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3张PPT)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学习目标Contents1231、了解有关《孟子》的常识,了解孟子思想和风格。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3、“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治民之产”的具体措施。齐桓:齐桓公(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晋文:晋文公(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解题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孟子》事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语录体著作,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两篇。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列为《四书》之一。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首先,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其次,善设机巧,引人入彀gòu,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再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增强了说服力。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写作背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王道”和“霸道” 觳觫放辟庠序颁白hú sùpián bìfàng pìxùxiángtìbānbiǎn忖度hé便嬖褊小chǐ畜妻子孝悌邪侈cǔn duó吾惛hūn赴愬sù胡龁彘zhì罔民wǎng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之徒:这类人道:谈论是以:因此传:流传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宾语前置:臣未闻之也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之徒:这类人道:谈论是以:因此传:流传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宾语前置:臣未闻之也无以,则王wàng乎?”无以:不得已。以,同“已”,停止。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民:安民,养民。(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宾语前置:德如何宾语前置:莫能御之也齐桓、晋文之事无道未之闻霸道王德保民王道齐宣王孟子为什么这样回答?难道是真不知道吗?转移话题提出观点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像(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曰:“可。”(孟子)说:“可以。”曰:“何由知吾可也?”何:代词,什么由:根据(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宾语前置:由何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而:连词,表修饰何:代词,哪里之:动词,到,往(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xìn钟 。’以:介词,用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宾语前置:之何省略句:以(之)衅钟王曰:‘舍之!舍:释放。大王您说:“放了它!吾不忍其觳hú觫sù,若无罪而就死地。’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而:连词,却,表转折就:走向。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对曰:‘然则废衅钟与?’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何:疑问代词,怎么以:介词,用,拿你说:“怎么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识有诸?”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词。兼词。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呢?”曰:“有之。”齐宣王说:“有这样事。”曰:“是心足以王矣。(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以:动词,认为爱:吝惜,舍不得。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保民齐宣王可何由牛将以衅xìn钟舍之以羊易之不忍爱百姓王孟子为什么孟子和百姓从齐宣王的这个行为中解读出不同的内容?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然:对,正确诚:确实,的确(齐宣王)说:“对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褊小:狭小。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也: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它。”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对……感到奇怪。(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若:如果隐:痛惜,哀怜。择:区别。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是:这诚:的确齐宣王笑着说:“这真是一种什么想法啊!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应当。之:助词,取独。我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替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主谓倒装: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伤:妨碍是:这,指以羊易牛。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庖厨:厨房。因此君子远离厨房。”判断句齐国虽褊小以羊易之百姓齐宣王爱不忍其觳觫以小易大仁术孟子隐其无罪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duó之。’说:同“悦”,高兴。忖度:猜测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夫子之谓也。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宾语前置:谓夫子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乃:代词,这样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内心真有所触动啊。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复:禀报。足以:足够用来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明:视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的纤细羽毛的尖端。舆薪:整车的柴。(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则王许之乎?”许:认可那么,大王您认可这种说法吗?”曰:“否。”(齐宣王)说:“不相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偏偏、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推及到老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见:表示被动。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被安抚,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被动句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形:表现。何以:怎么、用什么。异:区分(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宾语前置:以何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我不能。’太山:泰山。以: 表修饰超:越过语:告诉。(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越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是诚不能也。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枝:同“肢”,肢体。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越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老:形容词作动词,敬爱老:老人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小孩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寡妻:正妻,一说为贤妻。御:治理《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举:拿诸:兼词,之于——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其:代词,他的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却不能推广到老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权:称重。度:计量长短。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王请度之!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此心齐宣王不忍仁术王不王不为功不至于百姓不用恩非不能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举斯心加诸彼推恩孟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兴:发动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怨。于:介词,在“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的生命受到危害,在各诸侯国中结怨,这样以后在心里感到痛快么?”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于:介词,对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对这样做感到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状语后置:于诸侯构怨。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我)可以听听吗?”