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48(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48(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48期)
文化知识篇
统编教材情景式默写汇编四
必修下册(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然后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无比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愿意成为负责“如会同,端章甫”的小相。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4.《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6.《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夫子哂之。”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谏逐客书》
1.在《谏逐客书》中 ,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 ,目的是: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2.在《谏逐客书》中 ,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3.在《谏逐客书》中 ,作者以事实为依据 ,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4.在《谏逐客书》中 ,李斯立足现实 ,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 ,同样是非秦国的 ,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 ,会给人“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这样的不良印象。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7.《谏逐客书》中,李斯用泰山和河海的例子说明君王应重视民众的力量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谏太宗十思疏》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_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__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_。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 _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4.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 __则思无因喜以谬赏____”;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 __则思无因怒而滥刑___”,要赏罚得当。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__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__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__”。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 _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_”,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_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_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 _夫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_。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 _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_”,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答司马谏议书》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与司马光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在结尾用“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两句聊表敬意。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王安石例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当面对着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依然坚守自我,“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而王安石则认为自己有理有据,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一一作答,自觉问心无愧。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揭示当时士大夫长久以来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附和世俗、讨好众人的面貌,这也是他潜心变法的重要原因。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一句概括了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一一作出解释。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如果司马光指责他“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 矣。”。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如果叫他秉承祖法,无所作为,那他就不敢苟同了。
《阿房宫赋》
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阿房宫赋》以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借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文章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结句精警,扣人心弦。
10.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11.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2.《阿房宫赋》用 16个字“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
13.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4.陆参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以四个三字句发端。《阿房宫赋》祖《长城》句法,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15.《阿房宫赋》中以龙和虹为喻 ,写长桥和复道壮美的句子: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作文素材篇
