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祖父的园子【教材简析】《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祖父的园子是她童年时候的乐园,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或向往着这样的一方天地。祖父园子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联系上下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等方法自主识字,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思维能力: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审美创造: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重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1.激趣导入有一座园子,在这座园子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蜜蜂、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那就是“我”祖父的园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要求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②读完说一说,文中的园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指名分组读,教师相机正音。3.重点指导“拔、承、瓢、逛”几个易错的字。(1)指导写 “拔”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2)指导写“承”字。中间有三横。(3)指导写“瓢”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4.词语解释①状态词。光亮闪烁。 ( )②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缓慢增减。( )③(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④没有来由或没有效果地做。( )⑤强烈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⑥任凭自己的意思。( )⑦形容做事不认真,草率敷衍,疏忽大意。(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再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1---3 自然段;园中的景物4---14 自然段;“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15---19 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2.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干了些什么?“我”有哪些感受?景物:昆虫、花草、大榆树……活动:栽花、拔草、铲地……感受:开心、自由……三、走进园子,感受美景1.教师引导:作者记忆中的园子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园子。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祖父的园子里都有哪些昆虫。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我”的思想感情。2.小组交流: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①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表现了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②“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红的红”“绿的绿”这些词语富有感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1)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2)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指名学生回答)动物多: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颜色美:蝴蝶——白、黄、红中带着金粉;蜻蜓——金;蚂蚱——绿有活力: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花园里边明晃晃,新鲜漂亮。3.教师小结: 作者在这段对园子的描写中,不仅写了好看的,还写了不好看的,不仅写了昆虫的色彩还写了昆虫的样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园子。齐读第1自然段,共同感受这幅五彩缤纷的画面。(齐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园子中的五彩缤纷、样样都有。指导学生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学习第1自然段,注重学法指导。)四、课堂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家萧红一道欣赏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风景。祖父的园子真是漂亮又充满了生命力,“我”和祖父在园子里都做了什么?园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1.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祖父园子,感受到祖父园子的热闹和生机勃勃。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去感受一下“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的童年生活的快乐。2.复习词语蝴蝶 蚂蚱 樱桃 明晃晃蚌壳 拔草 瞎闹 啃书本铲地 割掉 承认 毛嘟嘟倭瓜 拴着 水瓢 逛街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1.默读课文第4—1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情?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出示段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好在一开始我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1)“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情?(2)“我”是怎样铲地的?(用锄头乱钩一阵,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活泼好动,做事不专一。感受到园子里的植物和动物给“我”带来极大的快乐。)(4)作者想吃黄瓜就吃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捉蚂蚱就捉蚂蚱,真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自由)(5)指名学生读出“我”的自由。(轻松自由的语气)小结:“我”在园子里跟祖父栽花、拔草、种菜、溜土、铲地、辨认谷子、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表达了作者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3.出示段落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 下雨啰!”(1)“把水往天空一扬”中,这一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指导朗读。(3)小结:作者扬起的不仅是水,更是她的无忧无虑。4.出示段落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文段描写了祖父的几次笑?(三次)分别是怎样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你从祖父的笑中感受到什么?(祖父的笑里暗含着慈祥、和蔼可亲和对“我”的爱。正是祖父的慈爱和宽容,“我”才可以在园子里胡闹。)(2)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5.看完“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的事之后,祖父和“我”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设计意图:教学中,抓住重点句段,采用质疑提问、感情朗读、想象说话等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中的场景和意境。)三、品读重点,感悟表达1.正因为“我”在这园子里享受着快乐、自由,享受着祖父浓浓的爱,所以“我”看这个园子时,就感到这园子有一种特有的魅力。这种“魅力”还可以从文中哪里看出来呢?2.出示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1)这句话在第17段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了什么?3.师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生接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4.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5.出示句子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1)指名学生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作者的内心是自由快乐的)(2)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画上横线,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互相交流)6.小结:因为我感受到的是自由快乐,所以我看什么都是自由和快乐的。这种借其他的景物来写自己心情的方法就叫作借景抒情、寄情于物。以后我们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景物。(设计意图:抓住重点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中的场景和意境,感悟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抓住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走入作者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四、 阅读链接,再悟情感1.对比阅读《祖父的园子》与课后的“阅读链接”。相同点:不同点:2.为什么我们看来满是快乐、自由的故事,小说的结尾却说“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因为一切都随着祖父的去世发生了变化,与之前快乐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更反衬出课文中作者的自由、快乐。)3.资料宝库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父亲张廷举具有浓厚的封建思想。萧红幼年时,母亲病逝。祖父十分疼爱她,让从小没有得到父爱的萧红在园子里享受到了童年的乐趣,因此这是她无法忘记的一段童年时光。18岁那年,祖父去世了,19岁时她被迫离开家,四处漂泊。1940年萧红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4.结合资料,读教材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萧红人生经历的资料,让学生走近萧红,通过展示《呼兰河传》中的结尾部分,让学生走进萧红的内心。介绍《呼兰河传》,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五、拓展延伸,作家笔下的园子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棵不知名的五辦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选自巴金的《静寂的园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línɡ)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选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六、推荐阅读,课堂总结1.推荐阅读推荐书目:《呼兰河传》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回忆式”长篇小说,它充满了童心、诗趣和灵感。以作者童年生活的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呼兰小城的风俗画,作品构思独特,形散而神凝,人物性格鲜明,笔调娓娓动人,乡土气息浓郁,艺术感染力强。2.课堂总结“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曾经的一切是萧红难以忘却的,随着年龄的增加,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不管怎样,请记得,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七、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2.你是否也像作者一样有难以忘怀的事,请你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板书设计】祖父的园子景物:昆虫、花草、大榆树、倭瓜、黄瓜、玉米……活动:栽花、拔草、铲地、摘瓜……充满活力自由快乐无忧无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