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第31期)文化知识篇常考【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常见的种类:1. 从结构上分:开门见山 承上启下 卒章显志 点面结合 悬念 伏笔 呼应 线索(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线索:时间,空间,人物,事物。事物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2.从手法上看:联想、象征、铺垫、渲染、抑扬、对比、衬托、烘托、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虚实结合(1)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2)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4)烘托:烘托是用别的事物,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而不是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它其实是一种侧面描写。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5)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6)衬托:是指用事物剑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作为陪衬突出主体事物。“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a正衬是指用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和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b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主次分明。(7)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8)抑扬:“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分。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抑扬的手法可以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突出喜欢、赞扬或批评、讽刺的感情,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9)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10)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主题,亲切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11)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如“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1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作文素材篇引用名言金句式作文开头01清初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自古以来,讲文明、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人崇尚文明礼仪就可以修身养性使得言行端正,心灵安宁平和;家庭崇尚文明礼仪就可以成就大业,实现富足;国家崇尚文明礼仪就能和谐友善,繁荣昌盛。「适用主题:讲文明、重礼节、有道德等」02《左传》云:“信,国之宝也”。其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那么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富不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亦或是未来,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适用主题:诚信的重要性等」03伟人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能使一个人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阅读能使一个民族不断前进,不断发展;阅读能使一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富有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来拓展视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适用主题:阅读的力量、多读书、读好书等」04“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如是言。时代滚滚前行,人们期待可以生逢盛世,尽展所能。然而,时代的罅隙里依然留有徘徊与挣扎,那是生不逢时者的悲壮回响。毕竟,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人的头上,便是一座山呀,我们无法抗衡时代,却可以用爱与宽容去面对你所生活的时代,认真地活。「适用主题:爱与宽容、生活态度等」05德莱塞曾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理想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引路者,是成就自身、回报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时至今日,理想仍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引领吾辈青年逐浪前行,勇攀时代高峰。