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从1.8%到15%,这是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的攀升幅度;从97.5%到3.1%,这是40年来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幅度。”材料中的“40年来”应始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材料叙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
A.时间 B.背景 C.内容 D.影响
3.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是(  )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③都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④都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小红同学在某图书馆网站检索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资料,在“重大意义”部分可以阅读到的内容是,这次会议的召开(  )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C.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D.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5.比较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与1978年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者的共同作用有(  )
①都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②都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④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综合表中的信息可知,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1987年(部分年份)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
时间农产品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
粮食 304.77 320.56 407.31 420.41
油料作物 5.21 7.69 11.91 15.25
A.《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7.1978年11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材料反映了(  )
A.美国对华敌视政策影响了改革进程
B.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法进行下去
D.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缺乏制约着改革
8.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以下关于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法正确的是(  )
A.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
9.1982年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惊人奇迹,被称为“深圳速度”。同时被称为“深圳速度”的,还有深圳人创造的办事效率高、条条框框少、工作和生活节奏快。下列选项与“深圳速度”的出现相关的是(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城市的开放 D.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10.如图为“1978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最全面的是(  )
A.表明改革由农村转向了城市
B.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印证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
D.得益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如图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示意图,在图中①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开放重庆等沿江城市 D.开放众多内陆城市
12.1984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同年5月,国家决定(  )
A.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C.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3.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14.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深刻回答了不同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回答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时代课题”的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5.如图是某同学梳理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示意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是在(  )
A.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时
B.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时
C.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1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武装斗争为主线
B.实事求是,依据国情来选择道路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
17.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个梦想”是(  )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经济总量世界第一
18.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现阶段青年的奋斗目标是(  )
A.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建设经济特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C.开启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华民族圆的一个又一个梦,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你认为这些梦想成真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B.签署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C.改革开放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
D.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20.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  )
A.追求民族独立 B.建立新中国
C.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实行改革开放
二.材料题(共5小题)
21.改革开放
材料: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摘编自习近平2013年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在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在对应题号后涂“B”;材料没有涉及的,在对应题号后涂“C”。
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共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②在改革开放前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两个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存在明显差异。    
④对于我国两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我们应全面认识,辩证看待,科学评价。    
(2)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哪一次会议中提出的?这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了哪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22.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副对联,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1)对联一反映的欢庆场景标志着什么的诞生?这次诞生有何意义?
(2)对联二中“走计划建设道路”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什么?
(3)对联三是安徽某农户1980年张贴的春联,对联内容反映了农民生活的富裕,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党在农村的哪一政策?这一政策首先是在哪个地方实施的?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 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又一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成为一个重大突破。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从只有“一条街道、一盏红绿灯、一个小公园”的小镇,迅速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摘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据材料一,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创的新道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据材料三指出,我们党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作出了怎样的判断?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将坚持怎样的大政方针?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24.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什么是中国梦?
(2)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什么道路?
(3)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应牢固树立什么理念?
(4)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什么原因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5)实现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应该作出哪些努力?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走中国道路】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
【两个奋斗目标】
材料二: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1)材料一中的中国道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哪次会上提出来的?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所提到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材料二中“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3)实现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D; 2.C; 3.B; 4.D; 5.D;
6.D; 7.B; 8.D; 9.A; 10.C;
11.A; 12.C; 13.B; 14.B; 15.C;
16.B; 17.A; 18.C; 19.C; 20.C;
二.材料题(共5小题)
21.(1)①A。②B。③A。④C。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2.(1)新中国成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23.(1)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作用:经济特区有利于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3)判断: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大政方针: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4)结论:只有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或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等,才能实现中国梦。
24.(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道路。
(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4)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
(5)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25.(1)中共十二大。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等。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