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47(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47(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47期)
文化知识篇
统编教材情景式默写汇编三
必修上册(三)
《赤壁赋》
1.《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乘着风飞行,漂浮在天空中,飘飘欲仙,脱离了现实,不问前方,不知止地的一句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在《赤壁赋》中,苏轼之客期望自己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在客人的想象中,自己与仙人把臂同游,和日月同生。
3.《赤壁赋》一文,苏轼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着重描写了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婉转悠扬的悲戚箫声,它能“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想象奇特,笔力深刻。
4.《赤壁赋》中,苏轼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泛不起一丝波纹,也恰好体现作者夜游赤壁时怡然自得的心情的语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6.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回答客人,提出了对宇宙与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那么“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赤壁赋》中,写苏轼一行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8.《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短暂与渺小,用比喻的手法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消极至极。
9.《赤壁赋》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常被后人引用,用来勉励自己修身自好,不贪慕身外之物。
10.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登泰山记》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在《登泰山记》中,“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四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凸显了天气的恶劣。
5.在《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6.《登泰山记》,日出之前,“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其中“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
7.《登泰山记》,“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诗经·静女》
1.《静女》中,“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两句运用“双关”来赞美姑娘。
2.《静女》中,“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
3.《静女》中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未见恋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4.《静女》中说荑草是女主人公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的两句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涉江采芙蓉》
1.在《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写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张望故乡的情状。
2.《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与爱人分隔两地、无限惆怅的句子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描写诗人在长满香草的水泽中采摘荷花的景象。
4.《涉江采芙蓉》中,采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一个诗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其中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6.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鹊桥仙》(纤云弄巧)
1.秦观在《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文素材篇
热门主题素材
热门主题一:奋斗
①年轻驻村干部黄文秀白天跑到各个单位争取项目、申请资金,选址、修路、建立电商服务站,努力让村子富起来、美起来,晚上挨家挨户了解情况,谈心交心,帮乡亲们排忧解难。
②故宫博物院的年轻文物修复师杨玉洁静心学习、传承绝技,她通过清洗、配胶、粘接、打磨、补配等一系列繁琐工艺,恢复了文物往日的神采。
③“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在博士毕业论文中一句致谢的话,打动了很多人。1987年出生的黄国平经历了许多生活的艰难,但他却未被这些困难压倒,坚持求学奋斗,探索人工智能领域里的新天地。
热门主题二:奉献
①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毕生致力于人民文艺事业,青年时期就投身进步文艺活动。他传承艺术艺德,为中国话剧艺术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颗“人民艺术为人民”的初心,始终滚烫。