作为泱泱华夏的新一代青年,吾辈应树立远大理想,立下报国之志,为我们可爱的祖国母亲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适用主题:崇高理想、远大志向等」06安妮宝贝曾经说过:“与其热闹着引人夺且,步步进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中最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完美的躯壳,华丽的外表,终归是那短暂而不真实的火花,唯有拥有了真才实学,才能从内到外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适用主题:内在涵养、真才实学等」07毕淑敏曾说过:“我不相信堂纹能够带给我什么,我只相信土指握成拳头的力量,它能带我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站起来,用汗水换取成功,向世界呼喊:我命由我不由天。「适用主题:相信自己、命运掌握等」08鲁迅先生于国家存亡之秋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对今日的我们来说仍旧是警策之语。让自己同社会、同众生相连,即使不成陆地,也要做好连成陆地的一块泥土;即使微小,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你有光芒,中国就不黑暗。「适用主题:青年担当、使命责任等」09著名演员何冰曾说:“中国青年是奔腾不息的后浪,是中国的脊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后生前世,今生给予我们希望的是千千万万摆脱冷气向上走的青年,你们是做事发声的太阳。”是啊,我们应当积极承担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以国家天下为已任。「适用主题:青年有为、责任担当等」10文天祥曾言:“既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新世纪的时代青年也当有巨龙腾飞之志,为中流击楫之歌。今日新时代的我们已十八岁,成长的同时见证了祖国的成长,我们应深感巨龙腾飞之责任重大,与时俱进,用青春点亮中国梦。「适用主题:时代青年、青春逐梦等」11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所以世上虽然有许多重要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更不代表人要因此而丧失斗志与勇气。如果只是因为无法预料的转折就丧失信心和动力,那与因噎废食有何区别?「适用主题:相信美好、永不言弃等」12当代社会的评论家曾说:“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太极拳申遗成功,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很好传承,是对本土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纵时光飞逝,文化价值弥恒久。「适用主题:文化价值、文化传承与弘扬等」13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诚哉斯言,身处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处在一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勇立潮头,发奋有为,让身上的太阳绽放光芒。「适用主题: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等」14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吾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人的修养,人有道德的约束。而宽容,莫过于人生中最大的修养。「适用主题:宽容、道德修养等」作文都引用金句范例01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句子解读句子出自《世说新语》,意思是说:夜明珠不一定非得出自孟津河中,大玉璧不一定非得采自昆仑山上。这句话反应的是一种“英雄不问出处”的人才观。适用话题平凡与伟大、英雄与凡人考场引用《世说新语》注:“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我们知道: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圣手仁心的白衣天使焚膏继晷、救死扶伤;终日辛劳的清洁员为我们清扫出整洁的街道……平凡微观的世界里,不乏伟大之辈。——2021年上海卷优秀作文《时间证明一切》02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句子解读句子出自明代张居正的《翰林院读书说》,全句意思是:树木的根部坚实,就能长得茂盛;泉水的源头深邃,就能水清浪涌。这句话常用来形容“根基、源头”的重要性。适用话题历史传承、文化传承考场引用“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从纷飞的战火中走来,我们看见虎门上空升起的浓烟,中国人民对外敌发出第一声长鸣;我们看见辛亥的火炬在中国大地上传递,星火燎原;我们看见鸭绿江畔,烈火烧不尽豪情,疾风吹不灭壮志……正是这些发生在特殊时间里的特殊事件,铺出开天辟地、艰苦奋斗的新中国诞生史。铭记这些纪念日,是传承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也是赓续先辈济世救民的伟大精神,给予我们在新时代勇立时代潮头的自信和动力。——2021年天津卷优秀作文《胸中存丰碑,立马振山河》03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句子解读这句话出自黑格尔的著作《美学》。历史不仅能传承文化,赓续精神,而且,在历史的某些细节之处,我们还能找到情感的共鸣。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历史的余温”。适用话题精神传承、文化传承考场引用黑格尔曾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诚哉斯言,每一段历史都能给予我们新的思考,然后促使我们拥抱更美好的明天。——2021年天津卷优秀作文《身披过往,脚踏前方》0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句子解读句子出自苏东坡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意思是说: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时感叹时光的飞逝啊!适用话题乐观、豁达考场引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苏轼面对得与失的态度,得与失不过是河流中的朵朵涟漪,河水不会因为涟漪而停留脚步,人生又哪能因为一时得失裹足不前。