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语文春考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上海市语文春考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

资源简介

2023上海语文春考作文题目解析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4
凝视过往,人间清醒 6
万法归宗 6
提到、知道和做到 7
太阳底下无新事 8
往者为鉴,来者可追 10
智慧吹哨者 11
关于“重要”的认识论 12
2023上海春考作文题目解析
【题目】
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解析】
“所有重要的东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无论我们是否认同,我们都需要结合当下将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否则都是空对空,是谈玄。从可视的角度来看,“所有重要的东西”,天上有太阳东升西落、有日食月食、有闪电雷鸣、有海市蜃楼、有陨石坠落等;地上有四季更替、有洪水泛滥、有地震山崩、有猛兽横行,有瘟疫肆虐等。从不可视的角度看,“所有重要的的东西”实在太多,一日三餐重要、生老病死重要,忠孝仁义重要,民主科学重要、反腐倡廉重要、社会和谐重要、独立自主重要,改革开放重要等。无论是从可视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不可视的角度来看,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天下似乎无不重要的东西。
【思考1】
也许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从未有人说过
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是吗 是的。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今天人类生存遇到的精神上的任何困惑、情感上的任何纠葛、思想上的任何悸动,孔夫子、苏格老底、莎士比亚、歌德,他们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人类对自我的确认,对未来的忧思,对永恒的向往,几乎所有的边边角角问题,都被前人提到过了。你敢说你正在经历的思考和困惑、幸福和痛苦是你独有的 人类每个个体的惊天动地的感受,都是过去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不过经由你的身体和灵魂重新感受一遍而已。你的焦灼、不平、忧愤、欣喜,屈原、司马迁、李白、苏东坡,早就提到过了,而且比你说得深刻、细腻、贴切。如果你还要说你的生活比小说精彩,那是因为你对小说有深深的误解,真正的好小说不是指那些描写曲折离奇、炫目刺激的故事,而是“用一把斧头,凿开我们内心的冰海”。可惜,冰川之上,斧痕遍地,你想找到一块下斧头的地方都很难。
那么,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一定是这样吗 那也未必。
如果“所有”的重要的东西,都被提到过了,那从今往后的人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是完全重复过往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每天升起的都是崭新的太阳。虽然,有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重复体验之中,一日三餐,心灵麻木,类似的喜怒哀乐,差不多的人生感受,让人类心生厌倦;但是,你根本不知道今天,更不知道明天真的会发生什么。即使这世界的所有花园都盛开过鲜艳的玫瑰花,一朵新生的小小的红玫瑰,还是怀着巨大的惊喜,在晨光熹微中展露她的笑容:“我是一朵独特的玫瑰。”难道因为王尔德写过夜莺和玫瑰,难道因为圣埃克絮佩里写过小王子和玫瑰,我这朵寒风中的红玫瑰就无话可说了 从人类的抽象体验上看,被玫瑰刺扎了会流血,这是人类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的事”,但是对疼痛的感受,对这朵玫瑰产生的爱情,却是每一个个体无法被替代的体验。——我为你说过的故事哭泣,看起来是被你“提到过的东西”痛苦;实际上,只是你的故事触动了我,我是为自己心灵的疼痛哭泣。——是我的痛苦,唯一的我的感受。经过抽象的人生经验确如你所说,被以前的人提到过了。但个体感受才是“我”存在的意义。个体的感受越精微、细致,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越大。如果灵魂粗糙,只有类型化的感受,那对不起,你的人生确实是前人替你提及了,你只是一个简单的应声虫而已。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是这么样吗 我该如何回答,到底是“是”,还是“否”
首先,关注“重要的东西”这个概念前的限制词“所有”。如果材料说“有些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篇文章就不用费力思考了。因为这样的特称肯定判断是一个“真判断”——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加上范围副词“所有”,则变成了一个全称肯定判断。你必须马上追问自己:无一例外,绝对这样 有了这样的反省和质询,你就会去思考和辨别“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
其次,你要解释关键概念,在一篇文章之中,不得随意更改你的诠释。“重要的东西”是人文精神还是科技发明 如果是前者,人类坚守的一些美好品质,如“善良、正直”,人类关于个体与他人关系的思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这些“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基本成立;如果是后者,只要大脑清醒,一般都会认为科技永远面向未来,是解释未知困境的,必须保持创新。科技要提供的就是“从未被人提及的”方法、策略、技能;每一次科学发明、技术革新,带来的都是“崭新的世界”。