优秀思辨文段
01.材料一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泰戈尔
材料二
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米兰·昆德拉
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文段示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为什么要张弛有度呢?因为这样符合自然规律。太放松了,懒懒散散、磨磨蹭蹭、麻痹大意、稀里糊涂,自然是不行的;而如果一味地紧绷神经,容易导致神经异常,使正常的判断力、洞察力受影响。就像一条皮筋,老是紧绷着,时间一长就没弹性了。没弹性的皮筋就失去了它的功能。所以,人们要懂得张弛相谐、动静结合。
总而言之,我们要知道适时适度地变易,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不能头碰南墙不转弯,不能为了吃枣子而不顾马蜂窝。只有这样,才符合自然之道。符合自然之道,生命才能蓬勃,人才能稳健地走上成功之道。(《顺其自然健康成长》)
02.当你使用计算器后,你的计算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当你使用导航工具后,你变得越来越不识路。而相反,你尝试自己计算、自己识路后,会发现相应的能力越来越强。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普遍存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文段示例1】是故我认为:我们不应否定科技进步带来的积极推动,但也不应忽视自身由于过度依赖科技而造成的能力退化,而应当利用科技提高能力,建构能力发展科技,使“科技阴谋论”变成虚谈,使人类占据科技的支配地位。计算器不仅可以用来进行一次计算,倘若改变使用时机、它便成了人的验算工具;导就不只是向导,它也可以成为识路失败后的补救。而当每一次算结果都与正确答案无异、每一条道路你都熟记于心时,计算器和导航才某正成为了用以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剥削能力的“恶霸”。
与其以外物为理由遏制自己提升,倒不如借助外物主动发展。与其被外物支配,不如做外物的主人。与其被自己的卑劣打败,不如助长自己的卓越。(《不囿于物,不困于己》)
【文段示例2】外物诚然是辅助自身,提升句我、拓展认识的良好工具,但切忌过于依赖。要真正为自己带来裨益,关键仍在于“事在人为”。正如阅读一本书,只有亲品读才能真正体悟其内涵,提升阅读能力,而不是仅凭他人的评论形成对此的潦草了解。只有以外物为辅,脚踏实地亲身践行,才能结合“物”与“我”,达到更高培养自身能力的境界。(《外物为辅,事在人为》)
03.如果你喜欢一个东西,你说不出为什么,你就是喜欢。
但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东西,你就会有很多个为什么。
【文段示例1】诚然,人对内心自然生出的喜欢与不喜欢有本能反应的依赖,但它并非完全不可避免。首先,我们要以理性的目光看待事物:对待喜欢的,在赞美的同时也应探究其不足;对待不喜欢的,也应客观思考它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古人云万物有缺,此时便更需要理性客观的思考;唐王如若清醒分析耽溺之害,也许不会国破家亡;孔子在领略学生学识品格以后,也反思自己的以貌取人。其次,要修炼一双善于分辨美丑的慧眼,社会固然浮躁。我们固然无暇处理海量信息,但在阅历与感悟的加深中,我们仍能最大程度抛却对最初喜欢与不喜欢的判断,较深入地判定事物的价值。
喜欢与不喜欢是难以摆脱的内心感受,然而当我们以理性的目光看待它们时,喜欢与不喜欢便有了合理的缘由,且让我们用理性之光,照亮着一条评判喜恶是非之路。(《理性看待善恶》)
【文段示例2】对于一个事物的喜爱,往往如“随风潜入夜”一般,根植于内心深处,而这时,感性往往会超越理性的束缚范围,思维就会被一种名为“喜欢”的情感所束缚,当我们惯于使用正面的方向去看待事物,便难以说出理由,却往往限制住了我们看待事物的多维向度。因此,明鉴情感,不能将理性埋没,成为了重中之重。
诚然,无由之情感可以促进前进的深度。身于嘈杂的人间,对一物的喜爱如同荆棘中的一汪清泉,夜幕下的一缕月光,也如同内心之中的一隅清净之地。嵇康深信于老庄思想,对官场的厌恶使他趋步于追逐老庄之路,义正言辞地决绝了司马昭的聘请,拥有了恬淡的出世生活。喜爱与反对的差别,促使了对喜爱的追逐。
然而,一味地被感性所束缚,常常麻痹了我们对理性的认识,堕入无尽的深渊。拿破仑对于胜利的一味追求,忽略了对敌军的清醒认知,最终导致了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在这个理性化的时代中,对于感性和理性的占比,人们应合理分配完善,对于好感所在,我们的感性之意让我们忽略了客观条件,而对于厌弃之物,感性之心又会使我们过于挖掘其缺点,最终导致了“鸡蛋中挑骨头”的现象。这显然是我们应避免的,否则,情感就会束缚方向的选择,麻痹求真的欲望,限制眼界的开阔。
于所好之物,应以理性相待,方可明其完备;于所厌之物,亦应以理性相待,乃使光明之处显现。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往往被情感束缚着,荀子曾言道:“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对喜爱的事物无意偏袒,对厌弃之物,冷眼相待,无法明辨真实之所在,放下情感的桎梏,以多方面的视角对待事物,才能发现完整的世界。(《鉴情之所向,明事之真相》)
04.我们在生活中,到处可以听到各种本真性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认为独特性只有从自我内部才能获得。加拿大思想家泰勒却说,“自我”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面这段文字的思考。
【文段示例1】我们重复着自我对超我的追逐,对规律的总结和反思,离那黄金的太阳再近一些。我们吸纳外在,在俗世与烟尘中往来,与人谈吐,成为不乏烟火气的存在。我们反省内在,在密室中闭关,审视内心的黑暗与火花,缄默不言。这是属于人的矛盾,更可以是规律,同样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认识自我的内与外》)
【文段示例2】其实,他人与内部自我互为表里,无法割离。我们在明确自我时与他人对话,汲取不一样的视角所产生的不一样的灵感,并内化为自我内部中的一部分,这种经过反思后所获取的滤去糟粕的来自外界的养分,才能让自我之树更为葱茏。孔子周游列国而屡屡碰壁,在“违心求全”的声音中,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嗓音振聋发聩:“良禽择木,木岂能择人!”最终成为了只此一人的圣人。但若非与子路“当仁,不让于师”的诸多对话与反思,“智者”将如何成为得以避过千虑中的一失的圣人呢?
当然,所谓本真性并不意味着刻意的特立独行。马保国的“审丑”狂潮使其沦为米兰昆德拉笔下的媚俗与刻奇的典型反面教材。这种处在另一极端的行为塑造的亦非真我。
揆诸当下,我们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以内在自我为主体,向外界开枝散叶,汲取外界的养分,并以这种方式进一步成就独特真我,也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匡正他人,给予他人灵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无论时代将我带向何处,我总会以主人的身份上岸,也愿倾听外界之音,能让我们更好地栽培自我之树。(《聆世界之声,栽自我之树》)
05.成长是个不断被塑造,也是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
这句话对你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哪些思考?
