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酬答唱和诗年份a 试卷 题目 作者及朝代2021年 全国甲卷 《鹊桥仙·赠鹭鸶》 宋·辛弃疾全国乙卷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宋·陈师道新高考1 《寄江州白司马》 唐·杨巨源浙江卷 《意难忘·山家》 清·吴伟业2020年 全国1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唐·陆龟蒙全国2 《读史》 宋·王安石全国3 《苦笋》 宋·陆游新高考1·山东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新高考2·海南 《赠赵伯鱼》(节选) 宋·韩驹北京卷 《寄东鲁二稚子》 唐·李白天津卷 《纪村事》 唐·韦庄浙江卷 《秋江送别》 唐·王勃盘点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的酬赠应和诗2016 全国卷I 李白(唐) 《金陵望汉江》全国卷II 杜甫(唐)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全国卷III 曹翰(宋) 《内宴奉诏作》2017 全国卷I 欧阳修(宋)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全国卷II 苏轼(宋) 《送子由使契丹》全国卷III 白居易(唐)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名师导学》P240)2018 江苏卷 张籍(唐) 《寄和州刘使君》年份 试卷 作者及朝代 题目一、认识酬答唱和诗内容:情感: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酬答唱和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的作品,内容多为送别亲友、寄远怀人表达委婉曲折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和意诗(也可称和诗)即只酬和原诗的诗意,两者之间只求内容相关,而押韵的韵脚可以不一样。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你为我举起酒杯斟满酒,咱们一同狂饮,我为你拿着筷子敲碗碟吟唱诗歌。哪怕你的诗在全国排在前面也没用,命不由人啊,不能出人头地也是无可奈何。放眼别人风风光光,唯有你一直孤独寂寞。满朝文武都在升迁,只有你却频繁遭遇种种不幸。你的才名太高,按理说遭受点挫折也正常,但是遭遇二十三年的曲折,这磨难也太多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白居易 元稹同 异两个人都写了梦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一 切·北岛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舒婷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暗;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和韵诗①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②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③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凤凰台次李太白韵》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 【朝代】唐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凤凰台次李太白韵【作者】郭祥正 【朝代】宋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舞罢青娥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酬赠应和诗判断依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夜雨寄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特点:①题目上:有“酬”“寄”“奉和”“和”“赠”“次韵”“答”等字眼。酬答唱和诗表达了哪些情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夜雨寄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身世背景:此诗是诗人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潘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思想情感1:表明心志——诗人自身经历对自身-感伤、哀怨、物是人非对朋友-劝勉友人等——表心志闻笛赋的典故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的典故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例2:《夜雨寄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例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身居巴蜀的孤寂对妻子的思念——表深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惋惜、同情、劝慰——表深情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思想情感2:表思念、同情、钦佩、劝勉等真切情谊裴迪是王维的好友,两人同隐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此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抒发了自身隐居生活的闲居之乐。超然物外之志趣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思想情感3:表谢意(含婉拒)背景: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为增加实力,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 ,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在此点上与韩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张统一,反对分裂。·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表层意义)上,写的是守节女子对追求者的婉言拒绝;在喻义层面(深层内涵)上,它表达的是张籍对藩镇首领李师道的邀请的委婉谢绝。而诗中的“良人”则喻指“皇帝(国家)”,“贞妇之节”即喻指“臣子之节”。全诗以比兴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注释】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想拉拢张籍。朱庆馀,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近试,临近考试。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作品,称为“投卷”。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奖掖后进闻名于士子之中。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巧妙而含蓄地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思想情感4:表干谒请托之意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庆馀,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庆馀的优秀作品,表现了对朱庆馀的欣赏,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巧妙而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意见。思想情感5:表酬和作答总结酬答唱和诗的常见情感特点:①题目上:有“酬”“寄”“和”“赠”“次韵”“答”等字眼。②情感上:或表深情:对亲友的思念、安慰、劝勉、答谢、关切或表心志:向往自由、厌恶官场、不满现实、怀才不遇等或表谢意(含婉拒)。表干谒问题4:酬答唱和诗常见的手法比兴:言在此而意在彼,蕴含深意对比:今昔对比,自己和友人的对比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表达委婉含蓄;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作者身世、写作背景——注释);2.运用联想与想象,研读深意(写作动机)。3.了解酬和对象和酬和原因(写作动机、对象——标题)三、挑战高考【2020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A【2020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4.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2020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译文: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三枝秀:泛指山上野菜。此处暗用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既写自己高洁坚贞的品格,也表达了自己想与朋友一起采食野菜的期待。宽使织:使宽织,使笼子更宽阔。栖野,住在野外,指未在朝为官。此处写自己的自由自在施山僧饭别教炊。施山僧饭:布施僧人的饭菜,此处粗茶淡饭,贫困的生活。别:特别的;教炊:煮的方法。4.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③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期待自己能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能与朋友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①诗歌的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首联②对自己教学、培养人才的工作的骄傲和满足。——颔联③对于自然美景、山野生活的向往喜爱。——颔联、颈联④诗歌尾联表达对友人宽慰与期许。相信友人一定能战胜病患,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尾联鲁望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疾杜门因有是寄皮日休野侣相逢不待期,半缘幽事半缘诗。乌纱任岸穿筋竹,白袷从披趁肉芝。数卷蠹书棋处展,几升菰米钓前炊。病中不用君相忆,折取山樱寄一枝。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一、(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侧径篮舁(yú)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一、(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侧径篮舁(yú)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翻译: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答案】14. C 15.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岁晏:岁末;莫谩:不要(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答案】15. B 16. 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2020年全国2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 ①字子苍,两宋之际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著名诗人。②指诗高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荷与黄庭坚。③參领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悟琢磨;诸方:各方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面。④各法眼:事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2020年全国2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 ①字子苍,两宋之际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著名诗人。②指诗高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荷与黄庭坚。③參领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悟琢磨;诸方:各方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面。④各法眼:事物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2020年全国2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 ①字子苍,两宋之际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著名诗人。②指诗高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荷与黄庭坚。③參领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悟琢磨;诸方:各方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面。④各法眼:事物的诀窍和精要。殊未详: 很不详细译文:赵伯鱼年幼时在荆州就已经学习高荷与黄庭坚的诗歌,诵读这两位诗人之诗,声音琅琅,诵读不辍。赵伯鱼勤奋好学让人敬服,我常常懒于说话,所说之话又特别简单粗略。学习诗歌应当像刚刚学禅一样,再没有领悟其真谛之前,应该广泛琢磨风格各异的诗人诗作。有一天领悟了诗歌创作的真谛要义后,就能自由纯熟地写诗,用不着怎么思考,写出的诗皆为华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1B,无对赵伯鱼的劝诫四、总结1.酬赠应和诗的特征①标题上:有“酬”“寄”“和”“赠”“次韵”“答”等字眼。②情感上:表心志;表谢意(含婉拒);表酬和作答 ; 表深情2.鉴赏酬赠应和诗的要点(1)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2)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写作动机)依托文本,不拘题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