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科学1.6.《食物链和食物网》(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科学1.6.《食物链和食物网》(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 《生物与环境》单元 6.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题 6.食物链和食物网 课时 1
核心 概念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及要求 7.2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实现生态平衡 5~6年级 ①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分)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 科学思维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保护一种动植物就是保护很多种动植物。 探究实践 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态度责任 能够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利用套筒游戏了解食物关系,完成食物链的绘制。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 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一次性纸杯(分别打印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 蚜虫、绿豆苗、小草、小鸟)、不同颜色的棉绳5条(长4~6米)塑料套圈6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蚜虫、蜗牛、瓢虫、青蛙、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预设1分钟) 下过斗兽棋吗? (下过) 里面谁吃谁呀? (……) 最后是老鼠吃大象。其实大自然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一丛绿豆苗里……
二、聚焦,明确问题(4分)钟) 1.用ppt展示学生所种的绿豆苗丛,说说你的发现。如绿豆苗一些叶子表面有小洞说明绿豆苗丛中还生活着其他的动物等。 2.用ppt展示部分学生不认识的动物图片,并标注每一种动物的名称。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绿豆苗和其他的生物之间会有什么联系?
三、探索(预设10分钟) 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学准备:一次性纸杯(分别打印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蚜虫、绿豆苗、小草、小鸟) 1.基于学生之前的研讨活动展开追问:“你们是否在绿豆苗上找到过被动物吃过的痕迹?你们认为可能会是什么动物造成的?” 2.从学生汇报中提炼出最有可能吃绿豆苗的动物,如蚜虫,并从动物生存对物质、能量的需求方面提问,如“蚜虫能从绿豆苗的叶子里获得什么?蚜虫可能又会被谁吃掉?” 基于学生的回答出示能量的流动过程:从绿豆苗到蚜虫再到瓢虫,并告诉学生这种食物关系就是“食物链”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食物链的书写方式:在科学上我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 3.在学生掌握食物链概念的基础上,出示更多在绿豆苗丛中的植物或动物,要求学生从中找出更多的食物链,并引导学生用套筒游戏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形成认识: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吃掉,就相当于给这种生物提供了能量,能量依次传递。 4.为学生提供打印有绿豆苗丛中多种动植物图片或者文字的A4纸,并提供这些生物的食性介绍资料,如下所示。 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通常以新鲜植物的汁液为食物。由于虫的个体非常小,通常不会被鸟类发现,但是遇到像瓢虫草岭、食蚜蝇等小动物时就容易成为它们的腹中餐了。 绝大部分的青蛙是肉食动物,由于青蛙只能看见会移动的动物,所以它酷爱吃会飞的小昆虫,如瓢虫、苍蝇、蚊子等。别忘了,青蛙对地上爬动的蚯蚓也不会放过。 麻雀的食物和青蛙的食物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所以麻雀和青蛙是竞争关系。 我们日常见到的蜘蛛绝大多数为结网性蜘蛛,是肉食动物,通常以被粘在其网上的小昆虫,如苍蝇、蚊子、瓢虫、蝴蝶等为食当蜘蛛遇到比它个体大的飞鸟时,就只能成为鸟的美食了。 蚯蚓的食物很特别,它主要吃腐烂的植物,包括充分腐烂后的植物的根、茎、叶,甚至还吃动物的排泄物;蚯蚓不会吃新鲜、没有腐烂的食物。所以,人们都称蚯蚓是大自然的清洁工。
学生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示里面的食物链,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链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接着通过展示学生的成果,介绍这种多条食物链构成了网状的食物关系图被称为“食物网”。 5.有的小朋友觉得蜘蛛很可怕,希望蜘蛛数量大幅减少甚至消失,你觉得他这样的想法对吗?会对其他生物会有什么影响吗?
