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科学1.3.认识物体的形状(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科学1.3.认识物体的形状(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 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课题 3.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1~2年级 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 薄厚、颜色、 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②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不同物体形状不同,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六边形等形状。 科学思维 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每个面形状有的是不同的,有的是相同的。 探究实践 1.尝试运用数字描述摆放结果,感受物体占据空间,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2.在摆放活动中,发现不同物体和同一物体不同面占据空间的效果不一样。 态度责任 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使用多种物体完成不同摆放方式,并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组织图表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教学 准备 教师:学生材料一套、PPT。
学生:盒子1个、小方块(正方体)、小球(球体)、橡皮(长方体)、螺帽若干份,记录单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 课前:前概念调查(预设3分钟) 出示平面图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提问:身边哪些物体上有这些形状? 总结: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形状来帮助一家人解决问题。
一、聚焦:情境导入(预设2分钟) 情境:小猪佩奇一家建造了一个漂亮的新房子,他们最喜欢在泥坑里打滚,于是他们要求建筑队在门前挖一个长方形的泥坑,可这泥坑都太深了,这样可不安全,这可怎么办呢?
二、探索: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把物体装进盒子(预设22分钟)钟) [材料准备:盒子,小方块(正方体)、小球(球体)、橡皮(长方体)、螺帽若干份,记录单] 情境:他们想到了在这个泥坑里平铺一层物体垫高一点。他们一家人分别选择了4种不同的物体——木块、乒乓球、橡皮、螺母。他们决定要知道这4种物体在泥坑底部铺一层要多少个再来决定用哪种。 1.提问:什么是铺一层?(预设:平铺、不能叠起来)。 2.实验:正方体和球体铺一层各需要多少个?(板书:展示实物) 要求:同桌的4个同学2人一队,一队帮猪爸爸铺木块,另一队帮猪妈妈铺乒乓球,同一队2个同学轮流铺一次,完成后和对面的那一队交换物体同样轮流铺一次。将结果记录在小组的记录单上。 每种物体在“泥坑”里铺一层需要多少个? 第( )小组 日期: 学 号木块 乒乓球橡皮 螺母
3.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教师贴纸加板书。 4.提问:小猪佩奇和乔治也等不及了,他们也想知道自己的物体平铺一层需要几个?理由是什么? 5.实验:学生分别将橡皮和螺母材料平铺进盒子,并记录数据。 6.小组完成实验后商量:建议佩奇家选用哪种物体,理由是什么?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 1.提问:观察橡皮和螺母各铺一层的数量,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同种物体,铺满一层数量不一样。) 2.展示:同一种物体不同小组的铺法不同。 3.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预设:不同的平面大小不一样。) 4.演示:这两种物体每个面的形状大小不一样(橡皮画轮廓,螺母用手电),因此铺满同样大小的地方数量不同。 5.提问:乒乓球和木块换个面铺数量会发生改变吗?(预设:不会,因为各个面大小相同) 6.总结:这两种物体每个面形状都一样,所以无论怎么换面铺,数量都一样,而另外两个每一面形状大小不一样,所以数量发生改变了。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拓展:你会选哪种物体呢?(预设3分钟) 1.提问:如果你是佩奇,你会建议用哪种形状来铺泥坑呢? (预设:球体、螺帽之间有空隙,踩上去不舒服;长方体一种平铺方式太浅,达不到效果,另一种数量太多,不划算等) 2.小结:在泥坑底部铺一层物体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除了要考虑数量之外,还要考虑物体表面的平整度,材质、高度等好多问题,希望他们能够选择合适形状的物体来进行改造,满意地住进新家!
五、练一练 3.认识物体的形状 一、选择题 1.乒乓球的形状是( )。 A.正方形B.三角形C.球形 D.扇形 2.木块的形状是( )。 A.方形 B.三角形 C.球形 D.扇形 3.下列物体中,无论怎样平铺,装入盒中的数量都不变的是( )。 A.螺母 B.乒乓球 C.硬币 D.电池 4.从不同位置观察下列物体,形状相同的是( )。 A.螺母 B.乒乓球 C.塑料杯 D.鸡蛋 5.下列物体中,与鸡蛋形状相似的是( )。 A.B.C.D. 6.下面的物体中形状不一样的是( )。 A.小木块 B.乒乓球 C.魔方D.塑料块 7.同一种物体用不同的平铺方法,装的数量不同,这与物体的( )有关。 A.轻重 B.材质 C.颜色 D.形状 二、判断题 1.乒乓球是球形的。( ) 2.身边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 ) 3.把螺母平面朝下铺满盒子底部,还能再往空隙里面放小螺母。( ) 4.在用整理箱整理我们的玩具时,排整齐放和乱放能装的数量是一样的。 ( ) 5.在一样的盒子中,螺母横着放和竖着放的数量是一样的。 参考答案: 1.C 2.A 3.B 4.B 5.B 6.B 7.D 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3.认识物体的形状 形状 侧面 铺满个数 正方体 球体 长方体 ----- 六边形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将借助对乒乓球、木块、螺母模型、橡皮四种物体“摆放”的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同时通过将物体放进盒子,让学生体会物体本身会“占地方”;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进盒子,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占地方”的方式。本课有以下活动:1.观察物体的特征 2.把物体平铺在盒子里 3.用不同的方法平铺物体 二、活动材料爱牛材料:乒乓球、木块、螺母模型、橡皮、纸盒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材料:乒乓球、木块、螺母模型、橡皮 方法:教师拿着物体,找不同方位的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物体的形状。 活动反思:活动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物体的形状,为“摆放”这一活动做好铺垫,学生大都能完成。 活动二、把物体平铺在盒子里 材料:乒乓球、木块、螺母模型、橡皮、纸盒 方法: 1.折叠纸盒 2.全班讨论把物体装进盒子的方法——平铺。 3.教师示范操作方法,引导学生记录数据。 4.学生动手把4种物体平铺在盒子里,并记录数据。 活动反思: 1.这一活动比较简单,都能按要求把盒子折叠好。教学中,第一个班级动手折叠纸盒了,后面的班级都用了折叠好的盒子。 2.教师示范时,可以选择学生有难度的物体进行。示范时,可以强调需要注意的事项。我示范了橡皮的平铺方法,因为每个小组的橡皮不足够把盒子放满,需要教给他们方法,便于后续活动的开展。一年级学生还没学会乘法,计算有点困难,主要是能明白方法。 3.巡视时发现盒子里有2种摆放方法,建议活动前强调一下。 4.木块、螺母模型、橡皮偏少,建议可以适当多点,学生更好操作。 活动三、用不同的方法把物体摆放在盒子里材料:乒乓球、木块、螺母模型、橡皮、纸盒 方法: 1.小组用不同于活动一的方法把物体平铺在盒子里。 2.做好记录 3.全班分享 活动反思: 1.巡视时发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错误,没有达到活动效果。于是换成:你们还有别的办法让盒子装的更多吗?这样学生很快能找到另外的平铺方式。 2.前面的班级在强调活动方法后,先让学生动手把四种物体摆放完后,接着再交流,最后用不同的方式去“摆放”四种物体;后面又尝试先讲活动方法,学生明白后要求他们完成第一次“摆放”活动后,就进行第二次用不同的方法“摆放”,这样发现课堂效果没有第一种好;后面就要求学生先完成乒乓球和小木块的摆放,找到小木块摆放多的原因;再完成橡皮、螺母模型的活动,这样学生接受快,活动比较轻松。 3.螺母模型和橡皮用不同的方式摆放,需要的数据也不一样,没有足够的物体,需要学生计算,无形中增加了课堂难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