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46期)
文化知识篇
统编教材情景式默写汇编二
必修上册(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用“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羽扇纶巾”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4.《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这里涌现的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度的句子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运用比喻手法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式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表现周瑜风度潇洒,指挥从容,再现“以少胜多”的战例,艺术地写出周瑜才能的句子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小乔”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青春得意、气度雄伟的句子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8.《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寓意周瑜功名早成,而自己鬓发斑白却毫无建树,表达了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1.以乐景写哀情可以使哀伤的情感表达更出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这一手法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作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尾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这是借廉颇自比,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刘义隆的典故,以古喻今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心中思绪万千,于是发出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感慨。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风流余韵的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的雄心,也只怕会是“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喻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声声慢》(寻寻觅觅)
1.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地愁苦之情。
2.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感情慢慢融入落花,对花自怜,黯然伤神。
3.在《声声慢》(寻寻觅觅),写出了天气反复无常,词人难以入眠的句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古人有“借酒消愁”一说,词人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到词人本欲用酒来打发愁情,没想到还是驱不散晚风带来的寒意的句子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5.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借大雁表达对故国、亡夫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6.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
7.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用黄昏时刻的梧桐和细雨表达自己无垠的愁情的句子是: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8.《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心中愁情的句子是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劝学》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木直中绳”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2.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 .劝学》中则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正如《荀子 .劝学》中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之则会取得成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劝学》中点明人要实现自己境界的提升就要不断积累的句子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0.“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师说》
1.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师说》中,作者用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例子,论证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4.李蟠不拘时俗的从师学习的态度及做法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韩愈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在《师说》中,韩愈列举了孔子从师谦逊的态度:孔子认为,众人中,至少一人能比我强点,我就能拜他为师的句子是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8.《师说》中,用“嗟乎!”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赞扬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的正确态度。
10.在《师说》中,韩愈将讨论的焦点引到以“道”为师的态度上,并且发出强烈感叹的句子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拜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师,是理所当然的句子是: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2.《师说》中,作者对教师职能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3.《荀子 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1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句同义。
15.《师说》中明确的指出了从师学习应不分身分高低贵贱年龄长幼的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6.《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1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8.韩愈在《师说》中感慨,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与当时士大夫这类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9.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0.《师说》中,之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作文素材篇
高考作文如何立意?高视阔步”法值得借鉴!
所谓“高视阔步”,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足阔步之态、英特超迈之姿,写出气慨不凡的文采。有高远的立意,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钻坚仰高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学立意不高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力避平淡放眼高远。深刻高远,总是从宏阔而高远的心灵视野出发,立意总是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2.古今中外纵横驰骋。针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分析,多方向探寻,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例文借鉴】
仰慕你——中华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圣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中华大地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高远的立意,丰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的情怀,使全文有一种大气之感。全文既没有进行抽象的理性分析,也没有选取现实中具体的一两件事,而是从宏观的文化入笔,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最后“卒章显志”——“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
【例文借鉴】
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是一种拒绝。因为你不喜欢,或者你不需要,或者你伤及自尊,所以你选择了拒绝,你说:“不!我不需要!”
说不,是一种放弃。你在不懈的追求中饱受煎熬,甚至历经艰辛,离成功一步之遥时,却坚持不下去了,你面露痛苦之色,无奈地摇摇头:“不,我不行了。”
说不,是一种反击。也许,你承受了太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误解;也许,你受尽了只有你自己才了解的太多的屈辱;也许,你再也忍受不了那些不负责任的指责,终于,你气冲牛斗,爆出一声怒吼:“不!你们给我闭嘴!”
