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0张PPT)第 6 课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别康桥一 文言快读文言主题微读——君王篇齐桓公登门访士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已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节选自刘向《新序》)齐桓公去拜访一个叫稷的小吏,(他)一天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随从就说:“您作为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拜访平民百姓,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桓公说:“不是这样的,轻视爵位、俸禄的士人,一定会轻视他们的君王;君王如果轻视霸王之业,自然也会轻视有才能的人。即便稷敢轻视爵位和俸禄,我哪里敢轻视霸王之业呢?”齐桓公拜访了五次才见到稷。天下的诸侯听说了,都说:“齐桓公尚且降低身份对待平民,何况我们这些一般的国君呢?”于是其他的君主一起前往朝拜(齐桓公),没有不到的。齐桓公能够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天下(错误的事情)全都得到匡正的原因,是他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译 文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这种不拘泥于身份、地位,积极任用贤士的态度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成为日后无数君主效仿的典范。点 拨我爱这土地艾 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二 名篇赏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的形象,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之情。赏 析偶 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此诗主要写诗人对人生、对情感的深切感悟,诗人于其中表达了对爱与美的消逝的感叹,也透露出对这些美好情愫的眷顾之情。此诗并非只是简单的爱情诗,它更包含对人生的感叹。云与水相距万里,云的倩影偶尔投影在波心上,可在转瞬间却又消失了踪影。航行在海上的舟在黑夜里相逢,然而各有各的方向,偶然相遇,却又匆匆离别。人生正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不变的人生轨迹,相遇是偶然,但人生的彼岸却是必然。人生的旅途有许多的偶然,转角遇到的爱、相逢结下的缘,可这偶然的爱与缘都只是昙花一现,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随后各自再度回赏 析归到自己的人生轨迹上继续前行。对于这些偶然的爱与缘,人们无须欢喜,也最好忘掉。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方向,人们既然无法改变人生,那就忘掉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是人生的无可奈何,但也是人生最好的选择,心中无所牵挂才能继续前行。前路还有更多的偶然,若每一个偶然的相遇,都驻足相伴,心有牵挂,那人生将偏离轨迹,亦无法到达必然的彼岸。赏 析1.艾青和大堰河【素材积累】 大堰河,养育了诗人艾青;农民,养育了全社会。农村种地的农民生产了社会生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财富,城里的农民工则在最艰苦但又不可或缺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一样的贫穷,生命卑微如野草;他们一样的善良,胸襟宽广如大地。没有他们,社会将不再完整,文明也将失去部分光彩。艾青怀着感激的心情,对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发出了深情热烈的赞美,我们也应该发自肺腑地对农民——社会的母亲,献上我们真诚的感谢和真心的尊重。三 素材快递【应用角度】 可用于“母爱”“奉献”“爱国”“勤劳”“善良”“感恩”“道德”“精神的归宿就是家”等写作话题。【精彩应用】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淌着爱,这既是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纯洁无私的爱,又是他的乳儿——诗人艾青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爱。然而诗人的爱,不只是献给大堰河的,同时也是献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表明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也正是这种大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大爱无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是明证。天灾撕扯着全国人民的心,揪紧了世界人民的心,人们的爱心化作一致的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类的大爱洒遍汶川、玉树的山山水水,滋润着受难者的心。天灾不足畏,大爱给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有首歌唱得好:“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正是爱天下人的大爱的力量。2.素材人物——徐志摩[自然]他出生于商贾世家,文化底蕴虽未见得深厚,但是相对开明的家风却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养成了热情而浪漫的性格。他曾经留学英国,这段时光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康桥那种清新惬意的生活浸润了他的心灵,陶冶了他的情操,于是他不止一次地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康桥的喜爱与依恋。他曾说过,亲近自然可以医治生活的枯燥。在康桥,他沉醉于大自然的优美、宁静,看柔波荡漾,观落日余晖,是自然之美为他注入了灵感,让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博学]徐志摩从小喜爱写作,14岁便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从那时,他的生命就与文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年之后,他兴趣更加广泛,先后留学美国和英国,学习法学、政治学和历史学。对于中外文学和哲学,也多有涉猎。徐志摩学贯中西,接触了各种先进的思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创作风格。尽管他的新诗创作主要是受欧美浪漫主义的影响,但他的博学多才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其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理想]他生性潇洒,性格热情而浪漫。胡适曾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只有三个词汇,一个是爱,一个是美,还有一个就是自由。”可以说,徐志摩终其一生,都在践行这一追求。他热爱文学,向往光明和美好,希望达到“别有天地”的境界。这些理想和追求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他的诗歌措辞优美,情感真挚,正是他追求爱与美的见证。有信仰者,以其纯真而动人心弦。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令人心折,大概就是因为这种纯净的理想色彩吧。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礁 石艾 青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四 晨读快练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1954年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两行,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海浪拍打的频繁;一个“扑”字,表现出海浪的凶狠无情。B.本诗第三、四行,使用被动句,写出了海浪的另一面:软弱无能,不堪一击。C.本诗第五、六行,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礁石的命运坎坷,饱经风雨。D.本诗最后两行,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礁石坚定不移、乐观豁达、胸襟博大的精神。√第三、四行,从侧面写礁石不怕打击、坚定不移,不像海浪软弱无能、不堪一击。2.艾青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礁石》中的“形象”是什么?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观念?