在正确诠释“重要的东西”的基础上,你还可以细化问题。如,人文精神就一定是被人很早以前提到过的吗 近现代的哲学思潮演变、文学艺术作品在反映人类精神生活方面的不断推陈出新,怎么可能都是“很早以前就提到过的” 如果要说“提到过”,那也行,对“提到过”这个词再进行界定——仅仅是对其母题和类型“提到了一下”,而对这类主题的展开和无限丰富的演绎,则是“从未被提到的”。再如,科技发明就一定不是被人很早以前提到过的吗 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明、发现,无一不是站在“巨人肩上”,那些困扰人类的技术问题,都是前人遇到而没有攻克的难关啊,那些突破不了的困境,以前的科学家怎么会“不提到”呢 “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就19个字,你如果没有仔细玩味“所有”“重要的东西”“提到过”这几个词,就会很粗暴的回答“是”或者“否”。认真审视过了这些语词,你就会觉得处处是“智慧的陷阱”,它检测的不是你敢于跳入陷阱的勇气,而是你面对复杂问题进行缜密思考、审慎判断的能力。
建设伟大的祖国,需要的是后一类智慧青年,而不是勇于跳坑的莽夫。
【思考2】
1、“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人生需要反思与对规律的探求
马克·吐温说“历史从不重复,但是押韵!”意思是说,历史从来不会完全一样地重复,但是会有一定的规律,就像韵律一样。故而,我们应具有黑格尔笔下“密涅瓦的猫头鹰”一般冷峻的目光,而后于黄昏起飞看见整个白天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追寻其他鸟儿在白天自由翱翔的足迹。如哲学活动一般,去反思个体的过往生活经历与群体的历史性“集体无意识”,用沉思的理性去剖析其中的美与丑,从而避免陷入自我的认知偏差之中,囿于“信息茧房”,沦为“单向度的人”,隐入“乌合之众”,在悲剧的重复中痛苦地轮回。毕竟,相比于关注“怎么办”的工具理性,探求“为什么”的价值理性更能体现人的本体性。
2、“生活是正着来活,倒着去理解”——我们应警惕“后见之明”的认知“偏至”
克尔凯郭尔所说: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去理解。人生之前行永不停歇,我们在每分每秒的“正向”生活时,可能无暇顾及那些所谓的“重要的东西”,而当时过境迁,我们跳出立场之“山”的局限,于“山外”见“此山”之全貌时,便会觉得不过如此,“后见之明”总比“先见之明”来得容易。但它可能令我们妄自尊大,高估了自己的智慧。实践中,我们更倾向于为那些事后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错误决策而陷入自责或他责之中,却视同样“显而易见”的正确决策为理所当然。故而,我们需要可验证的科学,来区分真实与幻想,区分真正的预测与简单的后见之明。毕竟,一旦陷入“后见之明”的思维惰性温床后,便可能再无提出“先见”的能力与勇气了。
3、生活在“此处”需要勇气,生活在“别处”需要智慧。——无常是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诚然,“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体现在过往经验的总结对于当下实践的大概率正确的指导上,我们需要跳出现实的机械轮回,在“别处”看到遍地六便士之上的“月亮”,即便昆德拉对“别处”是不赞成甚至批判的,但当下身处“内卷”中的我们恰恰需要这种生活在别处的智慧,读书破万“卷”,提升自我认知,去把握住那些很早之前便被提出的“重要的东西”。
然而,“别处”之经验真的就能完全兼容我们“此处”之体验吗 并不尽然。事物的发展并非机械性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即便历史之赋押着相同的韵脚,但“同韵”于不同之意境下亦有不同之情,故而,“很早以前”提到的“重要之物”并不一定于当下仍然重要。
或许生活本就没有所谓的“规律”,只有从内心深处去接纳一切的“无常”,才能真正认知到人生之“常”,若是一味活在此前的“重要东西”的框架之中,我们亦会丧失前行的勇气与乐趣。毕竟,“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参考示例1]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物质的进步突飞猛进。然而老百姓的生活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却步履维艰,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谁提到中华民国如何对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进行改革
多少革命斗士用鲜血来寻找新路,从戊戌变法到同盟会再到五四运动,当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希望后。
谁提到中国共产党如何从美国苏联与国民党更微妙的关系中扭转乾坤
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百姓为了解放事业献出了所有一切,当历经万难团结了各族人民统一了全中国后。
谁提到新中国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中重新站起来
若干有志之士放弃国内外优越生活助力祖国发展,摸索着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到位于世界前列。
中国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从实践中悟出很多重要的东西,首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可持续发展等有智慧的政策。
哪怕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但我们已经相信过去提到过的重要东西不能完全借用,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做出变通!