【文段示例1】树木之长也,外风霜雨露以塑之,内生根吐绿以形之;泉源之流也,外从苍山之高而泻,内蚀其土而成江河焉。则人之长,外教化而致知而知止,内勤思而塑己也。其人之成才,内外之塑形,不可失其一焉。
其外者谓天命之性,以道率性,以教修道,其道之存也,秩序之安,社稷之平焉。故道不可须臾而离,其中庸也。然教化之存,人之参差,何哉?君子慎独,喜怒不发,发而中节;然小人之无忌惮。其内之形己也,内外调和,方为人之成长也。(《形己而外调和论》)
【文段示例2】“被塑造”与“自我塑造”从来不是孤立、阻隔的,而是成长的一体两面。一个人修身立命、成长成才,必须在自身与外部找到平衡点,实现自身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如果将环境归结于外因,自身归结于内因,那么我们应做的,便是发挥内因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决定性作用,指导我们利用外因及外部世界来重塑自我,并最终用更完善的自我回馈外部世界。
如果仅仅满足于“被塑造”,随波逐,盲从大众,那么我们只会如那个小僧人一般失去了解石钟山真正命名缘由的机会,只会如鲁迅笔下的广泛大众般冷漠;如果仅仅满足于“自我塑造”、自我封闭、自尊自大,便会如阿Q“精神胜利法”般滑稽可笑。我们应做苏轼这般坚持实践求知的精神的人、应做鲁迅这般清醒的呐喊者,应坚持“见贤思齐”,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从外部世界汲取有利养分,从而更好地成长。
然而,我们应不止于此。自身在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中成就更卓越的自我,更应以更卓越的自我投入于对外部环境的改造与完善中。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与世界良性互动》)
06.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面这段文字的思考。
【文段示例1】所以,想象力的萌生确需要依靠现实知识的养分,但只依靠知识,也是无法孕育想象力的,最重要的是需要人们关键的创新力、革新之力,与打破知识的勇气。这些正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孜孜不倦的使命,人们习得了知识,进而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对更广袤的未知世界规划出蓝图,萌生出想象力,好似人们用探索的无畏与热情化为甘露,在知识的土壤里结出绚烂的想象之花。随后久而久之,花朵也将成为土壤的一部分,所以不断的想象会拓宽知识的边界与内涵一般。知识与想象力在人的推动下相互造就转化,也指引人、嘉奖人不断打开新视域边界之门。
正如花朵养于土壤,冲破土壤,尽于土壤而为养分。想象力也应在人的作为下,孕育于知识,破局于知识,终归于知识。(《育于知,破于知,归于知》)
【文段示例2】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但仅有知识还不足以孕育想象之花,结出成功之实。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探索的决心、敢于质疑的精神、脚踏实地的稳重、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信念和责任。中国古代的“浑盖之争”持续了一千二百年,西欧的科学萌芽贯穿了整个兴亡史。想象力发芽生长需要时间,但只要我们砥砺前行,就终有一日会结出丰满果实。(《为有源头活水来》)
07.人们普遍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但人生中让人欣喜的大小成就,又往往是在压力之下取得的。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文段示例】压力通常会使人紧张,而人们实际都偏爱安逸的生活,所以人们才会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但没有压力真的好吗?我认为完全没有压力反而会伤害人们。出海捕鱼的人都知道,若是捕捞上来的沙丁鱼之间不放一条它们的天敌,沙丁鱼就会因为安逸而死在途中,唯有天敌的威胁使它们不停游动,它们才能保持活力。人也需要这样一个“天敌”来驱动自己,这个“天敌”就是外界的压力。
压力虽然会使人紧张,但也会使人打起精神,认真对待眼前的事物,不少人自嘲自己是“死线战士”,但正是这个死线成功驱使了他们完成事情,若是将死线替换为高标准、高要求,人们也会迫于它的压力而努力达到这个目标,取得的成绩之所以令人欣喜,也正是因为人们比平时更认真罢了。(《拥抱紧张的生活》)
08.有的人认为人生不能像炒菜一样准备全部再开始,有的人认为要做足准备后才能开始人生。
对此,你怎么看
【文段示例1】可惜的是,正如前文所述,这种万全的准备在人生的宏大体量与瞬息万变中难以成立;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中尤其如此。时代飞速发展,挑战接踵而来,机遇的流变更是急于星火。正如徐涛创始猫空时所有的准备都在现实中宣告无效,又正如疫情到来时世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是措手不及。作为人我们始终是渺小的,无法提前丈量好整个人生,做出正确、有效的应对。
