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2青春有格(教案)【2023春统编版七下道法精品备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2青春有格(教案)【2023春统编版七下道法精品备课】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道法七年级下册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课题名 《青春有格》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的“青春有格”,本框与之前所学的“青春飞扬”一框共同组成了对青少年精神成长方面的要求。相比于前一框理解“青春”的含义,这一框更强调了过好青春时期的要求。通过这一框的学习,帮助学生具有知耻之心,提高辨别“耻”的能力,知耻而后勇,树立底线意识,增强自控力。最终,帮助学生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引导学生追求“至善”,积善成德,见贤思齐,自我省察。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廉耻之心,懂得荣辱之分;学会自省和慎独。 道德修养: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责任意识: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掌握具体的要求。
教学重点 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设计问题与活动,准备图片素材/视频。 学生准备:课前自主学习,课下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行己有耻” 教师导语:视频中讲解的“行己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是青春探索的底线,虽然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青春有格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能够引起学生共鸣,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答案,圈注关键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 1、什么是“行己有耻”(含义)? 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3、如何增强自控力?(p29) 4、什么是“止于至善”(含义)? 5、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设计意图:让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掌握本课重难点,并为后续教学作准备】 三、新知讲解: 教师:中国的字是方块字,讲究横平竖直,田字格便于练习书写,做人也是一样,不能油腔滑调,言不由衷,要正直,有句老话(字如其人)。简单地说,做人要合“格”(规距、标准......) 我国古代关于“格”的名言警句非常之多,都是对“格”的论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礼记》 教师引导:格是形式、规矩、标准。上升到做人来看,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青春,是人生中重要的时期。但是做起事来我们要遵守规矩,我们要让自己青春在“格”中飞扬。 过渡:青春有格要求我们做到哪两个方面呢? 提示: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第一目 行己有耻 课件展示一组图片:说脏话、闯红灯、醉驾、校园暴力等 教师讲解:这些行为都是生活中不文明行为、非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把知羞明耻作为修身的先决条件,把孔子所说的“行己有耻”作为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课件展示:孔子和朱熹的名言 教师:孔子说:“行己有耻。”意思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设计意图:领悟名言,初步了解“行己有耻”的含义以及知荣辱的重要性。】 知识点1.“行己有耻”的含义? “行己有耻”简单地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所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过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行己有耻”呢? 课件展示:卢梭《忏悔录》 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讲述了出生以来五十多年间的往事,把自己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披露无遗。其中他忏悔了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条漂亮的丝巾,却反过来诬蔑女仆偷窃,那个无辜的女仆因此蒙受羞辱。事过多年,卢梭一想起此事,内心仍隐隐作痛。 思考:卢梭“内心隐隐作痛”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羞耻心”能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它像威严的法官,端坐内心法庭。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得出结论:我们要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 案例说明:今天我们实行无人监考的考试方式考试数学,考完后排名。老师发完卷子走了,刚开始大家在认真做题。一会儿,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算也不行,看看邻座的同学已经做出,而老师没在。我心里还是纠结“这次考试不管老师在不在,都要遵守考试纪律”“这次考试完,老师排名次,如果这道题写错了,名次我有可能就排在后面,回家妈妈又得唠叨我” 教师点拨:作弊是羞耻的,“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教师讲解:“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正如孟子所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此外“行己有耻”还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追问: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那你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是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又有哪些是违反法律的事情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课件展示:触碰道德底线和违反法律底线的相关图片 延伸思考:生活中,有些人会做出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事情,与他们的意志不坚定、自控能力差有很大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做到“行己有耻”还必须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能力。 知识点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①“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P28第二段) ②“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P28第三段) ③“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P29第二段) 追问:那我们可以如何增强自己的自控力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增强自控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等等。 知识点3、如何增强自控力?(p29) ①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②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③加强自我监控。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让学生在体会“行己有耻”的含义同时,具体学习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过渡:“行己有耻”是我们青春探索的底线,但青春的探索不应该只有底线,更应该有高度。这个高度就是“止于至善”。 第二目 止于至善 课件展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答案提示: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他人,在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于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教师:你对“止于至善”的内涵是如何理解的呢? 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知识点4、什么是“止于至善”(含义)?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止于至善”呢? 课件展示:一组图片 教师讲解:图片中的这些人都是平平凡凡的人,他们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在帮助他人, 教师总结:止于至善,首先就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课件展示:邓小平、习近平的名言 过渡: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所以,止于至善,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学生答:要向榜样学习。 教师总结:对,止于至善,我们也应该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那这里的“贤”指的是什么? 对,古代的贤者就是指有德行或才干的,放在现在社会指的的是我们生活中的榜样。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好。 过渡:榜样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我们也要时常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请同学们阅读“慎独”的材料。 课件出示材料:慎独 思考:阅读完慎独的含义,你该怎样规范自己日常的行为,做到“止于至善”? 学生:平时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教师总结:慎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教师小结:止于至善,就要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材料,使学生的情感产生震撼,帮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止于至善,并真正把这一传统美德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知识点5、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②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 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两个方面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我们要用“行己有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止于至善”来指明道德的方向,两个方面互相衔接,互相配合,达到修身的目的。 踏着青春的节拍,感受青春的力量,带着对青春的探索,我们意气风发地奔向梦想的地方。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青春有格,只有行己有耻的青春才能证明并创造着我们的未来;只有知道法律底线,我们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课后作业 1、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追逐的“星”。小华特别崇拜周杰伦的才华,欣赏他的孝心和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人生态度。小华“追星”不仅成绩没有下降,而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这说明( A ) ①好的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②“追星”要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③“追星”就要学习、模仿心目中的榜样的一切 ④“追星”不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行为属于“慎独”的是( D ) A.自习课上,同学们安静地学习。 B.小美随手将果皮扔到车窗外。 C.小明躲在校园的角落里抽烟 。 D、暑假爸妈去上班,我总是独自完成作业 。 3.“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 “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止于至善” 要求我们做到( A ) ①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②检视自身不足 ③自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④积极调整自己,端正自己的行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巴尔扎克说:“只有那些晓得控制他们缺点,不让这些缺点控制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这句话告诉我们( D ) A.强者是没有缺点的 B.普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缺点 C.当你有缺点时就不能成为强者 D.要磨砺意志,不断增强自控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思路比较清晰,上起来比较顺畅,但教学内容涉及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国学素养。《大学》字数不多,但是博大精深。“止于至善”,仅仅四个字就包含非常丰富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尽量避免照本宣科,要通过视频、图片、事例、故事等创设情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选取学生熟悉且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提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行己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止于至善”是青春应该追求的境界和高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