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20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20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李长吉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知人论世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唐代官名,属太常寺。原名治礼郎,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为避讳而改称。)
本首诗歌是作者当时聆听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 泣鬼神著名诗篇。
写 作 背 景
解题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跟“歌”“行”等相似,均称“乐府歌行体。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
诗歌四次换韵
吟咏诗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整体把握
吴丝蜀桐张高秋,
〔吴丝蜀桐〕指精美的箜篌,其弦用吴地所产的丝制作,其身干用蜀地所产的桐木制作。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以材质之优良显示箜篌之精美,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突出音乐的高雅。名家美器,相得益彰。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张〕弹奏。
〔高秋〕深秋九月。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
空山凝云颓不流。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采用夸张、拟人手法,渲染箜篌演奏的强烈感染力。“颓”字恰恰和上一句的“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字饱满,“颓”字无力。“颓”字形象的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的刹那情态。
此处既侧面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也指演奏者技艺高超,以实写虚,亦真亦幻。
〔颓〕下垂、堆积的样子。
江娥啼竹素女愁,
〔江娥啼竹〕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二妃娥皇、女英得到消息,挥泪于竹,竹尽生斑。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素女〕传说中与黄帝同时期的神女,善于弹瑟歌唱。
引用典故,侧面描写。巧妙地点出出音乐的情绪:悲戚愁苦,感人肺腑。从侧面写出了音乐声的感人肺腑。
李凭中国弹箜篌。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中国〕即国中,指在国都长安城里。
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层次分析
第一层为1~4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等意象表现音乐的悲哀情绪由强到弱,由突然爆发到舒缓低回。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
凤叫,状其声之和缓。
蓉泣,状其声之惨淡;
兰笑,状其声之冶丽。
  ——清·王琦《李贺诗歌集注》
以声写声(比喻)
以形写声(通感)
这两句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即昆仑山,也叫“玉山”或者“群玉之山”。
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韩诗外传》云:“其声若箫。”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深沉哀郁,演奏时余音袅袅,给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长安城四面,每一个面各有三门。借代,指长安,当时的京城长安四面,每面有三个门,所以说是十二门。
〔冷光〕月光。
〔二十三丝〕指箜篌。有一种竖箜篌,有二十三弦。
〔紫皇〕道教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一语双关,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丝弦弹奏出的妙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
侧面描写
层次分析
第二层为5~8句,具体描写音乐,乐声由强到弱,起伏多变,从清脆激越到空灵哀婉,从悲戚转为欢快,再转为清冷,给人以清空之感,仿佛整个长安城只有美妙的旋律在回荡。
“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石破惊天〕女娲所补五色石为箜篌声破裂,天界为之震惊。
〔逗〕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用典:“女娲炼石补天”
夸张
想象大胆:乐曲震破女娲补的苍天
拟人新奇:连秋雨都逗引下来了,应该是不由自主,音乐太迷人。
通感精妙:秋雨密密匝匝的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也可以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听觉中有视觉感受,视觉感受中又有动感。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老、瘦:反衬手法,极平常的字用得极生动。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神妪〕成夫人 (好音乐,能弹箜篌)
〔教〕李凭技艺之精湛连神仙也佩服,愿意向他学习。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
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
〔吴质〕吴刚。因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中砍桂树,树创随砍随合。
〔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以感写声,从侧面反映了李凭箜篌演奏的缠绵动听、余韵无穷。
层次分析
第三层为9~14句,都是侧面描写,诗的情景承接着“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达到乐曲的高潮。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乐曲在惊天动地中结束,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说说诗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优美音乐的?
1、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4、运用神话传说和典故,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5、善用比喻。
【全诗探究】
《李凭箜篌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呈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灵世界呢?
【全诗探究】
从对意象内涵以及作者身世、性格、写作背景的分析可知,这首诗除描写音乐外,还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苦闷,全诗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
所以,这首描摹音乐的诗,其实是作者人生的真实写照,蕴涵了诗人坎坷多难的人生感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