这些变通前后有无数条可选择的答案,在选择前也许并不是重要的东西,只有在选择后被证明成功了才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其次创新其实无处不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涌现出新需求,新的需求会反推着技术和思想的进步,也就偶然又必然会创造出全新而重要的东西。
通信技术从1G发展到现在的5G,技术迭代的速度甚至已经颠覆了摩尔定律,马斯克的星链还在增加,谁也不知将带领人类去向何方
月球和火星的探索还在进行,带回来的新物质对人类来说都是重要的。随着航天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你能想象中国空间站可以直播宇航员的日常
霍金的奇点理论和时间简史给了宇宙新的认知,在地球之外还有广袤无垠的星河,在浩瀚的宇宙里还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去探索重要的东西。
星链,空间站,宇宙都太遥远了。人类文明之事世界和平之事更是重要的事。
不管什么事有没有提过,不管提过的事是否重要,我们一代代努力奋斗的目标不能变,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的宗旨不能变。
[参考示例2]
凝视过往,人间清醒
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被提到过了。
毋庸置疑,无论是个体,还是人类社会,都是过去与现在的凝结,并将以过去和现在为基础,走向未来。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人类社会,在其演进和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必须遵循的、不变的规律和规律可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对过往、对历史和传统,有一颗敬畏之心,要努力探索这些曾经很早以前就被提到过的“重要的东西”。
欧洲曾经经过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先哲们,并不只是暴力地、“无头苍蝇”式地破坏这个旧世界,而是努力地凝视过往,尊重传统,从过去汲取营养,最终挖掘出尊重个性、包容的希腊文化,并在其滋养下开创出了崭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文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林肯,在他领导的美国北方在军事上战胜了落后南方时,依然铭记先哲们曾经努力争取的自由、博爱、平等等价值观,与战败的南方和解。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浪潮下的任正非、曹德旺等真正的企业家,在资本、利润的诱惑下,并未忘记曾经“发展实业”的初心,而且守住了初心,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实业家。
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特别是浮躁、急功近利的当下,许多人却忘记了世世代代被提过的重要的东西,走上了“不归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担心照汗青”。一个人的国格,特被重要,“精忠报国”的岳飞千古留名,出卖国家、陷害忠良的秦桧留下千古骂名,然而,抗日战争时期的汪精卫却选择了投降,被国人唾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然而,当今时代,却有许多人急功近利,特别浮躁,经不起金钱、权力的诱惑,忘记初心,成为贪污犯、阶下囚。
“往者不可鉴,来者犹可追”,“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们要凝视过往,敬畏过往,才能够更好的活在当下,人间清醒,做最好的自己!
