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课件(共2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课件(共2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品析
—— 研读课
学习目标
1.掌握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2.理清论证思路,尝试绘制思维导图
3.明析两篇文章所论述的问题对于当下、乃至将来中国发展的意义。
在你的印象里,乡下人和文字的关系怎么样?
陌生?
文盲?
愚?
从1920年代到1936年抗战前夕,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开展了十几年工作,旨在解决中国乡村“愚贫弱私”的问题,根据后来所作的调查,当初参与了“平教会”学习的农民除了还记得“平教会”的会歌,模糊识得几个汉字以外,几乎所有人都已经把学过的文字忘记了,甚至大多数人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而当初为这个成果投入的力量是十几名欧美回国的博士和近百名各专业知识分子,以及通过美国教会募集的超过百万之钜的美金。
中国的乡村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费孝通先生作为曾经参与江苏农业合作社工作的亲历者,他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分辨清楚。
写作背景
①面对面的社群:
《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为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借助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的社会(借助语言的社会)
②借助文字的社会:
文字是人类互相交流的一种工具,属于象征体系的一种表达形式,相对于乡土中国社会主要以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现代社会以文字为核心表达方式,人与人之间主要借助文字交流沟通。
③特殊语言:
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在少数人间的“行话”。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用表情、动作、肢体语言等传情达意的语言。
核心概念
《再论文字下乡》
①学习:
“学”
就是在出生以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习”
是“学”的方法,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一种靠记忆打破个人今昔之隔的过程。
②文化:
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③文:
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符号,就是字。
词:
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
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核心概念
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是什么?
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
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主要观点
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城里人往往缺乏乡村生活的知识,乡下人则大多缺少城市生活的知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经验,举例加以说明。(具体表现)
城里人大多很难辨认各种绿色蔬菜的不同,也缺少捕鱼、采蜜、酿酒等活动的经验。乡下人往往对各种电子设备、高新科技产品不熟悉,也缺少观看好莱坞大片等方面的文化经验。
当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网络社会的来临,这种不同正在不断减少。
思考:(2分钟)
为什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结合两章内容)
讨论:为什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要求:1.结合两章内容,分条梳理概括。
2.回答时要做到理论概括+事例。
(事例可以是文章中的,也可以举出你生活中的例子)



为什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结合两章内容)
1.文字的不适用性。文字下乡难,是因为在面对面的社群中,在其工作生活中,不需要文字。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而且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对于乡下人来说是不完善、不方便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人们不会选择用文字来“说话”。
2.文字的局限性。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运用文字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而说话却便宜得多,不需要注意文法,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面对面的语言交往如此直接,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交流方式而采用文字呢?
3. 文字的不必要性。在乡土社会中,语言就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女孩子跟着母亲学习女红和做饭,男孩子和父亲学习种地和打猎,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上千年的生活过程中并没有新的东西进入到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经验和知识只需要口耳相传就可以了,无需用文字来记载。
空间层面
时间层面
距离《乡土中国》成书的1947年,中国社会的城镇化已经由10%左右上升将近60%,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缩减将近一半。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已充斥到包括乡村的各个角落。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等数千余个,农家书屋的数量高达六十余万,然而利用率却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字下乡?
(你认为如何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①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互动,打破乡土社会单一的“面对面社群”结构,为乡土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
②丰富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
③普及、推广教育,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拉近乡土社会中人们与文字的距离。(eg:推广普通话)
④考虑文字供给的方向,要瞄准乡土社会中所需要的文字,内容贴近乡土生活。
阶段性小结:
第2-3章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论证思路
01乡土本色
02文字下乡
03再论文字下乡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从空间阻隔角度而言,面对面社会不需要文字
从时间阻隔角度而言,生活定型,不需要文字
熟人社会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特殊语言
空间阻隔
时间阻隔
从黏着土地、不流动、熟悉三个方面讨论乡土社会的特点
辨析“愚”的问题:讨论文字传情达意的功能;乡土是“面对面的社群”,不需要文字
从时间角度讨论文字的必要性:从乡土社会的生活特定—定型不变角度讨论文字的不必要性。
第一章是二三两章的基石,第一章讨论了乡土社会的性质特点,是二三章的理论基础;二三两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二三两章分别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论证了“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的需要”的结论;三章内容整体构成总分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