——2021年浙江卷优秀作文《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05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句子解读句子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意思是说: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适用话题坚定、从容、听从内心考场引用把得与失看成一个过程者,绝不是逆来顺受,无欲无求,彻底躺平。他们只是看清了所谓的得失很多情况下只是在争一时的脸面虚荣,他们更在乎的是生命的本真。他们清醒地活在天地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活成了庄子所言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如此,得与失怎会成了他们的终点或所谓的起点呢?——2021年浙江卷优秀作文《得失的深处是心境》06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句子解读句子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意思是说:认知达到真切笃实的地步就是实践,实践达到明觉精察的地步就是认知。这句话反应的是作者“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适用话题思想与实践、思考与行动考场引用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行”和“知”的统一亦是“可为”与“有为”的统一。五十年代的中国,新生伴随着风雨飘摇。面对朝鲜战争的危急,毛主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出兵支援朝鲜。国内急需和平建设,这个决策是艰难的,可为却又不可为,但战争必须打下来,一定要做到“有为”才能创造和平建设的环境。回望如今,新冠侵袭,美国打压,新的困难一拥而来,中华民族再次面临着危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如吾辈虽不用面临战火纷飞,硝烟纷扰,但新的困难仍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站出来,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2021年全国甲卷优秀作文《可为与有为》07革命者只有站着死,决不下跪。——陈延年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陈乔年句子出处陈延年、陈乔年是陈独秀先生的两个儿子,二人都被反动派杀害,这两句话是两位烈士临刑前所说。适用话题青年担当、家国情怀考场引用“有为”是对使命的自觉承担。“革命者只有站着死,决不下跪”“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于1927年和1928年,陈延年与陈乔年两兄弟相继牺牲。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多少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才换来如今的和平美满?他们本应平安度过一生,却甘愿为国家安定而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年代的“有为”是无数鲜血换来的。——2021年全国甲卷优秀作文《可为与有为》08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句子出处句子出自流沙河的诗作《理想》。适用话题理想考场引用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让你和我这样的青年有了肆无忌惮冒险的勇气,让我们把心动变为行动,把践行变得轻盈。——全国乙卷高考优秀作文《你和我的星辰大海》09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句子出处这句话是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名言。适用话题家国情怀考场引用“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为了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钱三强放弃在国外诱人的待遇,跨越重重阻碍,携妻女回到祖国,从此他的名字便与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理想。——2021年全国乙卷优秀作文《理想应与时代同行》10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句子出处这句话出自冰心的诗歌《成功的花》。适用话题奋斗、梦想考场引用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2021年全国乙卷优秀作文《舟轻不畏风》11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句子出处句子出自丰子恺的散文《不宠无惊过一生》,原句是: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适用话题过去与未来、勇敢、豁达考场引用丰子恺有句话很是经典:“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时间老人会给人最公正的检验。当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度过每一个充实的当下,在不久的将来时间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评判。——2021年上海卷优秀作文《时间是一种检验》实战训练篇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葵园李沐心这块勉强可以称得上耕地的地块,处在一条东西方向的河川北岸,形状顺从了雨季河流的切割。看它那隐忍的样子,想必曾经不可避免地遭受过山洪的蹂躏,从陡坎断面清清楚楚地看出几十公分厚的土层下覆盖着深不见底的砂砾。但尽管如此,它依然是这里的耕地。每年春天,农人一样要精细耕作,像是伺候一个产妇那样悉心。在他们投向土地的每一粒种子中,都充满了希冀,盼它们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中长大,然后慢慢成熟。厚道的土地虽然耕土瘠薄了些,但她既已怀就了农人的种子,就决意不能亏待他们。