②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之后放弃了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毅然决然选择了扎根大山义务植树造林。而且杨善洲一干就是二十几年,最后将价值数亿的林场无偿捐赠给了国家,留给当地一片绿水青山。他无私奉献,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就是要自讨苦吃”的伟大誓言。
③“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了让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不被外敌欺辱,“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前往西北荒漠隐姓埋名20余载,带领我国科研人员完成了几十项核武试验,并建立了大量科学理论,为我国“核”事业发展贡献了毕生心血。
热门主题三:责任担当
①英雄军人孟祥斌,危急时刻为了保护别人的生命,勇于担当自己作为军人的职责,纵身跳进滚滚江水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②临安籍气象干部陈金水从气象学院毕业后,离开山清水秀的浙江只身来到青藏高原,他在世界屋脊建立起世界上最高的气象站。在卧室里悬挂着“祖国的气象事业高于一切”的横幅,以表明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③深藏功与名的“人民功臣”张富清退役后,却主动选择到来凤县工作——在这个湖北恩施最偏远、最困难的贫困山区奉献了他的大半生。在他心中,那些面对枪林弹雨保家卫国是他的军人使命,那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同样是他褪下军装背后的责任和担当。
热门主题四:生态保护
①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扎根荒漠,植树治沙,父死子承,三代不息,浇灌血汗,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②“自然之友”梁从诫先生是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主要发起人。他把绿色环保理念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穷尽晚年之力为环保事业奔走呼号,竭力为祖国的青山绿水竖起一道保护屏障。
热门主题五:科技创新
①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嫦娥”团队、“北斗”团队、“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团队不舍昼夜、潜心科研,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勇攀创新高峰。
②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为国家利益隐姓埋名、默默工作,60多年来潜心技术攻关,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奖励有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勇攀高峰。
③“秋月女神”张玉花奋战在探月工程研究一线,先后把“玉兔”“嫦娥”送入月宫;从学徒工做起,王曙群把“螺丝”拧到了太空中,专研精密仪器几十载,确保太空对接毫厘无差,样品转移“粒土不洒”。
热门主题六:道德高尚
①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王红旭,在重庆大渡口长江边勇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献出了宝贵生命,用短暂一生诠释了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深刻意义。
②“万婴之母”林巧稚,一生没有自己的儿女,却亲手迎来了千千万万新的生命。她让很多生命垂危的产妇转危为安,用自己为数不多的钱财济散穷人,临终还将三万元存款捐给医院托儿所,为践行“医者仁心”写下最美注解。
③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
热门主题七:杰出女性
①支月英19岁远离家乡,不顾家人反对,到条件艰苦的山区支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她用自身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②张桂梅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12年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③郎平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她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她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她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
热门主题八:身残志坚
①东京残奥会上,有视力障碍的刘翠青获得两枚金牌。在备战东京残奥会过程中,她的坐骨遭遇了伤病,她选择了咬牙坚持。她说:“只要心中有梦,就要坚持不放弃。”
②半岁时,江梦南双耳失聪,但她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江梦南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
③著名数学家陆启铿先生,幼年时因患骨髓灰质炎导致双腿终身残疾,但他从不因此需要别人特别照顾。无论是青年时代往返广佛之间的艰难求学路,还是往后岁月的侵蚀、科研的挑战,都没有使他屈服。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勤奋,一生献身于科学研究,在多复变和数学物理领域做出了大量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就,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
热门主题九:无私奉献
