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芣苢》《插秧歌》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诗经 芣苢》《插秧歌》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了解杨万里诗歌特点。
2、通过分析诗歌,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了解杨万里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劳动的回报永远都是慷慨的:它不仅创造了人类自己,使人类从荒蛮走向了文明,也让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得以万古长青。今天所学的两首诗歌都是关于古人劳作的诗歌。 (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了解杨万里诗歌特点。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第一个小循环
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一
阅读教材书P53-54页中内容(2分钟)通过阅读本页阅读,看同学们能找到哪些知识点,你认为哪些是重点、难点、困惑点?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时间:8分钟)
了解《诗经》名称的由来,分类,艺术风格,并完成下列各题。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篇。《诗经》编定是在春秋时期。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称为《诗经》。按照音乐分为( ),( ),( )。表现方法为( ),( ),( )。语言以( ),杂用三、五、七、八言。
2、诵读第一首诗,疏通字词,读出节奏感。
3、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芣苢》。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一.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编定是在春秋时期。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称为《诗经》。《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艺术特点:(1).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以四言句式为主,杂用三、五、七、八言。
2、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fú yǐ )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 bó ]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duō)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luō )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luō )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xié)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一把一把采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3.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第二个小循环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二
借助辅导书32页助读资料了解作者杨万里,探寻《插秧歌》背景。通过自学,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点,你认为哪些是重点、难点、困惑点,谁来回答一下,并完成下题。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6分钟)
1、杨万里(1127——1206),字( ),号( ),吉州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 ),( ),( )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为( ).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 )。
2、借助课下拼音和注释,诵读诗歌并翻译。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二.
1、杨万里(1127——1206),字( ),号( ),吉州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 ),( ),( )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为( ).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 )。(明确答案:廷秀、 诚斋、 陆游、 尤袤 、范成大、 诗宗、 诚斋体。)
探寻背景: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图画,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2.
兜(dōu)鍪(móu)
蓑(suō)胛(jiǎ)
渠(qú) 莳(shì)
未匝(zā)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
诵读并翻译全诗
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6分)
《 芣苢》中,写采芣苢时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
《 芣苢》中,写采芣苢时提起衣襟兜住的两句是---------,-----------。
《插秧歌》中,写出春雨之密、之集、之大的两句是---------,---------。
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2、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3、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诗经 芣苢》《插秧歌》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诗歌,了解古代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关注身边平凡的劳动者,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两首诗歌,这节课深入了解两首诗歌的深层内涵。(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
2.关注身边平凡的劳动者,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第一个小循环
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一
阅读教材书P53-54页中内容(2分钟)通过阅读本页阅读,看同学们能找到哪些知识点,你认为哪些是重点、难点、困惑点?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时间:8分钟)
1.《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插秧歌》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第一首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4.第二首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简要赏析。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一.
(一)自学指导一:1.(1)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全诗有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不断变换,其余内容一样。
(2)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换过程中,又生动再现了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2.运用了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的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3.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4.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种全副武装的意味,暗示插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的题旨。
第二个小循环
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二
借助辅导书32页助读资料通过自学,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点,你认为哪些是重点、难点、困惑点,谁来回答一下,并完成下题。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3分钟)
《芣苢》《插秧歌》描写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劳动的欢乐和情趣。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而来。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二.
(1)采撷之乐。读《芣苢》,仿佛看到在春光中美丽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漫山遍野的芣苢,姑娘们兴致勃勃一边摘一边唱歌,歌声在田野里回荡。
(2)劳作之乐。《插秧歌》表现农忙时节劳作之乐,颈联诗人巧妙插入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并休息,农夫依然弯腰劳作,“唤”与“不答”,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生活以灵动的感染,极富生活情趣。
六.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
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20分)
研究显示,中国的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的确,当下的劳动教育是弱化,软化,淡化的。学生“明知劳动而不愿意劳动”,家长“明知该让孩子劳动而舍不得要求”,学校“不敢让学生劳动,不会让学生劳动”。针对此事,你有什么思考,不少于三百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