答案 (1)形象:海浪扑打下的礁石。(2)观念:不惧风浪,不怕困难,顽强不屈,乐观豁达,胸襟博大。返回1.认识作者卓越的民族诗人——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著名诗人。从小酷爱绘画,18岁考入西湖艺术院绘画系,1929年留学法国,1932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参加进步美术活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六年。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到武汉。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一 课文助读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鱼化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2.认识大堰河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的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地主盘剥。大堰河的孩子多,生活得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3.探寻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遭受家人的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的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遭受家庭的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月,他23岁,在狱中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4.了解常识——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文艺期刊《七月》而得名。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诗人到现实生活中去,强调艺术性而不作唯美的追求。代表诗人有艾青、胡风、田间、牛汉等。5.关于“紫色的灵魂”紫色是高贵神秘的颜色,略带忧郁的色彩,代表权威、声望、深刻和精神。在中国传统里,紫色是尊贵的颜色,如北京故宫又称为“紫禁城”。亦有所谓“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人名)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紫气”被寓为一种祥瑞之气的象征,古时以此作为帝王、圣贤等出现的预兆。受此影响,如今日本王室仍尊崇紫色。另外,也有人认为紫色是伤痕、凝血、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因而被用来形容大堰河苦难的一生、悲惨的结局。辨析词义飘零·漂泊:都有“飘荡不定”的意思。“飘零”指木叶或花瓣凋谢飘落,也喻指人命运多舛,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漂泊”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侧重于生活不安定。(1)他看着眼前_____的花,想到自己半生______,一时百感交集。应用二 基础梳理飘零漂泊养育·抚育:都有“照料养护”的意思。“养育”指抚养和教育。一般用于人。“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使健康地成长;照管动植物,使很好地生长。使用范围广。(2)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______自己的儿女一样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3)父母_____子女固然是责任,但子女孝敬父母更是理所应当。应用抚育养育忸怩不安·坐立不安:都有“心情慌乱、紧张”的意思。“忸怩不安”侧重表现羞惭、不大方。“坐立不安”侧重表现心情烦躁。(4)别看他都二十多岁了,可一同生人说话就__________,像个大姑娘。(5)你不要__________!像只热锅上的蚂蚁!应用忸怩不安坐立不安再别康桥1.认识作者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徐志摩(1897—1931),原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诗人、散文家。19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等。一 课文助读2.探寻背景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徐志摩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徐志摩与康桥的缘分:1922年,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再会吧,康桥》。1926年,再次到英国旅游,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也是告别的一次,写下诗作《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其实是徐志摩留给康桥的告别礼。3.了解常识——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辨析词义沉淀·积淀:都有“沉积下来”的意思。“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用于指习俗、文化、知识、经验等。(1)一座好的园林,是民族文化________的象征。(2)观赏园林,情感需要________,才能写出好诗。应用二 基础梳理积淀沉淀斑斓·斑驳:都有“颜色错杂”的意思,都用于书面语,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斑斓”指色彩错杂灿烂,多指颜色鲜艳的花衣服、艳丽的羽毛、兽皮等。可搭配成五彩斑斓、色彩斑斓。“斑驳”着重指颜色花纹相杂,一般指一种颜色中夹杂别的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花花搭搭,如树影、布满渍痕的墙壁等。可搭配成斑驳的黑影、斑驳的旧画等。(3)老槐浓密的树冠挡住了强烈的阳光,向地面投下一片_____的树影。(4)秋日里树叶变黄变红,变得_____多姿,装点了各个角落。应用返回斑驳斑斓阅读课文,填写右面导图。《大堰河——我的保姆》本诗的突出特点是,在记叙大堰河一生的基础上进行抒情。请根据诗歌内容将图中空缺处补充完整。一 初读文本爱儿好梦,美丽心灵眷恋感激殡葬之薄,悲惨写照《再别康桥》写出诗人“寻梦”过程中,展现康桥景色的主要意象,将其填入图中①~④处。青荇清潭星辉夏虫特征 简要分析勤劳善良 ①② 在操劳之后仍然不忘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 抚摸“我”;她“深爱着她的乳儿”命运悲苦 ③二 研读文本活动一 结合诗歌,赏析形象(意象)1.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件农活慈爱博大生活的劳累过早地夺去了她的健康,仅仅四十几岁就“含泪地去了”2.诗人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提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据此概括一下大堰河的形象。答案 (2)诗人连续运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大堰河日常的生活场景,铺叙了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了大堰河关心、照料、温暖、爱抚乳儿,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3.《再别康桥》的意象之美是值得细细品鉴的,请赏析诗人笔下的意象。(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答案 诗人把“金柳”活化成了“新娘”,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做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之重。(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答案 诗人将“青荇”拟人化,赋予了青荇鲜活的生机,巧妙地利用青荇这种柔美、轻盈的姿态,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与不舍。(3)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答案 诗人将“潭”和“梦”通过“天上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天上虹”既是绚丽多彩的,又是破碎飘零的,表现出了诗人凄凉的心境。4.请简要概括《再别康桥》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答案 一个情如云飘逸、如柳柔美、如水清柔,对康桥充满无限爱恋,对往昔生活充满美好憧憬,对眼前的离别深感无可奈何的青年诗人形象。活动二 品读诗歌,体会感情5.结合《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 (1)怀念痛悼之情。