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①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②概述三元里抗英的斗争事迹;③认识林则徐等人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二、教学重点、难点① 鸦片战争的沉沦与觉醒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辨析三、教学方法 自学、互学、导学、展学、练学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中国海军视频 观看课件 图片导入,结合时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文课题。整体感知 知识结构:历史的记忆——战争烽烟 历史的记忆——原因辨析 历史的记忆——沉沦与觉醒 观看课件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结构【新课学习】 一、历史记忆-战争烽烟 1、城存具存的血性 并播放《鸦片战争》视频材料 2、瞠目结舌的数字 材料一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兵力及伤亡状况 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人,英国远征军18000人。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 401人(死59 人)。清军牺牲高级将领 11人,正一品到正三品。英军无一高级将领死亡。 ——田秉锷《大国无兵》 材料二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枪支状况比较表 3、匪夷所思的现象 材料三 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材料四 1 842年3月,扬威将军奕经在浙江指挥的一场战事中,为了配合统帅在关帝庙抽的签和在被窝里做的梦,将士兵打扮成老虎的样子,以为虎吃羊(洋),便可打败英军,不料这些“虎兵虎将”同样被打得血肉横飞。 ——《清朝大臣愚昧至极》 问题1:通过以上材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观看视频材料 通过阅读图表及文字材料,分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讨论问题 从视觉上给以学生冲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统计数字,对学生形成比较强烈的冲击,既能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当时战争情况,又能促使学生思考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面对敌人入侵,我们应该怎么办? 通过问题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取、应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小结 注定的结局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时势,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之外而孤立无倚,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的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决斗中死去。—— 马克思【新课学习】 二、历史的记忆—原因辨析 二、历史的记忆——原因辨析 问题2:结合你对这场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选择材料中一个观点进行评述? 提示答题思路1、聚焦角度 围绕主题 2、提炼材料观点与依据 3、你的看法及理由 材料五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费正清 材料六 (清政府)竟然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巴麦尊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再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答案并展示;师生共评 鸦片战争原因辨析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辨析材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辨性。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精神。小结 对历史的认识,要透过现象洞悉本质。鸦片战争,固然有中英之间的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也有双方不同贸易政策的冲突。但是,就本质而言,它是英国为了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新课学习】 三、历史的记忆——沉沦与觉醒(1) 1、战败的代价,《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点评学生做的学案。 2、懵懂的“觉醒”并介绍 魏 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姚 莹:《康輶纪行》——知彼虚实,徐图制夷 徐继畲:《瀛环志略》——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材料七 那天在庙里就条约框架达成一致意见后,愉悦之情就蔓延开来。8 月 14 日会谈现场级别最高的中国军官“大笑着说,条件是苛刻了些,但是,这毕竟是在类似情况下他们所仅能要求的……两国交战就好比是一场靠运气定输赢的游戏,输家须得认罚”。 —— 蓝诗玲: 《鸦片战争》 材料八 广东一张民间布告:“除你们的船是坚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强大的以外,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吗?” 问题3:阅读材料思考:对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上下有何反应?付出如此惨痛代价留下怎样的教训? 1、展示自学成果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南京条约》及危害,有一定知识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学生阅读回答为主,老师适当点拨 教师通过材料介绍,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新变化 补充新材料,使学生对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有比较真实的认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失败了还不知道失败的原因,失败了还没有醒悟,这才是中国历史的悲哀!总结 鸦片战争击碎了“天朝”的尊严,但“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失败了不知道失败的原因,失败了还没有醒悟,这才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观看课件 总结并过渡到鸦片战争后的新生【新课学习】 三、历史的记忆——沉沦与觉醒(2) 3、毁灭与新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图片,及圆明园残迹 “天要变了”,讲诉故事经过 问题4:如何理解“天要变了?” 通过材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醒”与“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思”溢于“行” 展示课件:从此中国发生的变化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9年青年学生反对“巴黎合约”。1872年,留美幼童因为辫子被嘲笑要求断发易服。 1911年清政府下令允许剪发,但大多人仍是长辫。 1929年,政府规定“中山装”为文官法定服装。 1930年左右,展现东方女性曲线美的旗袍现身上海 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观看课件,并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中国少年说 学生从材料中认识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终于真正的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通过这段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艰难与坎坷 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课堂反馈 师生共同完成课堂练习 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 巩固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八、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性作业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鸦片战争 历史的记忆——战争烽烟 历史的记忆——原因辨析 三、历史的记忆——沉沦与觉醒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方式的转变。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鸦片战争原因辨析与史实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思辨能力。十一、专家点评亮点一:教学设计新颖,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敢于大胆创新,拓展学生视野,符合当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亮点二:教学策略的选择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亮点三: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辅助教学 亮点四:设计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特别是突出“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