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在初中只是初步的形成个人价值观,本单元的主题是表现对于青春的思考,以青春唤起责任,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是本单元教学的优势所在。并且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新诗和小说,对于文体已有一定的学习积累。
【教材内容解析】
《沁园春·长沙》出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这首词作为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本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任务群, 以“青春激扬”为人文主题,考虑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设计思想】
第1课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作品虽然是现代人写的,但文体却是旧体诗词,可以将欣赏词作作为学习任务。首先引导学生利用资料了解毛泽东那个时期的生活和革命经历,了解词的特点,再通过反复诵读、品析关键词和精彩语句等方式深入学习。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培养学生语感。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反复诵读,获得直接思维并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体会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认识青春的价值,审视自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通过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体会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认识青春的价值,审视自我的价值。
【资源与工具】
校园网、课本、教辅资料、导学案、课件、音频、学习卡片、彩纸、课堂任务归结单、
【方法与策略】
学生朗读、学习行为、合作探究、提问分析法、点拨指导启发式教学法、微写作、情感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校拟举办诗词大会,高一年级承办“红诗展演”部分,分为“诗词知识竞赛”和“红诗联诵”两个活动,又分为“革命领袖”“革命文人”等板块。
我们班取得了“革命领袖毛泽东”板块的承办权,需要完成这一板块的知识竞赛卡片制作和诗词朗诵两个活动。在诗词朗诵环节中,需要我们完成设计幻灯片背景、选择朗诵内容、写作朗诵脚本等任务。
二、教学内容
【学习任务一】制卡片
教师阐述情景任务:
诗词大会准备期间,我们需要完成毛泽东诗词知识竞赛部分题目的命制。请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小组合作讨论竞赛知识的内容,填写在任务单中。
【活动1】查阅《沁园春·长沙》的相关资料,关注诗词知识的积累,梳理这些知识,填写任务单。
任务单1
词的定义
词的特点
词的分类
词的风格
词牌
过程预设:
小组预习检测,分享答案,最后整理明确。
教师总结(ppt放映展示如下):
词的定义 词,又称为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近体乐府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战,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它原本是配合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的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的风格 豪放、婉约
词牌 词的格式的名称
【活动2】查阅《沁园春·长沙》的相关资料,关注创作背景,梳理“毛泽东在长沙”的重要经历,填写任务单。
任务单2
时间段 主要活动
过程预设:
预习检测,各小组积极分享成果,最后由一组负责整理归纳。
一组整理成果展示(ppt放映展示如下)
时间段 主要活动
1911年 18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2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4年至1918年 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18年4月 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 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年11月 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 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
1923年4月 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光荣榜】同学们任务完结,请各小组同学根据以上任务单内容,完成竞赛知识题目卡片的制作。(课后语文课代表负责收集)
【学习任务二】写脚本
教师阐述情景任务:
我们班将有同学参加朗诵环节的比赛,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领略诗歌内涵及情怀,划分朗诵节奏,试写朗诵脚本。
【活动1】请朗读诗歌,用“/”划分朗诵节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过程预设:
全班放声朗读,每位学生自己读的过程中将节奏画出来,过程十分钟。教师在一旁负责指导,本次活动安排抢答环节,由二组负责归结、整理答案。
二组整理成果展示(ppt放映展示如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活动2】探究下面问题,为写朗诵脚本做准备。
(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2)诵读诗词上片内容,词人所写秋景和下面的秋景有何不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3)上片中哪一个字引出作者所见之景 视角有哪些变化?
(4)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美丽壮阔的秋景,生发出什么感慨?
(5)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够主宰国家的沉浮?词人是否做了回答?
