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从小给地主放牛为生……但,他有胆有识,最终竟站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巅峰……他,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朱元璋从乞丐走向皇帝朱元璋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个人简历姓名:朱元璋 (外号):朱重八、朱国瑞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主要经历1328 年-1344 年放牛1344 年-1347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1347 年-1352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1352 年-1368 年造反1368 年-1398 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368——1644年)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壹历经磨难成帝王明朝的建立找出以下信息起义原因:起义时间:起义地点:起义军名称:领导人物:策略:政治腐败,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红巾军1351年黄河下游——江淮地区郭子兴、刘福通、韩山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朱元璋……朱元璋1、明朝建立的背景——元末农民大起义材料一: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嫌,哀哉可怜!——《醉太平小令》材料二: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材料三:朱元璋听取刘伯温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诀。在其他起义军高调称王之时,朱元璋却在南京闷头搞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战略资源。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自学任务:根据地图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表格政权时间建立者都城年号明朝1368年2、明朝建立1421年,明成祖迁都到北京。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历史上,还有哪些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建立霸业后的烦恼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急待恢复,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明政权中由于胜利臣骄将悍,争权夺利。3、明朝的疆域明朝朝鲜吐蕃南海该如何巩固统治?大碛“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qi,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明史·地理志》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贰殚精竭虑强皇权朱元璋强化皇权一人一梦一王朝②朝臣的权力过大①地方分(中央)权背景材料一:(地方)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元史·百官志》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实录》卷五十九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朱元璋强化皇权措施地方中央特务机关思想文化改制前改制后地方(民政、财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行省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地方目的/作用:行省的权力分散1、地方材料: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思考: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皇帝(中央)直接任命一家独大一分为三,权力分散布政司民政、财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三司之间是何关系?互不统属权力分散明太祖分封诸王略图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明史》1370年起,朱元璋将其儿子陆续分封到各地。藩王有极高的地位,拥有护卫军。朱元璋封王建藩的目的,就是要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1、地方目的/作用:监控地方,巩固皇室朱元璋强化皇权措施地方中央特务机关思想文化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改制前改制后吏皇帝皇帝丞相、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加强君主专制户礼兵刑工吏户礼兵刑工目的/作用:进一步集中权力2、中央材料一:“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元史·百官志》材料二:明初存丞相12年,胡惟庸任相期间“生杀黜陟(chù zhì官员的升降),或不奏径行(直接执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藏不以闻。”——《明史·胡惟庸传》思考:明太祖朱元璋怎样看待相权的存在?相权威胁皇权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直接负责知识拓展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lǐ )泉,他称这是大明的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可是他始终指着胡家的方向。朱元璋感到事情蹊跷,立即返回,经过调查后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朱元璋大怒,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借此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胡惟庸中国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皇明祖训》坐站跪秦始皇唐宋元皇帝明太祖群相废相独相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秦代到明代中枢机构之演变实质:反映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有什么弊端?中书省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前)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后)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称“内阁”。内阁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朱元璋据统计,洪武17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3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明代政治史》皇帝直接处理的政务多工作效率低无法广泛吸收建议,决策容易出错朱元璋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大督都府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2、中央②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明代起初为大都督府,至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为由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自此之后成为定制直到明亡。——《明代官制》皇帝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兵部只有统兵权只有调兵权(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二者相互节制互不统属。目的/作用: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朱元璋强化皇权措施地方中央特务机关思想文化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进一步集中权力②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宋濂请客”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场景表演皇帝怎么会知道我的事,是谁在监视我?锦衣卫直接指挥官员百姓监视侍卫锦衣卫印、刑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恐怖统治3、特务机关锦衣卫皇帝不受法律约束①明太祖为了监视官民,设立锦衣卫;②明成祖设立东厂。东厂腰牌明成祖设置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厂卫”“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稗史汇编》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目的/作用:加强君主专制朱元璋设立锦衣卫,设置特务机构监视官民,加强君主专制。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内容——“厂卫” 制度明成祖设立东厂措施职能特点目的锦衣卫印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东厂腰牌朱元璋强化皇权措施地方中央特务机关思想文化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进一步集中权力②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恐怖统治。加强君主专制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影响?权利的分散与制衡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皇帝枢密院御史台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行中书省(行省)中书省:丞相中央:地方:特点影响“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皇明祖训》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利:皇权高度集中,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国家统一弊:缺乏制约皇权机制,决策失误,削弱政府效能叁八股取士束思想科举考试的变化隋朝创立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宋朝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明朝 ?科举制的发展史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由此可见,皇帝希望通过八股取士录取什么类型的人?皇帝的忠实奴仆、皇帝旨意的顺从者。考试性质 考试范围 答题标准 答卷形式尊孔崇儒,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两句点明题意承接破题阐明议论开始正式议论(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实行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明朝:八股取士4、思想文化明朝科举考试说明选拔官员的考试朱熹诗赋、杂文、经义、策论等无固定格式答题格式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历史仅存的明代赵秉忠状元卷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议论的开始起讲后入手之处每股有两股必须用排比对偶句,而且要为文章的破题论点服务因内容规范、死板而衍生出的作弊工具以下哪一位参加明朝科举考试,将脱颖而出?甲:喜欢标新立异,观点独道,想象丰富,构思精妙乙:擅于采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丙:富有才情,尤其是写诗词歌赋。丁:记忆力强,能够一字不漏按照《四书集注》上的观点答题。隋朝创立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宋朝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明朝 ?科举制的发展史科举考试的变化明清僵化八股取士思考:如何评价八股取士材料三:材料一:“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万新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 中国 占百分比汉代 45(件) 28 62﹪隋唐 45(件) 32 71﹪宋元 67(件) 38 57﹪明清 472(件) 19 4﹪①考试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②培养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禁锢思想,扼杀人才③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朱元璋强化皇权措施地方中央特务机关思想文化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进一步集中权力②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恐怖统治。加强君主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肆功过是非后人评经济的发展农 业手 工 业商 业引进推广新农作物棉织业丝织业制瓷业商贸城市商帮从南方推广到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青花瓷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北京 南京晋商(山西) 徽商(安徽)来自美洲徽商故里晋商票号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明初棉纺织业已渐有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苏绣明朝青花扁壶《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图》课堂小结厂卫特务机构农业、手工业、商业废丞相和中书省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八股取士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废行省设三司皇 帝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中央明朝经济的发展五军都督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导入:明朝的统治.avi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