这难道说明我们在命运中必然受其摆布,束手无策?并非如此。徐涛的猫空或许有个潦草的开头,现在却也扎根进中国文创市场成为许多年轻人精神文明的圣殿;中国经历过疫情最初的混乱,但在一步一为营的积极应对中,我们捍卫了我们的生活;事前或许未必皆有准备,但人的主观能初性本不仅限于万物的开头;在命运挑战前的走下的每一步,皆可是人为的主动转机。
许多事有个仓促的开头,在仓促中我们跌跌撞撞地摸清道路,最终一步一莲花完成命运的凯旋,也完成自我的成长。这又未尝不是我们的文明一路走来的姿态?我们于草莽中,于愚昧中,于无准备中,于不懈的抗争中,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一向如此。(《未必慎始,犹可慎终》)
【文段示例2】事实上,其实不论是不做所有准备还是做万全准备,本质都是为未来奠定基础。所做的准备,就是人当下付出的每一滴汗水、投入的每一份努力,而留下一定“不准备的空间”与之并不矛盾,它是要求人掌握变通力,遇到意想不到的转折时会处变不禁;它也是要求人从已明晰的准备网中有跳脱而出的弹性新思维的创造力。惟有当汗水与灵气相结合,人所做的一切准备才能达到至高境界,成为助推人类螺旋上升的强效滋补。
揆诸当下,人类在前行的进程中不变地积累经验做足准备,却又在面对全新挑战时用新格局下的新视野思之测之进而迎之击之。试问袁隆平研究几载又遇突变几时才换来世间无饥馑禾下享美梦?吴孟超抗肝癌几代又逢手术突发状况几次才在肝胆相照中医治苍生?数不胜数,国士所做准备再充足,还是会遇未曾万全考察就要义无反顾奔赴的情境。是他们的积淀,也是他们的情怀和二者共同孕育出的勇气光亮他们,在人生的穿林打叶中炽热滚烫!
我们每个个体都应如此,有澄澈侘静的准备,也有骁勇澎湃的信念。“先羽一铩群鹤翔”,赓续光明!(《先羽一铩群鹤翔》)
09.有人说,速度时代的来临,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闲暇;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文段示例】一个时代中的闲暇与忙碌是人的选择。有的人说,速度时代的来临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闲暇,也就是说现代生活中出现的网购、外卖、手机支付等节约了当时人的时间,让我们有更多时间,缩短了时间的浪费。他们可以读书、工作享受生活在闲暇的时间,这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便捷生活更加提升自己,这就是速度时代来临的好处。而忙碌是为什么呢?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对人生的价值追求的不同,让他们在更加繁忙的社会中,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敢懈怠,这是对于人所处困境的映射,也是对自我的升华。因此,在社会发展中闲暇和忙碌都是人的选择和自我的追求。(《快速发展时代下的闲暇与忙碌》)
10.生活中,人们总在努力创设各种“连接”,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更为重要。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文段示例1】“连接”与“间隔”并非相互对立的概念,我认为,个体在“间隔”中的所思所感反而更加促进人们在生活中更加努力地创设“连接”,实现“间隔”与“连接”的转化。
此时的我们也从“工具理性”上升到“价值理性”,它是以人为目的的一种动态过程。“间隔”于我们个体有益,而“连接”则是造福于人类于世界整体。
屠呦呦的团体也经历了“间隔”,他们几百次的失败换来了最终成功的“连接”;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在努力“连接”个体与世界,承担命运交付与他的天赋与责任。面对困难与现实命运,他们用努力和在“间隔”中的反思取得与世界的“连接”。
“间隔”确实重要,但两者的转变才是最终目的,让我们用在“间隔”中的反思与所感作为动力,更努力地创设“连接”!(《与我有关》)
【文段示例2】这并非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孤岛,只是说,我们架构了太多泛化的连接,而没能看到,间隔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被重构的连接。在适度的间隔中,我们才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力量。我们需要将一些为人之初应该被重视但却被埋没的东西,重新亮起光芒;我们也需要让独立清醒的思考、让卓尔不群的个体奋斗,成为引领时代的微光,而非沉溺拘囿于泛化的连接中,被连接所定义、所塑形。《宽容》序言中的漫游者,正是勇敢地跳出了封闭已久的连接中,才得以一睹外面世界的波澜壮阔。
跳出沧海的水珠,固然会受阳光炙烤、风沙吹打,但也能看见陆地非凡的风景,能窥见独立自我的伟大。(《不为缀网劳蛛》)
11.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但是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对这一说法,你怎么看?