过程预设:
各小组分发问题卡片,全班朗读课文三分钟,在问题卡片上选择三个问题作答,然后上交,以待课后评分。
抽查三组答案,课上展示(ppt放映展示如下)
(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该词上片描绘长沙秋景,下片作者回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教师补充:概括内容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诵读诗词上片内容,词人所写秋景和下面的秋景有何不同 该词秋景壮阔雄浑 、生机勃勃。 示例秋景充满萧瑟、凄凉之感。
(3)上片中哪一个字引出作者所见之景 视角有哪些变化 “看”字引出作者所见之景。作者的观察点由山上到江中,由天空到水底。观察角度由远眺到近观,由仰视到俯瞰,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色彩鲜明,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教师补充知识点: 写景方法(色彩词、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多感官描写……)
(4)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美丽壮阔的秋景,生发出什么感慨? 词人见山川的壮阔美丽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怅”写出词人思绪万端,百感交集。“问”又表达了词人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的追问,表现了词人的胸怀与抱负。
(5)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够主宰国家的沉浮?词人是否做了回答?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写革命活动,形象地概括了当时年轻一代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巧妙地回答了问题。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评论国家大事,把权贵视为粪土。 词人认为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活动3】根据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品味词人情感情怀,写出朗诵脚本。
过程预设:
留作课后作业,小组呈现答案,上交纸质版作业。
教师小试牛刀(本人试笔,如下展示)
朗诵这首词,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感情基调及贯穿全篇作品的主导感彩及其强度,整首词景物形象生动,情感热烈奔放,词风遒劲有力,充满豪气。朗诵中要自始至终把握住刚劲豪放的总基调,再通过揣摩语音语调的高低停连,快慢轻重,以恰当的声音形式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首先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开篇三句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景致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朗诵时语调应庄重平稳,树立起作者卓然而立的高大形象。接下来的七句重点描写鲜艳明丽、生机勃勃的深秋美景。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抓住富有生命活力这一总体特征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从多角度集中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抒情渲染气氛。朗诵时“看”字后面要有一个较长的停顿,以显示其总领关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语速稍慢,语气舒缓。“遍”字要上扬,拖长。“染”字也要拉长。“漫江碧透”后的句子逐渐加快加强,语势上扬,以增强动感,显示活力。“万类”后稍作停顿,然后放慢速度,“霜天”作为状语不能和“万类”连续。最后三字“竞自由”要读得高亢有力,上阕的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要改变社会的决心,一个“怅”字写出作者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一个“问”字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寓答于问,表现了作者的胸怀与抱负。朗诵这三句的语速是“慢—快—慢”,音调是由低到高,顶峰在“谁”字上,“沉浮”读得凝重有力。 下阕侧重抒情。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概写曾和当年的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朗诵时语气要舒展平和,语速稍缓。下面七句回忆青少年时期同学们雄姿英发的精神风貌及其革命活动和英雄志气。那时作者和他的同学朋友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情怀奔放。朗诵时在“恰”后面稍停一下,下面四句要读得情感充沛、干脆有力、意气风发、连贯流畅。再后面三句要更加有力,速度比前四句还要快,到“粪土”之后再放慢。整个这一层要一气贯通,铿锵有力,激昂奔放。同时要注意,不可把“粪土当年”组合读,因为“当年万户侯”是一个整体。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借回忆游泳的情况来表现同学们的精神和力量,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巧妙回答,要读得亲切热情又坚强有力。语气应轻而慢,第二句加快上扬到“水”字又放慢拖长。最后一句,总体要读得慢、高、强,尤其是“遏”字,要通过音高、音强、音长和停顿等技巧来突出强调最后所有的力量和气势都集中于“飞舟”上,末句要读得震撼人心,令人荡气回肠,以突出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学习任务三】绘背景
教师阐述情景任务:
朗诵诗歌时需要我们绘制背景图片并放映出来,我们班擅长绘画的同学承担了此项任务。请你自主思考,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构想具体内容,为绘画者提供绘图内容方案,并解说重点,使得背景图能做到形神兼备。
【活动1】细读诗歌,关注诗歌中营造的意境,思考下列问题,为写方案做准备。
(1)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过程预设:
四组负责此问题,两分钟展示时间。
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2)你认为上片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 为什么
过程预设:
五组负责此问题,两分钟展示时间。
(PPT课件展示如下)
(万)山(红遍) 山多;红得广
(层)林(尽染) 因山势起伏而成的树木的高低;拟人,秋之深
(漫)江(碧透) 水深而宽;水澄澈洁净
(百)舸(争流) 船多;热闹
鹰(击长空) 鹰的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 鱼的自在快活
(3)词中“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的形象呢 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过程预设:
六组负责此问题,两分钟展示时间。
(PPT课件展示如下)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光荣榜】根据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请你写出绘图方案。
过程预设:
各小组填写绘图方案表格,选择优秀方案展示表扬。
(示例一)以湘江秋景图为背景。 远景为层层叠叠的山峦,红叶遍布;近景为澄碧的江水,争渡的大船;高空中苍鹰翱翔,江水中鱼儿畅游。壮阔雄浑的图景。
(示例二)以少年同学的群像为背景。 一幅是他们在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图片,一幅是他们在湘江游泳的图片,两幅画拼起来构成背景。
(示例三)以湘江秋景图为远景,以青年毛泽东的形象为近景。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制卡片--写脚本--绘背景
班级朗诵会
革命豪情与信心
【作业设计】
班级朗诵会
1.根据朗读脚本,小组内开展朗诵比赛,推选出优胜朗诵者。
2.每个小组的优胜朗读者参加班级朗诵比赛,推选出最佳朗诵者参加学校比赛。
【学习评价】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鉴于我本着上诗词课时教师应当充当学生朗读和体认的教练,而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先生,所以学生尤其以课堂诵读最为值得赞扬。
课堂氛围轻松活跃,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程设置合理,深浅知宜,实际操作多,教学效果好,且授课内容新颖,独到,有自己的特色,能很好的启发、带动学生的思维。立意新,大大地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师生互动方面,避免了老师单纯讲,学生单纯听的教学固有模式,打破常规,使学生参与到了课堂当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