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下册 第七章溶液知识点归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下册 第七章溶液知识点归纳

资源简介

溶液
溶液
溶液、溶质、溶剂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注: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不能相加减,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溶质的质量指分散到液体中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部分不能算在内。
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混合物:溶液属于混合物
说明
同一溶液中,溶剂只能有一种,但溶质并不一定是一种,可以是两种或多种。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FeCl3溶液是黄色的,KMnO4溶液是紫色的,CuSO4溶液是蓝色的等(含有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含有Fe3+的溶液呈黄色、含有Cu2+的溶液呈蓝色)
溶质、溶剂的判断
根据溶液名称判断:一般溶质在前,溶剂在后,例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根据物质状态判断: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几种特殊情况的判断
①溶于水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溶于水,因反应生成碳酸,故溶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
②含有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如CuSO4 5H2O溶于水后,结晶水转化为溶剂,CuSO4为溶质。
③当溶液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不再是原物质。例如:将足量的铁粉放入适量的稀硫酸中,完全反应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亚铁而不是硫酸。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温度升高,如固体NaOH、浓硫酸、生石灰等(生石灰溶于水为化学放热CaO+H2O=Ca(OH)2)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温度降低,如固体NH4NO3等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固体NaCl等
乳化现象
乳浊液
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生活中常见的如牛奶和豆浆等。
特点:不稳定,静置分层。
乳化
概念: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的现象。
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②农药的使用:将农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再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制成透明的液体叫乳油。
生活中常见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洁精、洗衣粉、洗衣液等
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定义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说明
①要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这两个前提条件。溶液在某一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变得不饱和。
②溶液是否饱和只是对某一溶质而言。例如: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的食盐饱和溶液,食盐不能继续溶解,但对于其他物质还可以溶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大多数物质)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极少数物质 如Ca(OH)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
①溶液的浓、稀是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来划分的,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按一定条件下溶质能否继续溶解来划分的,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②同种溶质在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一般比不饱和溶液“浓”
故: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既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结晶
结晶 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KNO3
②蒸发结晶 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如NaCl
结晶的应用 海水晒盐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①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符号为S
②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要点
条件 在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标准 在100g溶剂里,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此处100g是指溶剂质量,而不是溶液质量。
状态 “饱和”规定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100g)达到饱和时(溶解溶质的最大量),所溶解的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
单位 “g”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
③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部因素:温度,与溶剂量多少没有关系,因为概念已经规定在100g溶剂里,所以在外部因素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
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①溶解性只是粗略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②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溶解度/g(20℃)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溶解度曲线
概念: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在坐标系上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点: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
两曲线交点: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
③面: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固体
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气体溶解度
定义: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因素
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外部因素:温度和压强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如烧水时有气泡冒出。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溶液的配制
配制方法及步骤
配制方法 用固体和水配制 用浓溶液和水配制
操作步骤 ①计算 ②称量(量取)③溶解 ④装瓶并贴标签 ①计算 ②称量(量取)③溶解 ④装瓶并贴标签
常用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 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
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
天平使用不正确,如药品、砝码放反(称量使用游码),使药品称量质量偏小。
量取水的过程中仰视读数,使水量多了。
烧杯不干燥,原来内部就有一些水。
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等。
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
天平使用不正确,如称量前没有调平衡,指针偏右,导致药品称量多。
砝码生锈
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使水量取少了
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时,一部分洒在外面等。
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
步骤:溶解 过滤 蒸发
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搅拌,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防止液体外溅或冲破滤纸
蒸发: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
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
一贴: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上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液烧杯内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