王笑而不言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轻软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吗?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色:绚丽的颜色。采,同“彩”。难道是因为穿着华丽服装的美女不够看吗?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声音:音乐。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便pián嬖bì不足使令于前与?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吗?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诸:形容词,众多您的大臣都足够您使唤,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曰:“否,吾不为是也。”(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lì中国而抚四夷也。辟:开辟。朝:使……朝见。莅:临视,指统治。中国:中原地区。(孟子)说:“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若:如此。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一定达不到目的。”所大欲齐宣王兴甲兵肥甘轻暖采色便嬖声音抚四夷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以若所为缘木求鱼求若所欲孟子王曰:“若是其甚与?”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曰:“殆有甚焉。殆:恐怕,可能。(孟子)说:“恐怕有更严重。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曰:“可得闻与?”(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孰:谁(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曰:“楚人胜。”(齐宣王)说:“楚国会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服:使动用法,使……臣服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盖hé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通“返”本:仁政王道。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sù于王。藏:存放、储存。涂:同“途”,道路。疾:憎恨。愬:同“诉”,诉说。(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其若是,孰能御之?”其:连词,如果,表假设若:动词,像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后必有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以一服八反其本发政施仁仕者立于王之朝耕者耕于王之野欲疾其君者赴愬于王孰能御之商贾藏于王之市行旅出于王之涂齐宣王孟子王曰:“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惛:不明事理,糊涂。齐宣王说:“我糊涂啊,不能达到这一步了。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不敏:愚钝。谦辞。敏,聪慧。尝试:试行。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士: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有守道不变的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民:普通百姓。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苟无恒心,放辟pì邪侈,无不为已。放:放荡。辟:不正。侈:过度。已:通“矣”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刑:处罚。罔:同“网”,名词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等到(他们)犯了罪,紧接着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焉:哪里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制:规定。畜:养活。乐岁:丰年。凶年:荒年。之:动词,走向。轻:容易。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妻子:妻子儿女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惟:只是。赡:足。奚:何。暇:空闲。治:讲求。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树:名词作动词,种植衣:穿帛:丝织的衣服。彘:猪。时:季节、时节。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宅院,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申:申诫、告诫。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颁:同“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没有这样的(事情)。”宾语前置:未有之也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士民陷于罪恒产恒心无有无无放辟邪侈刑之罔民制民之产事父母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驱而之善从之也轻今救死而恐不赡王反其本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无不为主旨归纳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通过这次谈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从而宣扬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本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你怎样理解孟子的回答在文中的作用?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面就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此句的作用在于孟子借此巧妙地将齐宣王所提的问题引开,旨在反对“霸道”,宣传“王道”。谈话一开始先撇开齐宣王提出的霸业问题而举出“王道”的旗帜,然后顺着宣王的心理,肯定他有“不忍之心”这一“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并用批评的口吻指出宣王未做到“保民”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进而论述只有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最后,当宣王急于知道如何行仁政而向他请教时,他才正面提出“制民之产”“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具体措施。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提出话题正面劝导反面论述破其“大欲”引出主张阐述措施岔开提问,转谈王道提出论点,以例引导正面晓谕,指明方向保民而王以羊易牛是不为,非不能推恩引出“大欲”,指出危害以战为喻,主张施仁辟田地,朝秦楚后必有灾宣王请教孟子说仁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课文结构写作特点(1)本文运用了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语,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重点。(2)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另外,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为齐宣王所接受。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语言特点比喻、排比等修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常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使文章形成参差错落之美,读起来声调铿锵,富于音乐之美;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雄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采斐然,行而远矣。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在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驭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这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一组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文章中还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文学笔法。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通假字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②王说(说,通“悦”,高兴)③是折枝之类也(枝,通“肢”,肢体)④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⑥赴愬(愬,同“诉”,申诉)⑦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⑧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⑩是罔民也(罔,通“网”,陷害)文言句式1.判断句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也”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句意: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2.倒装句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句意:从来没有的事)吾何快于是?(介词结构“于是”后置。句意: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3.被动句不见保(“见”表被动。句意:没有受到安抚)4.省略句曰:“有之。”[“曰”前省略主语“齐宣王”。句意:(齐宣王)说:“有这事。”]欲辟土地。(省略主语“您”。句意:您是想扩张国土)词语释义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清楚。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词语释义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清楚。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