[参考示例3]
万法归宗
南怀瑾大师妙解儒道释,他说儒家是个粮食店,道家是个药店,佛家是个百货店。它们的存在为国人的精神生活准备了营养、加持和消遣,这很有道理。
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是的,无论是科学、艺术,还是文化、宗教,发展到今天,圣哲贤达的理论和实践都早已经阐明或证明,它们都有人类发展的共同旨归和追求真善美的目标,虽然形式千差万别,其中道法和理念是恒久不变的。
儒家是入世的进取文化,讲的是治世的伦理,孔孟之道的纲常法则为我们融入现实社会提出了积极的限制,阐释了品德追求和社会责任的要义。道家是隐士的修行文化,讲的是修身的智慧,讲究道法自然和慈俭不争。佛家是出世的奉献文化,讲的是修心的学问,指导人们放下执念,融入因果循环的运势。三教教义包罗万象,重要的身范和心法应有尽有,就看人们各取所需,各求所得,各证其果了。
科技进步和艺术创造的发展历史更是如此,善恶功过,是非曲直,烛照明辨,无可争议,“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人力作为虽千差万别,必顺应之。人类文明的进程势不可挡,一代代有为之士、志士仁人凝心聚力,不懈追求,各展风骚,才有了文明的发展进步。当然有人应运而生,有人应劫而生,世界永远是祸福相仍,悲恨相续,战乱、灾害、瘟疫,主客观原因很多,甚至其中可能有恶念私欲成分,但偏离正轨不会是常态,天下大势,分合有定,祸福善恶,终有本末。
所以,回顾人类文明进程,重要的东西都早已被阐明或证明,但不能保证人人理解、铭记和奉行,也不能保证客观世界一如人愿、尽善尽美,也就自然要被有识之士不断地不幸而言中。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没有在历史中吸取教训。所以杜牧说后人复哀后人,王羲之也说后之视今如同今之视昔,若合一契。
村上春树也说过,我们在学校里学过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不可能在学校学到。不免要问,什么才是学校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知识、能力、品质、思维 很难有标准答案,但有人明确最重要的东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终有所成。当然,大道至简,万法归宗,周易的易字,有简易、不易和变易三种解释,人生也如同这个易字,生而为人,我们从师长、古人那里早已获取了人生最重要的提示,一以贯之,周行而变通。朋友们,信念在心中,现实在眼中,成功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坚守那些初心素志,去营造自己崭新的事业吧。
[参考示例4]
提到、知道和做到
人生是复杂的多面体,在一定程度上不可知,不可控,变幻莫测,勉为其难。丝丝缕缕、坎坎坷坷,是是非非,起起落落,经历过生活的人都无法轻描淡写。
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句话有道理,但又不全对,不说能否涵盖得了所有,单说在很早以前有人提到过,对今天的我们能产生多大的意义呢 别人提到了,自己知道了,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时代的每个人踏踏实实认真做到。
古希腊三贤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苏格拉底睿智、深邃、博爱而谦和,掌握知识之外,他更加重视一个学者心志体魄的修炼,一天他教给了学生们甩手之法,前后甩到极限的要领和每天三百次的习练要求,过了一段时间抽查,继续的学生越来越少,一年后只有一个学生在坚持,他就是柏拉图。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学说并完善了哲学体系,还培养出了亚里士多德,他们成为西方哲学和宗教的奠基人。
同时期的中国圣贤也一样是坚韧务实的思想者和践行者,孔子终其一生为理想而奔走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倡导仁爱忠恕的行则世范,体现了人道精神和大同思想,为后世建立了保障社会运行的政治策略和伦理哲学,无论是时代、社会还是个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恶人自有恶人磨,儿孙自有儿孙福,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芸芸众生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规律,是否契合大道,是否践行规则,圣贤提过,自己知道,还是要落实到具体去做,所以孔子说,好学近乎智,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
明代的王阳明更是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观点,知善知恶是前提,但为善去恶才是目的,致良知的致也是推行之意。王阳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化知识为德性,从知善到行善,格物致知,内圣外王,心怀天下,悟道、治学、平寇、赈灾,成为真三不朽的古今完人。
回看项羽的功败垂成,少年时项梁的教养、创业时范增的辅佐、南北征战中的祸福体验中,他也会研究治国安邦和经营天下的策略,所有重要的东西也应该是听到或知道的,那又怎么样 他依然刚愎自用、目光短浅、残暴不仁,终致落败,还至死不悟,把失败的责任推托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过也,可笑可叹。
所以,凭着青年人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淀,足以明朗是非善恶,轻重缓急,人生重要的命题,别人提到的,自己认同的,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敬畏,坚守初心,努力践行。
当然,能不能做到,首先要去做。汪国真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参考示例5]
太阳底下无新事