……
谁也不能否认,说不,是天赋人权,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你可以在种种情况下说不。但是,作为你真诚的朋友,我还是要郑重其事地告诉你:“不要轻易说不。”
道理很简单:就像忍受不了窗外的喧嚣和飞尘而把窗户紧闭一样,你不开窗,也拒绝了所有的明月清风鸟语花香;就像“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倍的努力一样”,既然你已经心急如焚、挥汗如雨地在断垣残壁中刨了十多个小时,为了那个在黑暗中挣扎的生命,你绝不会在最后的时刻轻言放弃;就像我们的国家在面对那么多不了解真相的人们横加指责时,依旧面含微笑,耐心解释“西藏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一样,我们可以压住心头的不平和愤怒,因为我们明白,简单地说不并不能让他人心服口服。
其实,我中华传统经典之一《易经》早就告诉我们借助阴阳二气的“生生”规律,掌握天地人道,教导我们修身养性,然后才能“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儒学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更是强调做人尤其是做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必须韬光养晦、恭顺隐忍,惟其如此,才能跟周围的人们和谐共处、和气一堂——这也是我们国家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之必需。动辄说不,只会徒增龃龉,弄得人人心气不顺,个个忿忿不平。
虽然如此,但是,朋友,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要说不。在应该说不的时候,你必须毫不含糊地大声地说:“不!”
就像屈原再也忍受不了楚怀王的昏聩,不愿跟奸佞同流合污一样,他以五尺之躯怒投滔滔汨罗,从而向当权者和楚国人民喊出了振聋发聩的一声“不”;
就像文天祥不愿高贵的灵魂在蒙古人的铁蹄下被践踏一样,他宁可牺牲生命,也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保持了一个中华士人高傲的操守。他的一声高震云霄的“不”,着实将一颗“丹心”刻在了灿烂的中华“汗青”之上。
朋友,我坚信,不远的将来,当我们中华民族以和平的姿态真正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以强大的国力跟世界各国礼尚往来之时,我们就不必再韬光养晦、隐忍不发了,我们就可以大声地对那些饱含傲慢与偏见的指责说不!
所以,不要轻易说不,说出来必声震环宇。
文章清晰地阐明轻易说“不”即“简单地说‘不’”是不可取的;但不是不要说“不”,应该说“不”的时候,就要坚决说,说得声震寰宇,考生理解文题非常准确;文章拈来眼前的汶川地震、西藏动乱,古时易经的阴阳、儒学的主张、屈原的投江、文天祥的不屈,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这种从宏观入笔,大处立意的视野更值得借鉴。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有时比花漂亮
肖复兴
①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只不过,它们大多数的花很小,我们几乎看不见,或者基本忽略掉了它们,甚至鄙夷不屑地认为:它们居然还会开花?
②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认识最早最多的草,是狗尾巴草。那种草的生命力最顽强,属于给点儿阳光就灿烂,在大院墙角,只要有一点儿泥土,就能长得很高,而且是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夏天,狗尾巴草尖上长出毛茸茸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不是它们的花,我们男孩子常常会揪下草尖探进女孩子的脖领里,逗得她们大呼小叫。
③我对我曾经度过童年少年和整个青春期的大院的回忆,少不了狗尾巴草。大院里,有很多色彩鲜艳芬芳四季的花木,但是,不能少了狗尾巴草,就像我们大院里那位老派的学究的桌前,少不了一盆蒲草。蒲草,是他的清供,自是高雅;狗尾巴草,是我童年的伙伴,是如今老年回忆中少不了的一味解药。
④离开大院,我到北大荒去了六年。当地老乡常对我说去打羊草。我不知道荒草甸子的草是不是大多属于羊草,用来喂牲口的,应该是那种叫作苜蓿的草。野生的首蓿草,在北大荒很多,但一般不会生长在沼泽地里。那些生长在沼泽地里的荒草,很长,很粗,韧性很强,不容易扯断。当地的老乡和我们知青的住房,都是用这种草和上泥,拧成拉禾辫,盖起来草房,再在房子的里外抹上一层泥,房顶上苫上一层。别看是草房,冬天却很保暖,荒原上的荒草,居然派上这样大的用场。当年在北大荒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现在,看到公园里修剪得平整如地毯一样的草坪,再想起它们,贫寒的它们,没有草坪的贵族气息,却更接地气,曾经温暖过我整个的青春。
