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下册 1.1 神奇的能量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下册 1.1 神奇的能量 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 《神奇的能量》单元 1.什么是能量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神奇的能量》 课题 1.什么是能量 课时 1
核心 概念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学习内容及要求 4.1 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5~6年级①知道动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等都是能的形式,了解这些能的相互转化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认识到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动能和势能都是机械能,动能和势能是两种能量的基本形式。 探究实践 能够探究、分析、描述具体的游戏、实验情境中动能、势能的存在之处,初步感受能量的大小。 态度责任 激发学生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区分动能和势能。
教学 准备 教师:象棋 红点 皮球 打气筒 软尺 皮筋 弹簧
学生:记录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能量。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课题 1.观察风筝、火车、热气球等现象 交流:它们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风力,电力,热空气上升等这些,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神奇的能量,第1课,什么是能量? 讨论:如果没有风的能量,风筝会怎样?如果没有电力,火车会怎样?…… 书本文字学习:“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3.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工作或运动,也需要用到能量吗? “能量”一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不容易讲清楚。从观察一些现象的变化和运动,以及通过逆向思维“如果没有风的能量……”,让学生更加清地意识识到,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能量,却能通过观察物体的变化来认识能量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探索 (一)认识动能 1.撞棋游戏里的科学: (1)出示规则:把A棋子弹向B棋子,看谁能使B棋子移动的距离更远?思考:B棋子移动的远近,和什么有关? (2)学生分组游戏,观察,交流和分析 ——手指(运动)弹A棋子,A棋子运动起来,碰撞到B棋子,把能量传递给B棋子,B棋子运动。 (3)总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 分析:在这个游戏中,哪些现象具有动能?(运动的手指,运动的A象棋,运动的B象棋) 逆向思考:当它们静止下来,还有动能吗?(没有)所以,我们可以怎样记忆和理解“动能”? ——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 2.这些事物具有的动能分别表现在哪里? (1)观察书本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页: 泥石流的动能表现: 龙卷风的动能表现: 撞击保龄球的动能表现: 钱塘江大潮的动能表现: (2)交流我们的讨论结果:大家好,我们小组认为…… (3)相互补充并在手册上及时完善 (4)总结:这些现象中,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二)认识势能 1.问题:静止的物体不具有动能,那么,它有没有别的能量呢?示一个举起来的皮球。 (1)学生观察并讨论: ——如果松手,它就会掉下来,掉下来就有动能了。 ——在松手之前,它就有一种要掉下来的趋势,但是没有掉,因为手拿住了它。 ——地球对它有引力,所以会往下掉。 (2)研究:小球下落实验 用气筒给皮球充气,做小球反弹实验,用尺子测量反弹情况。 下落高度(厘米)反弹高度(厘米)我的发现
(3)小结: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 2.探索:这些物体的势能分别表现在哪里? (1)活动体验:拉伸橡皮筋,压缩弹簧,感受皮筋和弹簧在形变时,储藏的“势能” (2)分析:一旦手松开,皮筋和弹簧所蕴藏的势能,会让它们怎么变化? 3.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的其他分析: 跳板运动员的势能表现: 皮筋的势能表现: 弹簧的势能表现: 4.总结:动能、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 很简单的游戏中,在细节中却藏着科学知识。学生通过观察运动的手指、A象棋、B象棋的运动,分析能量在其中的传递,并据此来理解“动能”定义:运动的物体才具有的能量。在游戏中,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将观察注意点集中到几种运动上来。 从中小衔接的角度来说,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物体从高处下落,有势能和动能的转化过程。这些科学现象六年级的小学生能够模糊地感受到,但小学阶段不必分析得这么深入,如果学生交流时能够提及,则可予以肯定。学生通过小球下落实验,会发现,从越高的地方下落,反弹得也越高,表明,小球在更高处储藏更多的势能。同理,把皮筋拉伸得越长,它的反弹得趋势也更明显,即弹性势能更多。
三、研讨小结 1.研究动能和势能,对于我们生活来说,有什么用处?
四、拓展 我们怎样来利用动能和势能呢? 例:水力发电 从理论到实践,从研究到应用,学生能感受到科学知识转化成技术之后的强大力量。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风筝是靠( )飞上天的。 A.化学能 B.生物能 C.电能 D.风能 2.射箭运动员把弓拉弯,这样被拉弯的弓就储存了一定的能量,松手后弓就会将能量释放出来,这种形式的能量是( )。 A.化学能 B.机械能 C.热能 D.风能 3.下列不属于能源的是( )。 A.风能 B.潮汐能 C.太阳能 D.能力 4.把湿衣服放到阳光下,使湿衣服变干的能量是( )。 A.动能 B.化学能 C.热能 D.机械能 5.蹦床是小朋友喜欢的一种运动方式。分析小朋友弹跳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 )。 A.动能和势能互相转换 B.太阳能转换成动能 C.势能转换成动能 D.机械能转化成风能 判断题 1.人在静止不动时就没有能量消耗。( ) 2.蜡烛燃烧产生了光能、电能。( ) 3.地球上所有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所以我们称太阳是“能源之母”。( ) 4.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发光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 5.将生活垃圾中可燃物分离出来,送到发电厂焚烧,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发电。 ( ) 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A 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1.什么是能量
八、课堂反思
“能量”是在小学阶段较为重要的一个大概念。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总是不变的,但是,在某种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能量的储存形式可以从一种转化为另一种。 在教材中,以小诗揭开本单元学习的序幕,以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问题,将同学们的视野引向“能量”。本单元的4课内容,正如在序言中所说,关注了如下问题:什么是能量?能量有哪些形式?能量之间怎么转化?以及研究电磁铁,每课的标题就非常清晰地让我们认识到这一课的学习重点。 在第1课中,呈现5种不同的情境图,指向共同的答案:依靠能量来工作或运动。随后,观察更多的现象,来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演绎法来进行研究,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学生已经学过《冷和热》《热传递》《人的呼吸和消化》《物体的运动》以及《物质的变化》等单元,为学生构建能量概念奠定了基础。但能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又普遍存在,但由于看不见它,所以小学生难以从直观、形象化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认识。 六年级学生经过整个将近六年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经过多年的科学学科教学训练,六年级的小学生心智相对成熟,有很强的求知欲,会学着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有较强的分析、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