四、研讨拓展(预设25分钟) 研讨:食物关系和能量传递 1. 绿豆苗和生活在它周围的生物间有着哪些食物关系? 2. 绿豆苗生长所需的条件是怎样获得的?绿豆苗又为它周围的生物提供了哪些条件? 3. 举例说明自然界的生物之间有着哪些食物关系。 拓展:模拟食物网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棉绳5条(长4~6米)塑料套圈6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蚜虫、蜗牛、瓢虫、青蛙、鸟)。 1.选择班里的2名同学作为“生物考察员”,将剩下的同学分成8~10组,每组同学分别扮演一种生物,共同用手握住一个圆环,思考在田野绿豆苗丛中能吃谁,又会被谁吃掉。 2.“生物考察员”将田野食物网里的几条食物链用“线”和“圆环”联结起来,形成“食物网”。 3减少一种“生物”的数量或者去掉其中的一种“生物”,观察分析游戏中的“网”会发生什么变化,思考自己扮演的生物会不会受到影响。
五、练一练 选择题 1.下列食物链中表达正确的是( ) A.青蛙←田鼠→蛇←鹰 B.兔→青草→鹰→狐 C.油菜→菜青虫→鸡→鹰 D.青草→青蛙→蛇→鹰 2.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鲫鱼→人类”中,含能量最多的环节是( ) A. 藻类 B.水蚤 C.鲫鱼 D.人类 3.江南某水乡地区历来是粮食高产区,但近十几年来,有人为了赚取小利二而大量捕杀青蛙,致使该地区的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这个系统中( ) A.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 B.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 C.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 D.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4.绿豆苗和生活在它周围的生物间有着哪些食物关系?( ) A 绿豆苗→蚜虫→瓢虫→鸟 B 绿豆苗→瓢虫→蚜虫→鸟 C 绿豆苗→鸟→蚜虫→瓢虫 D 绿豆苗→蚜虫→鸟→瓢虫 5.一般情况下,处在食物链底端的“食物”比处在食物链顶端的“食物”更容易( )。 A 灭绝 B 繁衍 C 死亡 D 存活 判断题 1.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终止( )。 2.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叫消费者( )。 3.老鼠吃种子,蛇吃老鼠,老鹰吃蛇,这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 4.食物链:绿豆苗→瓢虫→蚜虫→蜘蛛( )。 5.狮子、老虎等野兽能吃人,所以他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比人高( )。 参考答案: 1.C 2.C 3.A 4.A 5.B 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6.食物链与食物网 绿豆苗 食物关系 食物链 周围生物 传递能量 食物网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6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植物、动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非生物环境,但少有学生系统地认识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生物环境。在此背景下,本课引领学生通过分析某一区域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可能就是其他动物或者植物生存所需要的条件,进而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初步的生物群落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 本课基于学生前概念,围绕“能量流动的方向”,以食物链为主题,采用交流研讨的方式开展套筒活动,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不仅与周围非生物环境有关,还与周围其他生物环境有关。 二、教学反思 通过绿豆苗被蚜虫吃过的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寻找绿豆苗周围更多的生物。聚焦问题“绿豆苗与周围的生物有什么联系?”,直接开展本节课的探索活动。 借助套筒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在活动和书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1)谁吃谁,蜘蛛→瓢虫→蚜虫→绿豆;(2)谁被谁吃,绿豆→蚜虫→瓢虫→蜘蛛。我在学生充分说明理由后都给予了肯定。但哪一种说法更符合食物关系的本质呢?通过提示“科学家从营养(能量)流动的角度来描述”,学生自然会选择“谁被谁吃”的写法,进一步理解箭头指向的意义,顺利建构食物链的概念。 为了提高食物网书写的准确性,开展学习食物网的相关活动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1.箭头方向不要画反。箭头指向更高级的生物,表示营养(能量)流动的方向。 2.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若有疑问,可阅读资料卡或请教老师。 研讨部分,学生讨论以上两个问题:问题1引导学生思考“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制造营养(能量)的生产者”;问题2引导学生了解“食物网越复杂,生物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 利用午间,我和学生一起开展了拓展活动——“做模拟食物网的游戏”。本人感觉这个活动看似热闹,但实际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方面,食物网中食物链较多,彩绳在各个圆环中绕,有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搞不清楚;另一方面,爱牛提供的圆环是6个,全班分成六组,每组成员一起握住圆环,比较拥挤。 学生书写的食物关系 学生活动:套筒游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