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3.7《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第二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下册3.7《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第二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认知文化的多样性,能够处理文化不同带来的尴尬、矛盾或者冲突。
2.明确文化多样性是当代世界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
3.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观念,懂得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能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难点:能够处理文化不同带来的尴尬、矛盾或者冲突。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知识导入:和而不同。
导入:“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数千年来中国文化遵循“和而不同”的法则才使得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文脉未断。
出示任务:你怎么理解多元文化中的“和而不同”?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人类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不是一种文化如何吞并另一种文化,而是一种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另一种文化,在相互的交融中各自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并且从另一种文化的存在中,确定自己的存在理由。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同样遵循这一自然法则。所以我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多彩文明和生活方式,使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本节课,我们将会以事例的方式,向同学们阐述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文化多样性的话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揭示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一、了解差异,尊重差异
活动一:小小分享会,如何解决多元文化融合中的矛盾
导入: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接触与交往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有时会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出现尴尬,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
出示任务1:请根据课本56页的例子讨论这个话题,不接受赞美=虚伪?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查看课本,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中国人自古以谦虚为美德,面对赞美时候喜欢说“没有没有”“一般一般”。外国人面对赞美时,更理直气壮些,反馈的意思好像是“你说的没错,谢谢你的赞美”,这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关。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也需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避免尴尬、矛盾或冲突。
出示任务2:请根据课本56页的例子讨论这个话题,付不付小费?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分享。
教师总结:首先我们要明确,小费不是一种施舍,是一种文化!居住在中国的我们,很少碰到需要给小费的时候。也许有些高档餐馆或饭店会直接把10%的服务费算在账单内,但是在西方,如果你没有支付这笔小费,其实是对该服务人员的服务予以否定,对较高质量的服务人员而言,是一种污辱:甚至于有时候,因为顾客没有支付这笔额外的小费,服务人员还会追问是哪里服务不好。所以,在国外,给小费可以量力而行,但不付小费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知识链接:各国小费习惯
在泰国给硬币当小费会被他们视为施舍,不太礼貌。
马来西亚的小费通常都会被附加在服务费中。
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还是爱尔兰,就餐后都要看一眼账单,如果账单里没有包含服务费,则需要给10%-15%的小费。这一条规则在很多欧洲国家都是适用的。
意大利并没有小费的风俗,但还是有很多人会意思意思给点小费。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这些国家,小费是必须给的。一般小费在15%-20%(早午餐15%,晚餐18%-20%,如果聚餐人数超过4人,则是20%)。而乘坐出租车也是要给小费的,有的最低小费百分比是18%起步,有的甚至20%起步。
出示任务3:你还知道哪些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尴尬、矛盾或者冲突?请说一说或者演一演,并想想用什么妙招可以化解它们?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分享。
预设:1.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相对内敛。送别的时候,都是强忍泪水,吝于拥抱,老外会认为这是冷血的表现。而他们一般用热烈的拥抱表达情感。2. 中国人送礼,都是讲究好事成双,一般都送双数,而且喜欢送水果。西方人则不这么认为,送礼单数双数都可以,去朋友家做客一般也不送水果,那是他们看望病人时才送的礼物。
教师总结: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于我们的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课本中两个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产生的不同差异,教师要在此环节中拓展知识,升华主题。
不同文化下的礼仪差异
活动二:小小显微镜,不同国家 礼仪不同
导语: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出示任务1:根据课本57页活动园内容,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用餐礼仪?面对不同的用餐礼仪,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讨论后进行分享展示。
预设:
我们小时候看电视,外国人都把餐巾塞在领口。然而,在美国,餐巾是放在大腿上的。
在国内,大家都是一起吃。在美国则是分餐制。每个人吃自己盘子里的,偶尔前菜大家会分着吃。所以服务员会时不时问你吃好了没有。如果你说你吃完了,服务员就会把你的菜撤走,即使你只吃了一口。
国内的风俗是等人齐了再点菜,再开动。美国是等每个人各自点的菜都上齐了,再开动。
教师总结:用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各个国家的用餐礼仪不尽相同,我们需要入乡随俗、尊重习俗、尊重用餐礼仪。
出示任务2:除了见面礼仪和用餐礼仪,请和同学分享交流其它你知道的礼仪。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分享。
预设:
伸出一只手,将食指和拇指搭成圆圈
美国人用这个手势表示OK,是赞扬和允诺的意思
印度人则用这个手势表示正确
中国以及泰国表示没问题
日本、韩国、缅甸则表示金钱
法国则表示微不足道或一钱不值。
称呼
西方人的称呼往往很笼统,称呼男的为先生,女的为小姐、女士等
而在我国传统的称谓里,先生则表示是老师或者德高望重的人
教师总结: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我们要尊重差异,尊重多元文化。
设计意图: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在学习与渗透的过程中,可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并懂得求同存异,尊重差异。
【课堂小结】
我们要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不懈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达到和谐社会、走向世界的理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