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下册 2.5《多样的栖息地》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下册 2.5《多样的栖息地》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 《生物和栖息地》单元 5.多样的栖息地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生物和栖息地》 课题 5.多样的栖息地 课时 1
核心 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及要求 5.6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5~6年级⑤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 空气、水、 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条件。 ⑥说出常见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初步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品质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实践 能够寻找校园生物栖息地,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态度责任 对大自然和生物的爱护、保护意识,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理解生物栖息地的含义。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分析、整理大熊猫栖息地的信息。
教学 准备 教师:栖息地图卡等
学生:记录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一起探索生物的栖息地。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课题 1. 出示地球上不同温度带生活着不同生物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 2. 揭示概念: 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场所被称为栖息地。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 3.教师: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它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样的栖息地。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发现动植物都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中生活的,它们的体形、习性等生命特征都要适应它们居住的环境才能生存,所以在不同的环境具有各自典型的生物,而它们能够长期生活的这个环境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就让学生明白了栖息地的概念。
二、探索 (一)寻找校园里的栖息地 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塘、花坛。让我们一起到熟悉校园里寻找生物的栖息地吧。 1.分小组寻找校园内的一处栖息地,思考它们的生存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1)用几个词语描述这处栖息地的特点。 (2)记录在这处栖息地观察到的生物。 2.这些栖息地满足了生物的哪些需求? 3.交流:你们小组找的哪处栖息地?这处栖息地的特点是什么?在这个栖息地里找到了哪些动植物?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怎样?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生活在这里?这个地方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什么?它们与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4.小结: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 (二)大熊猫的栖息地 1.阅读课本第16页,大熊猫与它的栖息地。 请同学说说它的生活习性,你知道它生活在哪里吗? (1)从四姑娘山、卧龙自然保护区、夹金山的相关描述中画出与大熊猫栖息地有关的信息。 (2)从气候、植被、水源、食物等方面分类整理资料中的相关信息。 (3)归纳概括三个地区的相同之处,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大熊猫保护区的原因。 2.小结:大熊猫喜欢生活在海拔高、气候寒冷、植被茂密且种类繁多、竹子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环境相对封闭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就成了大熊猫的栖息地。栖息地是动植物长期生活的稳定环境。 学生通过栖息地的概念在自己寻找的栖息地中调查生物,目的是通过对栖息地生物种类的调查,感受生物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栖息地满足了生物的哪些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发现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学生更愿意去调查、分析它的生存环境。通过资料阅读学生会发现它们的栖息地在气候、植被、水源、食物等方面都很相似,便于它们的生存。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懂得栖息地的重要性,懂得动物与栖息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品质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的爱护、保护意识。
三、研讨小结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多样的栖息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拓展 1.教师提问:栖息地是动植物长期生活的稳定环境,那么,同学们,请大家课后思考生物活动会对栖息地产生影响吗?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 ),包括它生活区域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 A.栖息地 B.食物网 C.生态系统 D.食物网 2.“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地是牛羊栖息地的主要原因是( )。 A.草地能为牛羊提供食物、水和空气等基本需要 B.草地里生活着很多动物,如兔子、田鼠、蛇 C.草地比较辽阔、平坦 D.草地上捕食者少 3.许多鸟类每年要进行两次“旅行”。春天,它们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到北方繁殖后代;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生物学家们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 )。 A.迁移 B.冬眠 C.洄游 D.旅行 4.鲨鱼的栖息地是(  )。 A.茂密的森林 B.辽阔的草原 C.浩瀚的大海 D.深遂的洞穴 5.下面行为对保护生物栖息地没有意义的是( )。 A.建保护区 B.保护环境 C.健全法律法规 D.围海造田 判断题 1.驼鸟、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是我国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 ) 2.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栖息地,每一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家园。( ) 3.生物的栖息地可以为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 ) 4.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被破坏。( ) 5.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 参考答案: 1.A 2.A 3.A 4.C 5.D 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5.多样地栖息地(课题) 栖息地:满足生物生活需要的地方
八、课堂反思
第一课《多样的栖息地》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不同生物生存的环境,归纳概括生物栖息地的共同特征,建立栖息地多样性的观念。六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有一定了解,探究过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但不会深入思考生物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建立栖息地的概念,理解栖息地的多样化,发现生物与其栖息地相适应。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良好地实验习惯,对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对一切事物还是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为学习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动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六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有一定了解,探究过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但不会深入思考生物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建立栖息地的概念,理解栖息地的多样化,发现生物与其栖息地相适应。 第一部分,认识生物栖息地。通过比较地球上不同温度带生物种类的不同,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理解生物栖息地。所谓“生物栖息地”指的是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场所被称为栖息地。第二部分,寻找生物栖息地,通过在校园里寻找一处栖息地,观察、记录栖息地中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第三部分,分析大熊猫栖息地信息,通过教科书提供的三个大熊猫的栖息地,整理大熊猫栖息地的气候、植物、水源、食物等归纳概括三个地区的相同之处,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大熊猫保护区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