到最大 Vmax= 。某时刻加速度 f ma f V8.电功率:P= UI (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9.焦耳定律:Q 热= I2R 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U 210.纯电阻电路中 I=U/R;P=UI I 2R ;Q=W=UIt=U2t/R=I2RtR111. 2动能:Ek= mV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212.重力势能:EP= 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13.电势能:EpA=q A{EpA:带电体在 A 点的电势能(J),q:电量(C), 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 总=ΔEK{W 总: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 W 总= W1 + W2 + W3 +```` Δ,EK:动能变化量Δ,1EK= mV 2 1 mV 22 1 } 2 215. 机 械 能 守 恒 定 律 : Δ E 机 = 0 或 EK1+EP1 = EK2+EP2 也 可 以 是mgh 1 21 mV1 mgh12 mV22 2 2若只看系统的总势能变化和总动能变化:系统增加的动能等于势能减少量即ΔEK= -ΔEP ;若系统内只有 AB 两个物体:A 物体机械能增加量等于 B 物体机械能减少量即ΔEA 机=-ΔEB 机匀强电场中类机械能守恒定律是 只有电场力做功时电势能与动能总和不变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 的 减少量)WG= -⊿EP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 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2)O0≤α<90O 做正功;W>0690O<α≤180O 做负功;W<0α=90o不做功 W=0(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无功);(3)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的功------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电场力的功-----量度------电势能的变化合外力的功------量度-------动能的变化重力(弹力、电场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势能减小洛仑兹力一定不做功;重力 、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关心初、末位置沿力方向的距离;恒定大小的阻力做功等于路程×力 。滑动摩擦力做功与机械能的变化关系 减少的机械能 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滑动路程的乘积 。例:子弹穿击木块,ΔE 机=fΔs=ΔQ 热(4)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5)判断机械能守恒的办法:①根据守恒条件看是否有重力以外的力做功,②根据机械能定义看 动能势能是否变化③根据能量转化看是否 有其他能与机械能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 6度)=3.6 10 J,1eV=1.6×10-19 J;(7)弹簧弹性势能 E 2弹=kx /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六、电磁学(一)电场q q1、库仑力: F k 1 22 (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 rk = 9.0×109 N·m2/ c2 静电力恒量电场力:F = E q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2、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F○1 定义式: E 单位: N / CqQ○2 点电荷电场场强 E k , ○3 匀强电场场强 E U 单位 V/mr d3 E、电势,电势能 电 E电 q A 顺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A qWAB4、电势差 U,又称电压 UAB UAB = φA -φq B5、电场力做功和电势差的关系 WAB = q UAB716 2、粒子通过加速电场 qU mv22 27 1 1 qE L 1 qU L、粒子通过偏转电场的偏转量 y at 2 2 2 m V 20 2 md V20vqUL粒子通过偏转电场的偏转角 tg y v 2x mdv08Q、电容器的电容 c U电容器的带电量 Q=cU S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c 4 kd电容器 充电后一直和电源相连 电压不变 ,充电后断开电源 电量不变(二)直流电路Q1、电流强度的定义:I = 微观式:I=nevs (n 是单位体积电子t个数,)2、电阻定律: R l电 S 阻率ρ:只与导体材料性质和温度有关,与导体横截面积和长度无关。 单位:Ω·m3、串联电路总电阻 R=R1+R2+R3U R电压分配 1 1 ,U R1U R 1 U2 2 R1 R2功率分配 P1 R 1 ,PR 1P R 1P2 2 R1 R24、并联电路总电阻 1 1 1 1 (并联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小)R R1 R2 R3两个电阻并联 R R1R 2R1 R2并联电路电流分配 I1 R 2 ,I R1= 2 II2 R1 R1 R2并联电路功率分配 P1 R 2 ,P R2P R 1 P2 1 R1 R2U U5、欧姆定律:(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I 变形:U=IR R R IE(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 E U IrR rE r8路端电压:U = E -I r= IR输出功率: P = IE-I 2 r = I 2 R (R = r 输出功率最大)出R2电源热功率: Pr I rP出 U R电源效率: = =P总 E R + r6、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W=IUt2焦耳定律(电热)Q= I Rt电功率 P=IU2 U2纯电阻电路:W=IUt= I Rt tRP=IU非纯电阻电路:W=IUt I 2 RtP=IU I 2r(三)磁场F1、磁场的强弱用磁感应强度 B 来表示: B (条件:B L)单位:TIl2、电流周围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由安培(右手螺旋)定则决定。