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和做》教案(第1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说和做》教案(第1课时)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说和做》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赏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3.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课前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学生自由跟唱)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七子之歌·澳门》,是由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所作的词。在祖国山河破碎的时候,闻先生写下了“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的爱国诗篇。现在,让我们随着臧克家的笔端,看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在风雨如磐的年代,用生命践行着什么。
二、学习任务1:梳理全文思路
1.研究标题。
作者在题目中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主要写了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时,要关注直接点明“说”和“做”特点的语句,快速圈画关键词句,找出过渡句、总结性语句,理清全文行文脉络。
2.梳理思路。
作者从做学者和做民主战士两个角度,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最后作者以抒情性的笔触,赞叹闻先生高尚的品质——“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全文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结尾升华主题。
3.小组研讨。
臧克家分別选取了什么材料,来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卓越”和作为民主战士的 “大勇”形象?请小组用表格或图示等形式来呈现本文的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
示例1:
学者 写《唐诗杂论》 做了再说
三本书 写《楚辞校补》 做了不说 口的巨人
(第1一7段) 写《古典新义》 行的高标
(第19—20段)
革命家 起稿传单 说了就做
三件事 大会演说 敢说敢做
(第8—18段) 参加游行 言行一致
示例2:
结构 课文第1—7段 课文第8—20段
内容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特征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既说又做
具体表现 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 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撰写了《楚 辞校补》;又向“古典新义”迈进 起草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作《最后一次讲演》,壮烈献身
目的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献身民主事业
4.师生总结。
开头有总起句,总领全文;结尾有总结段,总结全文;中间不乏过渡段,第7—9段就是全文的过渡段。而在部分章节,也有衔接上下文内容的过渡句。前后呼应,中间内容层层衔接,环环相扣,这样的结构就是一种非常严谨的内容结构。
对于材料的选取,作者选材典型,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凸显中心。这都表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特点。通过圈画总领设计句和过渡句,学生便能清晰地把握全文的脉络;另外,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六件事来刻画先生的品格和精神,足见其剪裁的精当。
三、学习任务2:初步品读语言
1.圈画感触最深的语句并深情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流淌的诗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深挚情感。
2.改编“小诗”。
按照任务要求,学生任选一种形式进行改编创作。
任务要求:
(1)选用文章中饱含深情的句子,通过停顿,“变形”成一首小诗。
(2)在原文语句的基础上加以改变,融入自己的创造,成为一首新的小诗。
例如,第16段可以“变形”为小诗: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又如:足不下楼/目不窥园/发无暇理/饭忘了食/研究——锲而不舍地钻探。/目光——炯坰远射到史前。/相伴——四壁下深宵灯火。/硕果——无言中赫然而出。
3.学生朗读作品,课堂交流。
设计意图:臧克家是一位诗人,闻一多也是一位诗人,通过将散文抒情化的语言改编成“小诗”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本文诗一般的语言特质和作者对闻一多崇高精神的赞美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