有人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然而,我却认为不然,重要之事物会随时间更新迭代,诞生出新的内涵。
“重要”是人类依据智慧经验而加以定义的。它可具象为物,以满足马斯洛金字塔中最底层的温饱、安全需求;也可抽象为才智学识,在更高阶的精神层面造就“知识的宝库”、“人类的后花园”。
因而私以为,只要在自我更新的目标下吸收从前重要之事物的丰产,发现新鲜生活中“重要”二字的定义随时间的相对变化,便不会抱以“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的悲观想法。
诚然,许多重要之事物由于前人的智慧经验而早已被提及。曾经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被前辈反复提及一份稳定的职业是重要的。因为这是最能告慰父母的艰辛付出、最能兑现一纸文凭价值的途径。这条路能否走通,往往成为判定这一群体是否存在上升空间的隐秘标尺。所以,如今在各自命运中秉烛夜行的我们仍然想复刻前人一步一脚印留下的人生轨迹,小心翼翼地供奉着这些上一辈所说的重要之事物。
可惜的是,对重要事物的全部定义在人类的宏大体量与瞬息万变中难以成立,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中尤其如此。时代的召唤驱策着人们对重要之事物内涵的重新叩问与思考。若我们仍然信奉“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被提过了”的论调则将陷入一种圈套,即难以跳出世代的藩篱,在人生的冲波逆折中无法面对新的挑战。反观当下,不少人囿于这种怪圈,在新事物前认识不到其重要性选择退缩或是无动于衷,白白错失机遇,甚至丧失了对“重要”的定义权。如井蛙如夏虫,无怪乎提出“四陷阱论”的培根这样讲到:“已有的认知根植在人的理性中,遮蔽了人们进一步认识事物。”
更何况,“很早”又是多早 若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认为“所有重要之事物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的论断是正确的,又怎会有孔子看遍周礼衰微后的幡然猛醒,怎会有韩愈历尽八代之衰后的潜心创作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绝不是千年顺延对“重要事物”的理所当然,而是它做到了最本源的启蒙,相信一代人可以拥有一代人决定事物是否重要的眼光。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全部成果都建立在对重要之事物含义不断更新的孜孜探索之上。
更进一步,对“重要事物”定义的不断变化不仅连接了过去,而且烛照着未来。新时代赋予我们青年人应有的担荷:一边挑起昨日重要之事物的传承之志,一边挑起赋予重要事物以新内涵的创新之志。纵使“重要事物”的新旧定义之间常有落差,但这些落差并非人类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与鸿沟,相反它们更像参差的齿轮,在看似错位的交锋中完美互补,统一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守望,进而帮助我们培养独立的价值锚定,更加清晰地定位自己在现代秩序与传统秩序冲突时的价值选择。无论好坏,对重要事物的思考都在思维的国度、现实的世界里,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刘禹锡有诗言:“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不息”是从前重要之事物在历史的纵轴上一棒接一棒的传递,而“日新”是如今重要之事物推动时代一步又一步发展的动力。如此,我们或可坚信,太阳底下“有新事”。
[参考示例6]
往者为鉴,来者可追
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我对这句话尽管不认同,但承认这“有人”说这句话并不是无稽之谈。的确,我们现在科技非常发达,人类已经进入从前人无法想象的现代社会,但思想并未超越前人,甚至科技的进步从某些程度上制约和限制着我们的思想,使一批“思想懒汉”诞生,走了那么远,我们发现我们并不比先人聪明多少,反而现实中许多“重要的东西”还要从先人那里寻找依据和答案。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可以说是我国思想的巅峰。在流传下来的诸子百家的典籍中,许多“重要的东西”在那里都已提到过了,不仅仅是“提到过”,而且有着颇为深入的思考。比如我们现在关注的环保问题,《孟子》中就提到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光是提到,他还进行了深入思考,“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他把它看作是王道之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我们民族子孙后代的共同福祉。与此同时,像古希腊等文明古国出现的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我们还要从他们那里去寻找智慧。
我们当下最重要的东西是抗疫了。这个东西我们祖先是不是很早以前就提到过呢 《史记 六国年表》中就有秦献公十六年“民大疫”的记载。那么,我们古人怎么抗疫的呢 两汉时期采用的隔离法、抚慰法、断触法、勤洗手这四种方法我们现在还在用,说明这是从古到今行之有效的抗疫方法。
就整个世界的发展走势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这个“重要的东西”,是不是很早以前就被人提到过了呢 我想没有,但类似的情况是有的。《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中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句话是说,如果黄河以西地区发生灾情,那么君主就将黄河以西的百姓转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转运到黄河以西(以供养老弱病残者)。如果黄河以东地区发生灾情,采取同样的方法。将这种情况扩大,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虽然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但我们今天的生活总可以发现古代的影子,尤其是像孔子、孟子这样超越历史的思想家,他们跨越几千年仍然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行走。所以,我们要以往者为鉴,立足当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示例7]