(1)直线电流的磁场(2)通电螺线管、环形电流的磁场3、磁场力(1) 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F 安= BIL(I B)(B//I 是,F=0) 方向:左手定则(2)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F 洛= Bqv (v B) 方向:左手定则2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基本关系式 F 洛=F 向 qvB mv R解题关键画图,找圆心画半径mv 粒子在磁场中圆运动半径和周期 R , T 2 m , t= TqB qB 2 4、磁通量 =BS 有效(垂直于磁场方向的投影是有效面积)或 =BS sin ( 是 B 与 S 的夹角) = 2- 1= BS= B S (磁通量是标量,但有正负)9(四)电磁感应1.直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动势E BLv (三者相互垂直)求瞬时或平均E(经常和 I = , F 安= BIL 相结合运用) R r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 律 E n = n B S = n S = B n 2 1 t t t t求平均3.直杆平动垂直切割磁场时的安培力 F 安= BIL2 2得 F B L v (克服安培力做的功转化为电能)R r14.旋转杆切割电动势公式 E BL2 2 5.感生电量(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量) q 总= R r*6 I.自感电动势 E L 自 tL 为电感(自感),和线圈大小、形状,匝数,有无铁芯有关。(五)交流电1.中性面 (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 m=BS , e=0 I=02.电动势最大值 m NBS =N m , t 03.正弦交流电流的瞬时值 i=Imsin t (中性面开始计时)4.正弦交流电有效值 最大值等于有效值的 2 倍5.理想变压器 P入 P出U1 n 1U 2 n2I n1 2 (一组副线圈时),多组副线圈时,列 I U =I U +I UI n 1 1 2 2 3 32 1*6.感抗 X L 2 fL 电感特点:“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101*7.容抗 X C 电容特点:“通交流,阻直流;通高频,阻低2 fC频”七、动量:1、物体的动量 P=mv,*2、力的冲量 I=Ft*3、动量定理:I 合= P 即 F 合 t=mv2—mv1(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4、动量守恒定律 m1v1 +m2v2 = m1v ’+m v ’ 1 2 2 或 p1 = - p2 或 p1 + p2=0(注意设正方向)适用条件:(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2)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3)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4)系统在某一个方向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5、完全非弹性碰撞 mV1+MV2=(M+m)V (能量损失最大)八、光的本性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发展过程(1)微粒说(牛顿)(2)波动说(惠更斯)(3)电磁说(麦克斯韦)(4)光子说(爱因斯坦)①基本观点:光由一份一份不连续的光子组成,每份光子的能量是E h hc ②实验基础:光电效应现象③规律:a、每种金属都有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光的强度无关,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c、光电效应的产生几乎是瞬时的;d、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④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h w Ekmw h hc逸出功 0 0(5)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是一种具有电磁本性的物质,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单个光子的个别行为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规律表现为波动性。波长较大、频率较低时光的波动性较为显著,波长较小,频率较高的光的粒子性较为显著。(6)光波是一种概率波九、原子物理111.氢原子能级,半径 E En 1 E1= -13.6eV 能量最少 n2rn=n2r1 r1=0.53 10 10 mhc跃迁时放出或吸收光子的能量 E h 2.三种衰变射线 本质 速度 特性α射线 4 1 贯穿能力小,电离作用强。氦原子核( 2 He )流 v C 10β射线 0 V≈C 贯穿能力强,电离作用弱。高速电子( 1e)流γ射线 高频电磁波(光子) V=C 贯穿能力很强,电离作用很弱。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位新核的变化。放出α粒子的叫α衰变。放出β粒子的叫β衰变。放出γ粒子的叫γ衰变。① 哀变规律:(遵循电荷数、质量数守恒)M M 4 4α衰变: Z X Z 2Y 2 HeM Mβ衰变: Z X Z 1Y 0 1e1 1(β衰变的实质是 0 n = 1 H +0 1e)γ衰变:伴随着α衰变或β衰变同时发生。1 n 3.半衰期 N N 10 , m=m0( )n 2 24 4 14 17 1.质子的发现(1919 年,卢瑟福) 2 He 7 N 8 O 1H1932 4 He 9Be 12 1中子的发现( 年,查德威克) 2 4 6 C 0 n4 27 30 1发 现 正 电 子 ( 居 里 夫 妇 ) 2 He 13Al 15 P 0n ,1230 30 015 P 14 Si 1e5.质能方程 E=mc2 E mc2 1J=1Kg.(m/s)21u 放出的能量为 931.5MeV 1u=1.660566×10-27kg6.重核裂变 23592U 1 900 n 38 Sr 13654 Xe 1010 n 141MeV 原子弹 核反应堆氢的聚变 2 H 3H 41 1 2 He 10 n 17.6MeV 氢弹 太阳内部反应1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