在雨水和阳光的配合下,竭尽心力地把那些种子焐热,催芽,再鼓励它们从自我的怀抱中挣脱出去,见阳光,经风雨,去报答与土地相濡以沫的农人。万物的发生似乎都是一样,是从一粒种子开始的。就在谷雨刚刚过去的今天,在这块土地上,正在上演一场古老的“活剧”,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土地从长夜中苏醒,山麓开始泛青,一对农民夫妇开始了与土地的“交欢”。他们一前一后默契地配合着,平静且坚韧,丈夫扛着犁辕,妻子把扶着犁铧,艰难地把土地一条一条地划开。这样的场景,在机械化的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它是农耕历史的活态化石,早该归于博物馆里。但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心酸。这对夫妇不是在为我们演示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而是要从这块土地上获得生活的营养。土地被一垄垄地剖开后,妻子将一粒粒葵花种子不远不近地撒了进去,手起手落的刹那,竟没有一粒被抛在垄外。葵花种子东倒西歪地躺在地垄里,等待一场春雨的催生。种子被撒到地里后要等待一段时间,土地似乎恢复了平静,那种古老的种植方式也暂时被收藏起来。这段时间,我们天天从省道上经过,却渐渐忘记了土层下面的种子,而更加关注田边那些粉嫩的杏花,一天一个样子地开放。但是,土地的平静是表面的。就像那对夫妇,虽然没有再出现在这块土地中,但那些种子已经在他们的心底开始复活一样,在土地的表层下面,所有葵花种子都从冬眠中醒了过来,在一场春雨的浸润下开始吸胀、膨发。肿肿的,大大的,相互推搡挤占着地下空间。长成胚芽后奋力挤出了地面。除了那对夫妇,种子演变的声势对于其他人而言,都是悄然无声毫无感觉的,尽管它们在破土的刹那,迎逢了滚动的春雷。但在农夫的心里,种子的萌发过程就是一次庄严的祭礼,无数生命开始鲜活,遥远的希望露出曙光。葵苗终于不负时节,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出落得俊秀挺拔。它们目不转睛旁若无人,它们乐此不疲,即使阴云蔽日,也能循着太阳的轨迹从东到西地摇移。在这条川道上,它们的绽放成了这个时节最美的风景。春耕以后的土地,大致没有两样,但几天不见就像换了新装,尤其盛夏雨水的轮番登场,却已经把万物泼成了绿色。在省道上骑行,哪还能分得清楚其中物种的不同。但葵园却夺人眼目地跳了出来,也使得那对农民夫妇春耕的场景重又浮现眼前。白裙紫带在黄花绿叶间飘舞,绿绮绛纨于蝶舞蜂飞中灿烂,原本朴素的田园在这盛夏时节因了省道的沟通而繁华生色,但这里唯独少了他们的身影。他们此时,在这个农闲的时节应该适有闲情,坐在村边的空地上静听鸟叫蝉鸣,或是脸上盖着一顶泛黑的草帽做做白日美梦,也不管葵花长成什么样子,任其与那些女人在烈日下争芳斗艳。他们深谙葵园的繁华只不过是季节中的一抹丹曦,怎能抵得过金秋田园的斑斓?在他草帽下的金梦中,早已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中秋一过,葵园埂上的各色野菊花开得正盛,但葵花却渐渐苍老下去,大部分葵叶已经泛黄打卷,靠近地面的叶子干枯得在秋风中哗哗作响。葵花成熟了,它的朝向早已在某一时刻固定在了东方,没有了倾阳的激情,只有向地的沉默。它因承受不住葵花盘的重力而垂首大地,既以饱满的果实回馈了农人,又以固定的方向记录着岁月,更以感恩的情怀向大地致以崇高的敬礼!几天以后,那对农民夫妇出现在了葵园。丈夫穿了一身绿色迷彩服,妻子上着暗红色罩衣,下着深蓝色裤子,竟然都还是春耕时的装束,好像他们一直未曾离开过葵园。他们面颊绯红又暗含喜悦,双双手执镰刀,就像当年开犁一样,步履稳健地走向葵园。这是他们自己的葵园,他们只有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才有更足的底气和自信。(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写种子“报答与土地相濡以沫的农人”,将种子、土地、农人关联在一起,写出了三者如纽带般不可分割的情感联系。B. 文章认为在葵园土地上演的古老的“活剧”,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心酸”,揭示农人生产和生存的环境,体现出人文情怀。C. 文章用“从冬眠中醒过来”“相互推搡挤占着地下空间”等来形容葵种,赋予其人格特征,表达葵种想要破土而出的急切。D. 文章写葵花老去、葵叶干枯,“承受不住重力而垂首”并“向地的沉默”,流露出向日葵那种走到了生命尽头的伤感之情。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写土地的贫瘠,欲扬先抑,写出葵种生长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为下文叙述农人在葵园种植葵种做铺垫。B. 文章第三段写栽种葵种的细节,用了“剖开”“撒”“起”“落”“抛在”等动词,凸显栽种动作的娴熟,暗示农人周而复始的辛勤劳作。C. 文章结尾写农民夫妇又出现在葵园的穿着和春耕时一样,意在表明他们对清贫生活的坚守,含蓄地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D. 文章主要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句式灵活多变,感情深沉真挚,使文章内容丰富而有内涵。8. 请从葵的不同生长阶段来说明农人的心理变化过程。9.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情景互寄”,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何以“葵园”为题。答案与解析篇6. D .“流露出向日葵那种走到了生命尽头的伤感之情”错。向日葵成熟了,这是农人的收获,也是作者极力赞美的景象,通过向日葵的成熟表达丰收的喜悦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没有“走到了生命尽头的伤感之情”。7. C .“意在表明他们对清贫生活的坚守,含蓄地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分析错误,这里意在表明对农民夫妇辛勤劳动,淳朴装扮的赞美之情。8. ①谷雨刚过,播撒葵种,农人内心平静且坚韧;②春雨洗礼,葵种萌芽,农人内心萌发希望,充满期待;③盛夏时节,葵花盛开,农人悠闲自信与对丰收的渴望;④中秋过后,葵花成熟,农人丰收的喜悦与内心的踏实。9. 景:①葵园是葵种生存生长的环境,从萌芽到成熟,在葵园中展现不同景观;②葵园又是农人劳作的场地,从播种到收获,烙印农人辛勤劳作的场景。情:葵园是将种子和农人交织在一起的场所,孕育滋养生命,是农人精神寄托的园地;以“葵园”为题,是对脚踏实地、劳有所获的赞美,更是对坚韧向上的生命力量的讴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