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法律保障生活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法律保障生活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姓 名: 贡洁静
学 科: 道德与法治
教 材: 七年级下册
学 校: 大庆市第二十三中学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
课题 法律保障生活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教师 贡洁静 学校 大庆市第二十三中学
指导思想 以活动型学科课程为指导思想,基于青少年发展的心理需求、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创设活动型课堂,充分利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落地生根。
课程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材分析 “法律保障生活”,通过法律与道德及其他行为规范的对比,阐释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结合与人们公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规定和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法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见闻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等渠道,初中学生对我国不断推进的法治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缺乏法律意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2.能力目标:形成自觉按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重点 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作用
难点 法律的特征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资源工具 多媒体课件、白板笔、班级优化大师,希沃授课助手
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课程引入】法律在我们身边——法律保障生活 【与法同行】播放央视宣传片《依法防控是最有力的武器》(时长:54秒) 教师活动:观看视频并思考:在抗击疫情期间,法律如何保障我们的生活?此外,你还知道法律在保障生活方面有哪些案例吗?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级法律机关做了大量工作,依法惩处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及时、从严、准确惩处涉疫情犯罪,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民心……案例包括高空抛物入刑…… 教师引导:是啊,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律保障生活》,一起感受法律的美好。 以依法防控疫情导入,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主题法律保障生活,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 讲授新课 (一)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活动一:【人大立法】 ①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物权法、民法总则等同时废止。 ②2020年 2月24日,全国人大审议并全票通过了《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察系列图片和资料,请学生分析上述内容体现了法律具有什么特征。 课件展示【教学图片】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板书)通过分析我们得知,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 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90页,观察图片内容,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完成填空。计时3分钟(运用班级优化大师计时工具)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板书)教师借助希沃授课助手将学生完成的填空共享,借助班级优化大师进行小组奖励。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而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和行政等力量保证实施。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活动三:【新闻链接:哈尔滨“电霸”涉黑案】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了解哈尔滨“电霸”涉黑案的始末,并结合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所取得的成果,分析法律的特征。 ▲新闻链接:2021年3月29日,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在为期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涉恶犯罪集团1167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3.7万人,缉拿目标逃犯5768人,境内目标逃犯全部缉拿归案,境外目标逃犯到案率达88.7%,43144名涉黑涉恶违法犯罪人员投案自首。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和材料,回答问题。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拥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教师小结:(板书)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接受法律得到保护,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 须承担相应得到法律责任。 (二)法律的作用 1.规范作用 活动四:【遛狗牵绳】分析 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最近有没有发现小区里常常遛狗的叔叔阿姨的变化? 学生活动:现在叔叔阿姨遛狗时都牵绳了……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新闻,结合新闻中市民的看法以及202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谈谈法律具有什么作用? ▲新闻链接: 从202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正式实施。遛狗不牵狗绳、未按规定定期进行狂犬病免疫接种的将被视为违法行为。 市民1:以前不牵绳,现在国家规定,肯定要执行; 市民2:有了条例后,劝导别人遛狗拴绳不再觉得是多管闲事。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和材料,回答问题。如市民1使我认识到法律让我们法律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市民2使我认识到法律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教师小结: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 活动五:【情景表演--法律是我们的保护神】 教师活动:请各小组根据剧本提示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人员:4人进行表演,1人扮演唐某、1人扮演小区测温员,2人扮演民警;时间:准备2分钟,展示2分钟。 学生活动:按要求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通过对法律法规产生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一基本特征。 选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三个场景,运用漫画的形式将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进行比较,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比较重懂得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通过典型案例探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明确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正确认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特征。 引导结合自身实际及新闻事件,理性分析法律的作用,正确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规范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现代法治精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角色扮演,让扮演者体验身份变化,学会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思考并解答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理性思考,突破法律的保护作用这一教学重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课堂小结 课堂板书 师生活动:共同完成知识梳理。 教师总结:同学们,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学自觉遵法,树立法律信仰,争当守法公民,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创造精彩人生! 师生互动,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情感升华 师生活动:宣誓。 通过宣誓,营造仪式感,树立法律权威,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和法治意识,落实核心素养。
拓展空间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课后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集法在我心中”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 学生活动:课后完成。 开放性、实践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既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以活动型学科课程为指导思想,以我校实践10年的“5×5”新课堂精准教学模式为依托,向顶层设计要质量,向师生状态要质量、向科学评价要质量、向信息技术要质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既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又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知识系统,联系实际,升华情感,提升价值观,使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将抽象的法律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通过对设问的思考提升学生认知。其次,从生活经验到热点案件,由点到面,层层递进,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到认知提升成就感。 本节课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如各环节时间的把控,教师语言的精准性均需要提高。教无定法,学无止境。通过本节课,让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我将带着这些所得继续砥砺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