智慧吹哨者
——致敬那些很早就提到过重要东西的人们
由于疟原虫对于奎宁产生了很大的耐药性,这味抗疟经典药物在逐渐失去治疗效果,因此亟需寻找新的特效药。1969年屠呦呦领命承担这个重任,她在六百多个药方中发现了“青蒿”,但是青蒿提取物对于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只有68%,有时候甚至只有12%。这让研究陷入困顿,直至1971年,屠呦呦翻检古书,看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一条记载,猛然间恍然大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传统煎熬的方法或许使得青蒿有效成分被高温破坏,“绞取汁”一语,提醒梦中人!1971年10月4日,在经过了190次低温提取实验后,屠呦呦利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作为溶剂,从青蒿中提取的成分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从某种角度而言,确实如此。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后世人们所认为的“重要的东西”,在前辈那里多被提到,有的甚至得到了极其到位的阐述。
我们常常提醒自己,要尊重他人的意见,不要把自己的私心强加于人,《论语》早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甚至有子贡更为精彩的说法“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不过,这种伦理常识被古典思想家们“提到”并不算稀奇,毕竟中国是伦理大国。更加宝贵的是今天发展强大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思想,早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早已简明扼要但又逻辑严密地被论证过了。
司马迁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中原的人们所喜闻乐见、乐意使用的大量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东西,都是依靠着市场中价格的涨落,指引着物质调配而来的,其间没有行政命令在刻意指挥,有的只是自然之道!这是多么精彩的论证啊!司马迁或许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如此清楚阐明经济学核心道理的人,不过他的思想渊薮可以再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老子,老子说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背后正是对“自然之道”的尊奉。这个思想被一些评论者认为是哈耶克“自发秩序”思想的最早表述!
所以我们应当无比尊敬我们的先辈,大量对我们当下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在前人那里都提到过,甚至详细阐释过。可以说这些思想者是智慧的“吹哨人”,无论是他们的智识、警觉抑或是灵光乍现,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成为我们后人思想的宝贵资源,行动准则,或者是新发现的起点。
这些智慧吹哨者在人类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并不缺席,原因乃在于人类作为宇宙间的独特存在,有善于思考者,有善于发现者,有善于反省者,也有善于批判者。他们在人类的各个时空角落里发声,有的是提着大喇叭呼喊,有的则可能是喃喃自语。
可惜,不少所谓“重要的东西”尽管被先人们提到过,但从未被后人所重视过。比如当我们看到社会上种种令人失望的堕落行为时,总是愤愤地抱怨,何以如此不争气!我们中的很多人不会想到《呐喊》这部小说集,如果你愿意去读一读,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些问题,鲁迅先生早在近一百前的“阿Q”、“华老栓”和“孔乙己”身上就揭露过了。当人们在谴责战争行径,质问战争发动者无视民生疾苦的时候,都忘记了孔子批评“季氏”企图侵犯颛臾的真实自私意图,也忘记了墨者指出的人类“交相恶”引发战争的恶劣心理。如果我们都去认真倾听先人的哨音,去领会他们的教诲,众多人间悲剧将不会反复上演。
那么人们为什么常常听不到智者的哨音呢 首先是因为“耳聋”,当智慧吹哨人在吹响他的智慧之声的时候,可能往往如叫喊于“生人”中,应者寥寥。也可能因为“抵触”,习惯了顺耳的声音,对于刺耳的哨音,人们感觉难以接受,可能捂住耳朵不喜欢去听。还可能因为“健忘”,人们似乎曾经听到过,然而早已“忘却”。
当然,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智者们只是“提到过”,后人们并没有去发掘、重申,乃至进一步阐释和发展,因此智者的哨音逐渐暗淡消失在嘈杂的喧哗中。先人“提到过”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被认为是“重要的”,其实需要后代“智者”不断地“再提及”!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经济学家们写出了浩若烟海的著作,其实说到底只不过是在重申两千年前几个智者“很早”就“提到过”的古老原则而已。而正因为这些人的努力重申,才使得人类能够跌跌撞撞地在市场经济的路上坚持前行!