⑤在北大荒,我见过最多的草,一种是乌拉草,一种是萱草。夏天的时候,成片成片的萱草开着黄色的喇叭花,花瓣硕大,明艳照人。在它们还没有绽开花瓣的时候,赶紧摘下来,晾干,就是我们吃打卤面时放的黄花菜,北大荒的特产。那时候,我是把它们当作花的,从来没有认为是草。但它们确实是草。
⑥现在想来,萱草应该属于草里的贵族了。草里面开那么大那么长花朵的,我还真的没有见过。后来,读孟郊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想起年轻时北大荒的萱草,不禁心生感喟,我看见的是成片成片壮观的萱草花,母亲却看不见,但母亲的堂前明明也是有萱草花在开着呀,因为母亲望着的是天边久不归家的儿子。对于萱草,我不再认为属于贵族,而属于亲情。
⑦属于贵族的草,如今大概是薰衣草了。不知从何时起,薰衣草被大片引进种植,普罗旺斯成了高贵的背景。去年,我去密云一家山地公园,吸引众多人前往的,是那里的一片薰衣草。拍照的人,一拨紧接一拨,成了流水的兵,薰衣草成了铁打的营盘,被宠爱有加。不仅如此,还被制成薰衣草口味的冰淇淋,在那里专卖。
⑧今年,我去广东新会,在巴金写过的“小鸟的天堂”前,有一片跟薰衣草一样紫色的园地,很多人呼叫着薰衣草像呼叫着情人的名字一样,奔向前去拍照。拍完照后,才发现草地前立有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鼠尾草”。鼠尾草和薰衣草的确像是双胞胎姊妹,长得很像,鼠尾草却只能是薰衣草的替身。如果薰衣草是属于草中的贵族,鼠尾草大概属于平民了,因为它们很常见,几乎在所有的公园里都能够见到。
⑨就像在一般人眼里,花要比草高级,草中也确实是有这样贵贱之分的,在我国古代就早已有草芥之说。这不过是人群中社会学划分在花草中的折射而已。看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生的故事》,他把苜蓿草说成是草中的灰姑娘。苜蓿草就是我们北大荒司空见惯的羊草,岁岁枯荣,任人践踏。同样是草,只能喂牲口,不能如萱草一样给人吃,更不能如薰衣草一样为人作拍照的背景,甚至可以制成冰淇淋吃。大自然中,如这样卑微的草有很多,多得我根本叫不上它们的名字。
(选自《文汇报》,有刪减)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篇写“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是为了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
B. 第二段中运用比喻写狗尾巴草“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生动形象又充满童趣。
C. 生活的阅历,亲人的别离,让作者对萱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对孟郊诗的引用,充实了内容,深化了意境,充分表达出萱草上凝结着的美好情愫。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内容丰富,与之相关的作家作品信手拈来,既有知识含量,又具文化气息,且情感鲜明,充分体现散文创作“形散神聚”的特点。
2. 本文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请举三例简要说明。
3. 文中的各种草身上,分别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篇
1. A(“是为了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错。)
2. ①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离开大院,我到北大荒去了六年”,承上启下,由对童年少年生活 回忆过渡到对知青生活的回忆。②第六自然段的末句“对于萱草,我不再认为属于贵族,而属于亲情”与第七自然段的首句“属于贵族的草,如今大概是薰衣草了”,前后勾连,文气贯通。③第七自然段“去年,我去密云一家山地公园”和第八自然段“今年,我去广东新会”,一样的句式结构,相互呼应的时间,使得这两段衔接紧密。 (每点2分,共6分)
3. ①北京四合院里的狗尾巴草,联结着作者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时生活,寄托对那段生活的无限怀恋。②北大荒的野生苜蓿草,见证了作者的青春岁月,给了作者艰苦生活中的暖意,作者对那段生活充满感激与怀恋。③引用孟郊诗句谈萱草,寄托着作者对亲情的珍惜。④贵族的薰衣草、平民的鼠尾草,作者说“这不过是人群中社会学划分在花草中的折射而已”,表达他不赞成草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感情倾向。(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