【文段示例1】王阳明有言:“万物皆备于我。”小王子则说:“真正的事物只有用内心才能看见。”然而现实中,我们日复一日地操练着用科学的棱镜分析万物,从他人的言语中启发灵智,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所谓“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这种知识并非学识,而是本能的理性与德性,是人混沌初辟时就具有的对万物联系与规律的朦胧感知,是对何为对何为错何为美何为丑的无需思考的价值判断。即便认为这些知识来自内心,与之形成对补的学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社会,人需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素养和社交的规则,才能生存下去。可见,知识“来自内心”与“来自别人的传授”并不相悖,缺一不可。
为了使外界的知识催化内心的自我发现,完善内心的素养,我们绝不能持“知识内备于我”的态度。相反,我们要敞开心怀,让外界的知识与内心的价值体系全面充分地碰撞,吸收、整理与之一致的内容,比较、审视冲突的部分,进行理性的衡量后,全身心地拥抱新的知识,不断地通过内心的感悟和实践将它内化为本能的理性或德性的一部分。(《阅尽万物,而后拈花微笑》)
【文段示例2】内化是我们沟通起自我和外界的桥梁。在具有自我认识后,我们通过内化获得的知识来充实内心。在审视、思辨的进程中获得感悟和成长,同时内化又反作用于我们的内心与自我之认识,在反思中也不断磨炼着自我。内化是一个给知识打上自己的烙印,也从而再度审视自我内心的过程,在此我们获得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而也能更为自如的应用。故而,即使这个过程漫长而枯燥,追求智慧和真知,想要获得提升和升华的人,还是需要走一遍的。
当然,内化的过程并不代表着需要与世隔绝。确实,思考的过程需要沉潜,但这并代表就要孤立自我,摆脱外界——相反地,内化也需要倾听来自外界的看法,需要知识的积累,在碰撞中获得灵感,也在思考中获得理解。(《于内化中寻真知》)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回忆中的大运河
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晚年的他从海南流放归来,没有按朝廷惯例到蜀地的一个叫玉局观的道观挂职,而是一路向南,再向东,朝着江苏的方向直奔而来。我对他来江苏的具体路线,已记不清楚。只记得他沿着大运河,最后进入常州。正是天气最闷热之际,船舱里更热,热得只能光膀子,也就是我们南京人说的“赤大膊”。
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一方面欢迎他,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想见见伟大的苏东坡的风采。于是大家见到了裸着上身的东坡先生,他老人家袒胸露腹,从船舱里走了出来,向常州人民拱手致意,同时嘴里忍不住念叨:“这样欢迎,折煞人也!”
我喜欢这样一个热情的场面,总是无法忘了大运河边的这一幕。天气那么湿热,挥汗如雨。人群中一定也有许多光着膀子的男人,他们站在运河边上看风景,对着诗人指指点点。而今天的我们,却是穿越了接近千年的时光,欣赏着风景中的他们。我要是个画家,就要将这个场面画出来,毕竟这是大运河上最有人文温度的一个场景,光是用文字记录下来,远远不够。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苏东坡,崇敬之情顿起,便写诗纪念。在运河边舣舟亭附近,他老人家居然一连写了三首诗,其中之一是这么写的:
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
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游客匆匆走过,早就习以为常了。没人太把大运河当回事,大运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铁。对于古人来说,大运河也谈不上多伟大,它就那样。
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
江苏境内的大运河,最早只是与战争有关,为了去征伐别人,为了称霸,为了开疆拓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大运河的第一锹,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挖的。当年的江南,水网四通八达,吴国军队要想远征,要想逐鹿中原,就要考虑如何将长江与淮河打通。再以后,为了走近路,便有了人工开挖的邗沟,路程由此大大缩短,南北距离被拉近了。
古邗沟是江苏境内大运河非常重要的一段,虽然最初目的只是为了军事,为了定鼎中原,实际效果则是极大地方便了百姓,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出行。事实上,人工开挖大运河,自吴王夫差的第一锹开始,从来就没真正停止过。秦朝和汉朝,以及后来的南北朝,大运河一直在断断续续挖掘,越挖越远,越挖越长。因此,隋炀帝在古邗沟的基础上,花了六年时间完成的京杭大运河,也只是充分利用了前人成果。
因为吴王夫差,因为隋炀帝,因为这两个既传奇又具悲剧性的人物,江南的命运就此改变。不管怎么说,大家都会明白,大运河的功远远大于过。唐朝诗人皮日休甚至把隋炀帝修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过去的很多年,大运河都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皇家政权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要依靠大运河,必须要管理大运河。
事实上,大运河带给我们的联想,更多的还应该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真正要回忆大运河,我会更多地联想到古代游子,想到当年的南船北马,想到南来北往的文人。大运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它不是始终畅通。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到了明清之际,北方的大运河,渐渐地已失去了通航能力。
遥想当年,北方人南下,到今天的江苏淮安境内,必须下马坐船,从此开始一段行舟的诗意生活。南船北马是古代南北交通最常见的出行方式。长途旅行中,与颠簸的马车相比,船上的感觉可能会舒适一些,磨墨题诗也方便得多。
自从有了火车,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时间开始有了全新的意义,不过仍然还有不同的理解。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从家乡去省城,乘火车只要四个小时,可是他宁可坐船。坐船要四天,他认为这样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快还是慢,这可以是人生的两种选择。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快,喜欢快捷。然而有时候,我们也可能希望会慢一点,为什么不能慢一点呢?