《周恩来卫士回忆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从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在周恩来生命最后的587天,约人谈话220人次,谈话最长时间达4小时20分;公开会见外宾65次,每次时间大都是1小时左右……周恩来同志即便在生命最后时期还抱病操劳国事、心忧百姓,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摘自:擦亮无私奉献的精神底色从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到抗美援朝志愿军“新兴里战斗模范连”,从“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到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时代楷模”黄文秀……党的队伍中所涌现的一代代先进模范,无不体现着奉献精神。
热门主题十:读书
陈毅同志一生勤学不辍、喜爱读书,恪守自定的“三要”读书原则,即要少、要精、要约。他读书从不打“游击”,而是精选精读,读一本就消化一本。历史上,不少名人名家的读书经历表明,熟读、精读高品质书籍,打好阅读根基,有利于萃取精华、学以致用。
热门主题十一:奋斗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数控技术专家杨永修之所以能操控精密机床加工出高精度异形零部件,靠的是将技术做成艺术,将细节做到极致;驻村第一书记谭翊泉秉持“多跑一分、多做一分,村子的发展就多一分希望”的信念,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冬天去雪场练,夏天跳模拟气垫,苏翊鸣十年磨一剑,为解锁新动作付出艰辛努力。一丝不苟,百折不挠,拼出青春出彩的高光时刻。
热门主题十二:爱岗敬业
许祖彦,物理学家,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82岁高龄,60年的科研生涯,但许祖彦说自己最缺的就是时间,最不愿浪费的也是时间。60年来,以许祖彦为代表的几代“追光者”,正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水滴石穿的耐心、一以贯之的专注,换来了我国在激光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激光显示产业“从原理可行、技术可行,到产业可行”的成就。
93岁的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鲜学福,是我国煤层瓦斯(煤层气)基础研究的开拓者、矿山安全技术领域专家。在鲜学福心中,“纯粹地做一件事,就是最大的快乐。”持之以恒的求知欲,支撑鲜学福走过数十年的科研之路。他的快乐不在于名和利,而在于反复求证后豁然开朗的瞬间,在于攻克一个个实际问题后的满足感。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像鲜学福这般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即便外界纷繁复杂,内心也能始终有定力,必定会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技能人才往往聚焦于复杂生产体系中的某一个环节,他们的工作也许并不在聚光灯下,但是对于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实体经济质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商飞的钳工组组长胡双钱,创造了打磨零件100%合格的惊人纪录;中国中车的高级技师宁允展,在0.05毫米的研磨空间里实现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技术工人就能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实现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并提升一个领域的技术水准。
陈冬——在飞天路上顽强拼搏
作为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指令长,陈冬在实现“尽快返回太空,为祖国飞出新高度”愿望的同时,也要迎接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在载人航天事业30周年之际,我们将亲身经历中国太空家园的竣工,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更是多么的幸福。我们乘组一定坚决完成任务,用精细保证精准,用精心换来精彩。”刘洋——随时准备挑战新高度2012年6月28日,神舟九号飞船即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分离并返回地球,在回到飞船前,刘洋转身对着天宫一号郑重敬礼,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再回来!”刘洋是中国首位飞天的女航天员。10年后,作为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再次飞天。
蔡旭哲——为这一天准备了12年
整整12年的执着与奋斗,蔡旭哲入选飞行乘组,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祖国出征太空,他深感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有无形的压力。蔡旭哲深知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细节都关系任务成败,地面训练更要分秒不差、毫厘不失。
实战训练篇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稻子和吃稻子的人
学 群
我开车从洞庭湖边的春风大堤上过。火车在铁路上奔驰,收割机在收割稻子。大型收割机从田垄上开过,稻子的上头不见了,稻田一拨拨矮下去。谷粒流水一般从一根管子里涌出,被装进一只只蛇皮袋。还有一些东西,一些跟随谷粒的叶片和穗条,打碎之后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
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上面那一段没有了,它们当然摸不着头脑。看看周围,那边吓唬鸟儿的那位也没有脑袋。如今做稻草人,已经不作兴要脑袋了。它又不相亲,又不用想事情,要一只脑袋做什么?它只要两只袖子在晃就行。
月亮打这里过,它只看到收割留下的尖利,被禾茬们高举着。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又软又白的草垛,好让它的光躺在上面。风来到田间,不见了往日的玩伴。露水来了,没有一片带绒毛的叶子可以把它托起。萤火虫打着灯笼,找不到回家的路。