前辈智慧吹哨者只是提到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人类并不可能穷尽“所有” “重要的东西”,而只能无限趋近。当然,前提是能够不断涌现出愿意把智慧的口哨一代代传下去,并一代代吹响它的目光如炬的勇敢的后辈智者。在此,向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智慧吹哨者们致以崇高敬意!
[参考示例8]
关于“重要”的认识论
这两天电费毫无征兆地“涨价”,一下子上了热搜。这么“重要的”、关乎国计民生的东西,竟然之前没有任何部门,任何人“提到”过,可谓匪夷所思。联系到今天的题目,我觉得这更是一个小讽刺。
重要的东西很早以前都提到过吗 “重要的”如何界定 “很早以前”是多早 反正用电对于我来说非常之“重要”,而且我确信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辈人肯定没可能提过“电价”问题。另外,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点电费的涨价也根本不值一提。可见,“重要”与否,还存在着一个主观认识的问题。功名富贵,在儒家那里是身家性命;在道家那里却弃如敝屣。汝之蜜糖,我之砒霜,他之药石,各花入个眼,如何分出哪个是重要的呢 更何况,前面还要加一个“所有”。这个著名的“有人”心很大、也很野。
那么,是否说因为主观性的原因,世上就没有绝对“重要”的东西了呢 当然不是。总有一些东西,不管南北西东,不论世事变迁,不分人种文化,大家都公认其非常“重要”。
比如:生命。这一点无需多论。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俗语才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生命是一切人类活动之根本。爱惜生命,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惜他人的生命,以此类推,爱惜所有有生命的东西,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又说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爱。孔夫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仁者,爱人。”孟子说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见,仁爱之心在很早以前,在几乎所有的人群中都得到重视。
再如:自由。匈牙利诗人裴多斐有一首著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诗人对“自由”之看重。西方文明特别强调个人的“自由”,这是源自于古希腊城邦政治,所以他们说:不自由,毋宁死。中国经历了两年多年的帝制,似乎缺少了西方人那种追求自由的决绝精神。但是纵观历史长河,从宁愿“曳尾于涂泥”的庄子,到率性自然的魏晋名士,再到追求科学民主的五四青年、新时期的“摇滚青年”、斜杠青年、独立女性……热爱自由的种子从来没有在华夏土地上绝种。近期的许多热点社会事件,众多国民高度关注,大声鼓呼,也是最求独立意识,自由表达的体现。
又如:智慧。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指出,人类之所以从动物界中脱离出来,独立于生物链顶端,就是因为人类在降生之初,为了保证大脑的发展空间,宁愿“早产”。发达的大脑,正是“智慧”的源泉。希腊语中“哲学”一词就是“爱智慧”,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智”列为“五常”。为了追求“智慧”的最大化,教育、学习又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尤其在崇尚科学的今天,重视教育和学习更是重之又重。
行文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的确有一些东西,是公认的“重要的东西”。它们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举例。它们不因族类不同而异,不因沧海桑田而易,它们凌驾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之上,西方称之曰“真理”,东方称之曰“道”。天不变,道亦不变。
说到这里,回头看看这两天的“电费”问题,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