1~3节叙写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大堰河和“我”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和痛悼。(2)眷恋尊敬之情。4~8节写大堰河辛劳悲苦的一生,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眷恋和尊敬。(3)诅咒控诉之情。9~11节通过描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家人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不公的、黑暗的社会的痛恨。(4)挚爱赞美之情。12~13节写诗人对大堰河品质的高度赞美。6.《再别康桥》这首诗共七节,根据作者的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可分为三层。(1)第一层:第1节。诗人只身悄悄地来到和离开康桥,他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依依惜别。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依依不舍。(2)第二层:2~6节。这五节着意描写康桥迷人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迷恋、爱恋与留恋之情。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之后,情感突变,回到现实,归于静默。(3)第三层:第7节。诗人从欢快的想象中回到现实,再次与康桥作别,离绪重重。活动三 赏析诗歌,分析手法7.《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同为新诗,但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新诗中格律诗和自由诗的不同特征。答案 (1)《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共十三节,少则三四行一节,多则十多行一节;少则每行两个字,多则每行二十二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多节诗歌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2)《再别康桥》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两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作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8.《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抒情长诗中有许多内容将叙事成分和细节描写融为一体。请以第8节为例,说说这一写法对表达诗人情感所起的作用。答案 第8节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年节里,她为乳儿忙着切冬米的糖,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显要的位置上,她情不自禁地逢人便夸赞自己的乳儿,就连做梦也盼望乳儿得到幸福,尽管这美妙的梦境连对人说都不可能。这几个感人的细节,说明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着她的乳儿,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正是这样伟大、无私的保姆——母亲,才使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唱出爱的赞歌。9.《大堰河——我的保姆》脍炙人口,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请赏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答案 ①排比。诗中多次运用排比,如第4节,诗中连用八句“在……之后”,八个细节,八个叙实性意象,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繁重的家务劳动,赞美了她勤劳的品质;另一方面刻画了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是每时每刻的,赞美了她美好善良的心灵。排比句式的运用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②反复。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情。第3节的首尾句,反复吟咏“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诗人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节、第6节、第8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③对比。第2节写到“我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而第6节写到“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个依恋,一个疏离,一个是“儿子”,一个是“新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一对比,正是诗人情感异化的表现,揭示了诗人的反叛精神。10.《再别康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抒情?请加以赏析。答案 ①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中,把“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②反复。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③顶针。如“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1.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个地主阶级的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B.第4节和第6节中,作者写了一系列颜色“乌黑”“红漆”“金色”“白米”,这些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诗人在乳母家的生活虽然贫穷,但是很温馨。C.第7节中,面对繁重的劳动,大堰河用“笑”来掩饰;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大堰河用“笑”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写出了她的坚强和对孩子的爱护。D.这首诗从头到尾都围绕“我”与“她”的关系来写,诗人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娓娓动情的陈述之中。√随堂巩固“掩饰”“缓解”理解不当,此处是写大堰河用“笑”面对生活的苦痛,不能说是“掩饰”“缓解”。2.《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写道:“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诗句中对大堰河的称呼由“她”而改为“你”。这种称呼上的变化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答案 本诗是一首回忆童年生活的抒情诗。由于具有回忆性,用第三人称“她”便于写实,写大堰河的勤劳、善良、淳朴,但不便于抒情;而用第二人称“你”则有利于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赞美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3.下列对《再别康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以这样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怀着淡淡的哀愁。B.诗人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柳枝下垂,随风轻舞,如新娘身着金色的婚纱,艳丽多姿,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C.“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想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质朴无华”错,应是“清新秀丽”。4.下面是一位学生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后写的一副对联,请根据《再别康桥》的内容写一副对联。要求:不必讲究严格的平仄,但总字数不得少于12。示例:四块钱棺材几束稻草,三尺长坟地一世凄凉。答案 一潭清泉榆荫下,半道彩虹浮藻间。“四块钱棺材几束稻草,三尺长坟地一世凄凉”,是给大堰河写的对联,化用了诗中的“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对大堰河凄惨的一生进行了概括,数量词的运用尤为出色。仿照这种形式,回顾《再别康桥》中的名句,抓住这些句子中的意象进行拟写即可。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