我有过两段大运河上的亲历,一次是从苏州去杭州,一次是在苏州古运河上夜游。第一次的舟行说来非常奇特,那是三十多年前,在大学读研究生。我们出门访学,去了苏州,到范伯群先生家,请他为我们上课,讲完课,付了五元钱的课酬。范先生一边在收据上签字,一边说我跟你们先生是好朋友,为他的学生上课,还要这样,真是不好意思。然后,大约也是范先生的主意,劝我们干脆坐船去杭州,觉得这样更有诗意。那时候,老作家汪静之先生与黄源先生还健在,我们计划中要去杭州拜访他们。
于是就上了去杭州的夜航船。因为年轻,也没觉得这样旅行,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好像是上了船就聊天喝酒,然后就睡觉,进入了黑甜之乡。醒来时,已经到了杭州境内。旭日初升,景色很美,想到船舱外去看看风景,可是刚走出去,便被臭烘烘的气味熏了回来。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被污染得不像样子,河水黑乎乎的,漂浮着各种杂物。我们当时并没有感到诗意,感到的是诗意的消逝。
第二次是在苏州夜游古运河,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间是新世纪,第一次过于简陋,虽然睡卧铺,却又脏又乱又差。第二次过于豪华,有吃有喝有空调,还有人唱昆曲。走出船舱,清风扑面,精神立刻为之一爽。两岸风景如画,灯光五颜六色。站在船头上,与陆文夫【1】先生通了一会手机,向他老人家问好。陆文夫是家父的挚友,那好像也是我最后一次与他聊天。
(取材于叶兆言【2】的同名散文)
注释:【1】陆文夫:作家,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叶兆言:作家,其祖父是中国文学界元老叶圣陶先生,其父叶至诚曾任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1.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
B.吴国军队要想远征,要想逐鹿中原,就要考虑如何将长江与淮河打通
C.唐朝诗人皮日休甚至把隋炀帝修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D.大运河带给我们的联想,更多的还应该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上,大运河方便了百姓生活,成为中国的经济命脉,作者肯定了其历史功绩。
B.作者第二次夜游古运河,豪华的条件、优美的景色让他非常惬意,精神为之一爽。
C.文章结尾写到自己与陆文夫先生最后一次聊天,隐含着作者淡淡的遗憾与怀念。
D.本文语言浅近自然而又意蕴丰富,既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又引人思考回味。
3.作者为什么说“毕竟这是大运河上最有人文温度的一个场景”?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分)
4.本文标题为“回忆中的大运河”,作者围绕大运河展开了哪些“回忆”?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D(3分)
2.B (3分)
3.【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①大文豪苏轼的言行举止亲民、随性、自然。②百姓对大文豪热情欢迎,仰慕热爱。③这一和谐融洽的画面是对文化“以人不以境”的生动诠释,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共6分)
4.【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回忆的内容:①苏轼来到常州,受到民众热烈欢迎。②乾隆皇帝下江南写诗纪念苏轼。③吴王夫差、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历史功过。④包括自己在内的游子、文人乘船往来大运河的往事。(每点1分,共4分)回忆的意图:对大运河所承载“人文化成”文化精神的思考与怀念,对大运河丰厚文化意蕴的怀念与向往,对与大运河相关的诗意生活方式消逝的怅惘和无奈。(每答出1点得1分,最多得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