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下册 2.7《做个生态瓶》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下册 2.7《做个生态瓶》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 《生物和栖息地》单元 7.做个生态瓶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生物和栖息地》 课题 7.做个生态瓶 课时 1
核心 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及要求 5.6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5~6年级⑤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 空气、水、 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条件。 ⑥说出常见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科学思维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 探究实践 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能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态度责任 学生通过设计生态瓶,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能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 准备 教师:广口瓶 土壤 沙石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生态问题。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 1.出示水域与陆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图,交流每个区域都有哪些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 提问: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揭示概念: (1)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作生态系统。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作生态平衡。 学生对于牛顿摆很感兴趣,但多数只是着迷于它的运动,也会对于能量的传递充满了各种问题,因此,用牛顿摆的各种问题定下本课的研究方向,打开学生对于能量传递的问号,让求知的渴望贯穿整课。
二、探索 (一)做个生态瓶 1.出示制作模拟水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瓶的方法,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水域生态瓶讨论: (1)池塘里有很多植物,我们的生态瓶里需要放哪些植物? (2)需要放哪些小动物?数量需要多少? (3)泥沙需要放多少? (4)应该先放植物还是先放动物? 陆地生态瓶讨论: (1)陆地上有很多植物,我们的生态瓶里需要放哪些植物? (2)需要放哪些小动物?数量需要多少? (3)湿润的土壤需要放多少? (4)应该先放植物还是先放动物? 2.教师展示制作生态瓶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制作生态瓶。 预测一下: (1)不喂食,瓶子里的鱼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瓶子里,情况会怎样? (2)不打开盖子,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二)是什么破坏了生态平衡 1.视频出示生态遭到破坏的例子。 提问: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小结: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2.阅读捕杀海赖的资料,讨论这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是如何遭到破坏的。 在做生态瓶中,教师要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亲自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同时制定观察计划,并付诸实施,从而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让探究“活动”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去感受,理解科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在轻松的交流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做到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本领。
三、研讨小结 1.讨论:你知道还有哪些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例子?讨论、分析生态平衡失衡的原因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四、拓展 同学们的生态瓶都做得非常漂亮!那生态瓶后期怎么养护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观察记录单,课后请同学们每天观察记录瓶里物体的情况。 这一课有很多碎片化的实验,串起这些实验的核心词就是“能量转换”。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生态瓶中,非生物因素有泥沙、水、空气、( )等。 A.水草 B.阳光 C.金鱼 D.螺 2.制作生态瓶时,应先放入( )。 A.小鱼 B.水草 C.泥沙 D.螺 3.下列关于叙述制作封闭生态瓶中,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生态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打开瓶盖,适量补充氧气 B.采用较强的散射光,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 C.选择的动物个体不宜太大 D.小鱼可以放2到3条 4.我们制作的生态瓶要想长期维持稳定,应该注意的是( )。 A.生态瓶要美观 B.生态瓶要放在强光下 C.生物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 D.可以只放入动物 5.制作生态瓶模拟生态平衡实验中,要求给鱼缸加盖,密封起来是为了( )。 A.防止鱼跳出来 B.防止水蒸发掉 C.保持一个独立封闭的生态系统 D.美观 二、判断题 1.生态瓶中的水草能制造氧气。( ) 2.生态瓶里的鱼的数量越多越好。( ) 3.生态瓶里的植物能为里面的动物提供氧气,所以生态瓶里放的植物越多越好。( ) 4.做生态瓶时,自然界中的水很脏,所以应用自来水或纯净水。( ) 5.保护生态平衡、珍惜动物的途径有: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制作喂鸟器、建设生态工程等。 参考答案: 1.B 2.C 3.A 4.C 5.C 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7.做个生态瓶(课题) 生态系统 :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作生态系统。 制作原理 生态瓶制作: 制作方法 注意事项
八、课堂反思
《做个生态瓶》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的第3课,通过二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三年级下册《植物与环境》、四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及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对生物生存的条件、环境及生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了解了生物栖息地和栖息地上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本课通过做一个生态瓶,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学习方式进一步理解生态瓶中植物与动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以感性经历和理性分析科学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认识生态系统、探究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第一部分,认识生态系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栖息地和食物链、食物网有了深入的了解,本课通过回顾已有概念和认识,直接引出生态系统概念,顺势提出生态平衡概念,学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探究生态系统组成,理解生态平衡。通过制作生态瓶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在观察生态瓶中的植物与动物,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深入了解生态系统,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第三部分,理解并学习如何保护生态系统。通过举例,发现身边存在大量生态平衡破坏的例子,分析生态失衡的原因,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非常重要。三个环节层层递进,以期学生通过小型生态系统学习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态平衡,形成生态保护意识,并身体力行践行生态保护。 本课教学就是通过学生设计、准备、制作一个生态瓶,将学生关于生态系统的零碎知识和前认知进在设计、准备、制作中进行系统化、统整化的思考、梳理,并在观察、实验、交流中直观感知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动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以感性经历和理性分析科学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将学生之前的零散认知进行系统建构,形成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科学思考、理性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与其栖息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本课是前一课的继续,是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生态系统。教材出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并通过上节课的内容分析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做个生态瓶。一个生态瓶就是建造一个生态群落。教材首先提出了建造生态瓶可以模拟水域或陆地两种生态系统。教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生态瓶的制作过程,在此制作过程中,提示了各种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放置的先后顺序,而具体放置什么样的植物和动物等问题,则可不尽相同。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喂食,瓶子里的鱼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瓶子里,情况会怎样?”“不打开盖子,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意在提示学生要考虑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及其他关系,使生物尽量像生活在“家”里一样。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第三部分,是什么破坏了生态平衡。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部分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捕杀海赖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过度放牧、大量喷洒农药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巩固生物系统的概念。从生态瓶”到“捕杀海赖”,从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