人们早就习以为常。这一点谁也无法改变。我是弯着腰在稻田里割过稻子的人。一个割过稻子的人,不会不知道腰酸背胀的滋味。我想说的是机器收割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力,那种君临众稻之上的力,那种话语方式。在钢铁的轰鸣之下,稻子这种从泥地里长来的东西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我是吃稻米的,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
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
每一株稻子都知道。从河姆渡那里,或者更早,它们就知道了被收割的命运。等到上面抽穗灌浆,等到饱满的颗粒压下来,它们就弯起了腰。弯起的稻杆,是多么适合拦腰抓握,是多么适合收割。顺着禾稻弯斜的方向,人的手把它们拦腰收作一握,稻根露出来,另一只手把禾镰端平了,一下从根处划过,稻子的一生就到了人手上。
稻子弯着腰送上它的一生,人去接受,同样弯着腰。一根稻子弯着腰所承受的,也会来到人的腰背上。说来也巧,那些用来收割的禾镰也弯成新月的模样。那时候,老人们都相信,这一年的新月是从收稻子开始的。
一根稻草,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稻草。稻子的意义,好像都集中在那根稻穗上。直到谷粒离穗。好比一个人退休了,不再去上班,不再是这个是那个。稻草是在这时才开始成为稻草的。
这以前,阳光在春天照过,夏天照过。这一次是单单把它们作为稻草来照耀。秋天的阳光一照,一根稻草的一生就都来了,从头到脚干净明亮,还带着草的干香。想来这些事情,月亮是知道的。月光一来到稻草上,就变得这样鲜亮。就这样躺在稻草上。即便是黑色的夜,到了这里也会停下脚步,把稻草的地方,留给稻草。
我至今记得昭大哥的拖拉机拖了一车稻草,我们搭他的拖拉机回家去。我们躺在上面,用一车稻草摇晃着镇上的房子和路灯。到后来,连天上的星子和银河都被一齐摇动。一天夜里,我在山上走迷了,下山看到一堆稻草。顺着稻草往下看,田里的禾茬带一点亮色一直排过去。我明白了:踩着禾茬,就可以一直走到家门口。
谷粒不在了,稻草是稻草。牛是懂得这一层的。稻草吃下去之后,它们在反刍。那时候,稻子收了,稻草还是完整的。稻草身上还留存着做稻草的尊严。现在不同了,上面那一段没有了,下面还在禾茬上,它是做稻草呢还是做禾茬?稻草也好,禾茬也罢,它们只好没头没脑地待在稻田里。直到冬晴时,种田的人过来放一把火,烧了的就烧了,没烧尽的就黑乎乎留在那里。
看来,稻草存在的意义,是跟着谷粒一起收走了。那么谷粒呢?蛇皮袋装上之后,一小部分大概会留在主人家里做米饭,其余的就都进了市场。种子要从种子公司来。两头都在人家手上,它们只管从身上长出稻子来。稻子一旦长成,收割机就来了,它们生存的努力随之被没收。收割机的专横粗暴,其实也意味着对稻子之为稻子的否定。
开收割机的人,想来是不会拿起禾镰去收割了。杂货店也已经不卖禾镰了。稻田当然还会种上稻子,是种子公司来的杂交种。杂交产量高。以前那些稻种,已经从地面上消失。就算某处种子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还有它们的孑遗,它们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互动也已停止。
我开着车在大堤上走。大堤在下面,收割机在收割。远处靠山的地方,火车在铁路上奔驰。上车下车,人们都按照火车时刻表,把自己装进去,把自己卸下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不相亲”也“不想事情”的稻草人无需“脑袋”,如今的它们已经成为纯粹的工具化产物,相比以前的稻草人少了一些传统的味道。
B.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稻子的机械收割方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仍有着对旧时收割方式的怀念与留恋。
C.文章写轰鸣的收割机对稻子不再怀有敬意,只留下了喧腾和暴力。那不可一世的态度不仅颠覆了稻子的生命意义,也否定了稻草的价值。
D.文章写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到来,人们搁置禾镰、种杂交稻子,而以前的稻种不能再在土地中“生生不息”了,已经沦落为博物馆的孑遗。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一拨拨矮下去”“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等细节描写,刻画出机械们生产“君临众上”的霸气,为后文写稻子的卑微弱小铺垫。
B.“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一段,承接上文作者对机械化收割的不喜欢与稻子的同情,引出下文传统收割方式中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C.文章语言明快而有表现力。如“摇晃着房子和路灯”“星子和银河被摇动”等句,形象表现出乡下生活独有的自然情趣及人与稻草的和谐。
D.文章构思独具匠心,作者将对稻草与人、传统与现代两组价值的思考贯穿在“稻子”的“前世”和“今生”中,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8.散文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传递的“情”和“理”,请简要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4分)
9.文章中写了两种不同收割方式下的“稻草”,它们有何不同?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篇
6.D (“已经沦落为博物馆的孑遗”并非作者的肯定说法,只是一种假说而已。)
7.C (本文的语言并不明快,而是蕴藉舒缓。)
8.
句:作者对卑微、无力的稻子充满同情; (1 分)人要懂得感恩,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敬畏生命。(1分)
句:顺着禾茬,“我”找到了回家的路,无比喜悦,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1分)万物都有它独特的存在形式和价值。(1 分)
评分标准:每句“情”和“理”各1分。“理”不必拘泥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
9.
传统方式下:干净明亮有干香;有使用价值,有尊严; (2分)
现代方式下:“没头没脑”,失去名分,失去价值;任人宰割,毫无尊严; (2分)
评分标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