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科学1.7. 认识一袋空气(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科学1.7. 认识一袋空气(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 7. 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课题 7. 认识一袋空气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1~2年级 ③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科学思维 空气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会流动、抓不住、摸不着的气体。 探究实践 1.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到的空气,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知空气的存在。 2.用已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描述空气的特征。 态度责任 1.对研究空气产生兴趣。 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空气的特征。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观察记录描述空气的特征。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支持自己观点。
教学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大黑色塑料袋、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塑料盒、水、食用油、木块
小组1: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塑料盒 小组2:水、木块、两只保鲜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
一、聚焦:摸一摸,猜一猜(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大黑色塑料袋、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 1.今天老师带来几样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全班读一读 (课件文字出示:保鲜袋、注射器、圆纸片、餐巾纸) 2.出示大塑料袋(把这四种物体装进塑料袋里),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 提问:你摸到的是什么物体? (预设:四种不同的物体先后展示)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根据形状、大小、软硬等判定) 3.这个袋子里还有物体吗?(四种物体都摸出来以后,可以请多位同学来摸一摸:空气) 4.有同学说,袋子里没有物体了;有同学说:袋子里还有空气; 提问:你们更赞成哪一种观点呢? 5.揭示课题:空气
二、探索:感受空气(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 1.课件出示:那我们周围到底有没有空气呢? 提问:能否用这些材料来证明呢? (投影展示四种物体,先让学生静静思考15秒左右) 2.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内同学说一说,如果你们小组内已经有两种及以上不同的方法了,可派代表来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3.小组活动,时间大约6分钟。 (实验结束,把材料放在塑料盘子里,准备交流) 4.学生反馈交流:我们周围有空气吗?依据是什么? 预设1:保鲜袋鼓起来,说明空气被装起来了; 预设2:餐巾纸飘起来,说明空气在流动; 预设3:圆纸片扇一扇有风,说明有空气在流动; 预设4:保鲜袋鼓起来,一放手,有风,这便是空气; 预设5:…… 5.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和交流,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存在空气。 全班交流教师要表扬肯定学生的方法,通过自己和小组的努力,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而且还找到了很多的证据。 全体起立,给自己和同伴鼓鼓掌。(半节课过去了,一年级的小朋友要起立动一动,转移一下学生注意力。)
三、研讨:空气的特征(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塑料盒、水、木块、食用油、两只保鲜袋] 1.提问:能用保鲜袋收集一袋空气,观察空气有什么特征。你准备怎么观察? 2.交流:教师板书观察方法。(预设板书:看、闻、摸、掂一掂……) 3.观察空气的特征。 (1)明确要求。用我们学过的上述方法对空气进行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空气特征与水、木块特征进行对比,并把空气的特征说给同伴听;空气的特征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页的“空气”特征栏里,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 (2)材料领取。要求:各组派代表把前一个活动的材料放在盘子里,上来换取两个保鲜袋、水和木块。 (3)学生分小组观察空气。教师观察巡视,记录学生表现。 4.学生反馈交流。 (1)提问:用了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在交流时,教师可以利用已观察过的“水、食用油、木块”等材料的特征,与空气特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空气特征的理解;特别是无颜色与透明这两个特征的区分。教师适时板书,如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抓不住、摸不着气体等; (2)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学生小结,全班朗读:空气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抓不住、摸不着的气体。)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拓展:(预设5分钟) 产生新问题。 提问:今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存在,我们离不开空气。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 (预设:水中有空气吗?空气由什么组成的呢?空气有什么用途?空气能变成液体或固体吗?如果有些问题课堂上有学生帮解释和解决的,请学生来说一说) 回顾认识物体的学习方法。 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物体的特征?可以用哪些词汇去描述?学生结合活动手册记录表说一说。
五、练一练 7. 认识一袋空气 一、选择题 1.在塑料袋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我发现了( )。 A.空气不会流动 B.空气是有味道 C.空气会流动 D.空气有颜色 2.我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会感觉( )。 A.舒服 B.凉快 C.刺鼻 D.更健康 3.我们通过观察发现,空气是( )的。 A.无色、透明 B.白色、透明 C.白色、不透明 D.无色、不透明 4.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把塑料袋的袋口打开,空气从袋中跑出去了,这说明空气( )。 A.会流动 B.是透明的 C.有固定形状 D.有气味 5.在( )中没有空气的存在。 A.真空 B.操场 C.空瓶 D.教室里 二、判断题 1.鼓起来的气球里有空气。( ) 2.风就是流动起来的空气。( ) 3.动物离不开空气,植物生长可以没有空气。( ) 4.水和空气对人类很重要。( ) 5.空气和水都是有色、有味、透明的。( ) 6.热气球能上升空中,是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重。( ) 7.水和木块有重量,空气没有重量。( ) 8.雾霾不会影响我们的身体。( ) 参考答案: 1.C 2.C 3.A 4.A 5.A 1.√ 2.√ 3.× 4.√ 5.× 6.× 7.× 8.×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空气的特征 气体 看:无颜色、透明 闻:无气味 摸:会流动、摸不着 掂一掂:很轻 ……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前6课对用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学生也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 界研究的兴趣。本课有以下活动: 1.收集一袋空气,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2.将空气与水和木块比一比 二、活动材料 爱牛材料:塑料袋、气球、打气筒、木块、水、塑料杯 第一个班级,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一份材料,活动时发现有的孩子没有参与活动中,后面我将塑料袋和气球都各准备3份,让小组内每一个孩子都能去找空气,观察空气。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收集一袋空气,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活动材料:塑料袋、气球、打气筒 活动方法:用塑料袋或者气球寻找空气,观察空气的特点并分享。 活动目的: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研究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等特征。 活动反思: 1.活动前,引导学生复习常用的观察方法和比较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能轻松的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空气特点;同时对第一单元学到的科学词汇进行复习,方便活动中使用。 2.学生使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容易用力过猛,把活塞拉出筒外,可以提醒学生温柔一点;给气球注入空气时,建议规定打气的桶数,不然学生会不停的打气,容易出现气球爆炸。 3.用塑料袋找到空气后,学生喜欢用力捏塑料袋,提醒学生别把塑料袋损坏,第二个活动会继续使用。 4.学生大多能找到空气的特征,像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占据空间有一定难度,在活动一可以不必强调。有个小女孩说空气让气球变鼓了,说明空气也会占位置,为她点赞! 活动二:将空气与水和木块比一比 活动材料:塑料袋、木块、水、塑料杯 活动方法:将木块、水、空气分别装在三个塑料袋里,对比观察;将它们倒入塑料杯,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目的:对比观察水、空气和木块,找到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认识空气可以流动、能占据空间、比较轻等特征。 活动反思: 1.这一活动有2个环节:首先将水、木块和空气装进塑料袋,装木块和空气很容易,但将水装进塑料袋有难度装多了,容易把袋子撑破,塑料杯还可能装不下,第一个班我让学生去接水,结果谁都装的比较多,后面的班级都是我帮他们接水,虽然麻烦一点,但可控。当然老师也可以另外用塑料袋装好水,用皮筋把口封好,直接使用。 2.对比观察,学生进一步认识木块、水、空气的特征,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别。 3.活动完成后,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认识的物体,用词语去描述它们的特征。讨论后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页,我有的班级课上没能完成,只好要求他们在课下补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