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科学1.6.它们去哪里了(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科学1.6.它们去哪里了(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 6.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课题 6.它们去哪里了 课时 1
核心 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1~2年级 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科学思维 初步形成“像食盐和红糖那样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均匀分布的现象,叫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探究实践 1.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 2.观察和描述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态度责任 1. 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 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 准备 教师: 教师:食盐若干、小勺、红糖方糖块、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板贴烧杯图片、食用油、滴管。
小组:每人一块红糖方糖、一个烧杯、水、一份食盐、一个小勺、一根搅拌棒、一份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
一、聚焦(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红糖、小石子、烧杯、水] 1.如果把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2.揭示课题——它们去哪里了。
二、探索: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红糖、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食盐、小勺] (一)观察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1. 播放微视频: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操作。通过视频中的操作,发现小石子在水中有变化吗? 2. 老师提出观察红糖在水中变化的步骤。学生先作出假设,然后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在操作前,提出记录的要求。操作步骤: (1)观察红糖的样子,记录。 (2)放入水中,不搅拌,观察并记录。 (3)充分搅拌,静置,记录最后的状态。 (4)用勺子捞取,看是否还能从水中捞出来。 (5)相互交流发现。 记录要求: (1)用小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 (2)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 提示:每一步必须记录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搅拌棒可以根据学生记录情况适时发放。 4.全班交流,“红糖和小石子放到水里的现象一样吗?” 适时追问学生“放红糖的水为什么变黄了?”(因为红糖跑到了水的各个地方去了;水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红糖;每个地方的红糖一样多,因为水的颜色是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尝一尝水的味道是不是甜的。 红糖虽然看不见,也捞不出来,但还在里面,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溶解。 总结:方糖红糖进入水中后(板书“三点水”),向四面八方分散,越来越小(板书“解”),最后完全被水所接纳(板书“容”),均匀地和水混合在了一起。这个现象就叫做“溶解”。最后形成共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变化,红糖在水中溶解了。 (板书:溶解)【看不见,颗粒变小,没有消失】 (二)探究食盐能否在水中溶解 1.请学生作出推测:将食盐放入水中,像刚才那样操作,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在水中会不会溶解? 2.引导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观察食盐放入水中发生的变化 ,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示意图记录。
三、集体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组织学生汇报:把食盐放入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交流: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你有什么证据证明它溶解了?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食盐在水里溶解了”?(颗粒变小,肉眼看不见、但还在水里面) 3.组织学生思辨:食盐在水的哪些地方呢?你怎么知道?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拓展:观察油是否可以溶解在水中(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食用油、滴管、一杯水] 1.你还知道哪些物质也可以像食盐和红糖这样溶解在水中? 2.如果把食用油滴入水中,充分搅拌,它会溶解在水中吗?(教师演示实验) 3.如果把一滴水放入一杯油中,你猜猜会出现什么现象?回家做一下研究,将观察到的现象与食盐和红糖相比。
五、练一练 6.它们去哪里了 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放进水中,会“消失”的是________。 A.小石子 B.木块 C.盐 D.细沙 2.一小勺红糖放入一杯水中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红糖浮在水面 B.红糖沉在水底 C.红糖消失,水的颜色变深 D.红糖消失,水的颜色不变 3.下列物体中,容易在水中溶解的是( )。 A.沙子 B.铁屑 C.白砂糖 D.木屑 4.在溶解食盐时,搅拌能( )。 A.减慢溶解 B.加快溶解 C.增加溶解的盐量 D.没有作用 5.下列( )情况是溶解现象。 A.糖在水中化为糖水 B.黄豆在水中泡发 C.面粉和水混合变成白色液体 D.石子沉在水底 6.食盐在( )溶解的更快。 A.热水中 B.凉水中 C.温水中 D.一样快 二、判断题 1.小石子会溶解在水中。( ) 2.把一勺糖放入水中,搅拌后,糖不见了,说明糖溶解了。( ) 3.小石子通过用力长时间搅拌可以溶解在水中。( ) 4.在油里滴几滴水,水会溶解在油里。 ( ) 5.水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质,但是油可以溶解所有的物质。 ( ) 6.细木屑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 ( ) 7.粗盐不能溶解在水中。 ( ) 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A 6.A 1.× 2.√ 3.× 4.× 5.× 6.× 7.×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它们去哪儿了 小石子 红糖 食盐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将引导学生关注盐、红糖、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难以溶解。本课有以下活动: 1.探索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 2.探索红糖、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 二、活动材料 爱牛材料:塑料杯、塑料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小石子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探索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 活动材料:食盐、塑料杯、水、勺子、搅拌棒 活动目的:发现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 活动方法: 1.学生观察未放入水中盐的颗粒大小,思考:用小圆点表示颗粒大小,怎么画?找学生到黑板画出来。 2.用勺子舀一勺盐轻轻地放入水杯,再次观察盐在杯子里的变化,同样叫学生画在黑板上。 3.用搅拌棒搅拌,静止一会观察杯子里的盐,汇报结果。 活动反思: 1.这一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有难度,尤其是实验步骤的衔接。前面的班级我做了演示实验,让学生去完成盐的溶解实验,巡视时发现有的小组活动比较乱,后面的班级都是老师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实验,这样学生活动时比较有序,也为活动二做好铺垫。 2.前面的班级我按活动让学生到老师处领取材料,教学时我发现这样比较麻烦。后面就直接让学生把所有材料都领下去,用到哪些材料直接拿出来就行,这样需要掌控好整个班级,不让学生去动用与本次实验无关的材料。我跟他们说了: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去动了别的材料,就取消那一小组的实验活动。一年级孩子都很喜欢活动,试用了一段时间,效果还不错。 3.本次活动需要用到水,建议装小半杯水,避免把水洒出来;也要提醒学生别把水杯弄倒了,如果弄倒了,及时用老师提供的毛巾擦干净就好。 活动二:探索红糖、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 活动材料:塑料杯、放大镜、搅拌棒、小勺、红糖、小石子 活动目的:通过实验知道红糖可以溶解在水中,小石子难以溶解在水中,明白有的物体可以溶解在水中,有的物体难以溶解在水中。 活动方法: 1.先用放大镜观察未放入水中的红糖和小石子颗粒的大小,并完成记录。 2.用勺子把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做好记录。 3.用搅拌棒充分搅拌,再观察它们的变化,记录并分享。 活动反思: 1.只要活动一学生能完成,活动二就很简单。方法跟活动一相同。 2.巡视时发现还是与小组忘了观察放入水之前的红糖颗粒大小,活动前老师还是要做强调。 3.为了让学生详细地记录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情况,我打印了实验记录单,这样学生能根据记录单去完成实验观察。 4.在分享红糖在水中的变化时,有学生说红糖水像尿液,其余的同学也起哄了,看他们那么感兴趣,就让他们回家观察尿液和红糖水,找到他们的区别。 四、拓展 活动材料:塑料杯、水、食用油、搅拌棒 活动方法:将油滴入(倒入)装有水的杯子里,用搅拌棒搅拌,静置一会再观察杯子里的现象。 活动反思:学生对活动非常感兴趣。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分组实验,时间比较紧,老师也可以演示实验。但我发现小组实验学生观察的更加清晰,如果用投影的话,最好把杯子拿到每个小组去让他们观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