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 学 设 计课题 4.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单元 四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四下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了解身边家乡尊老爱幼的文化风俗以及这些风俗蕴含的传统美德 道德修养:通过对家乡 文化、风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法治观念: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健全人格:通过对风俗的了解,自觉弘扬传统美德 责任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重点 了解身边家乡的尊老爱幼的文化风俗以及这些风俗蕴含的传统美德难点 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考考你: 你知道图中所示的是那一个风俗习惯吗?它一般在哪个特殊的时间举行?这个仪式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你是否也经历过? 介绍:抓周,起源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小孩周岁时的预卜婴儿前途的习俗。 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物品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等。在现代,也有些会放鼠标、牙刷等现代物品,或者以图像卡片代替实物让婴儿抓取。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情深 你知道哪些伴随着人的成长的风俗?这些风俗寄托了长辈们哪些美好的祝愿?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观看图示,倾听并思考,交流。 由“考考你”问题引入,激发思考热情和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通过介绍“抓周”,增加学生知识储量,同时也引出传统风俗的话题。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风俗就在我身边 1.伴随着人的成长的风俗 小结: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这些与我们成长有关的风俗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2.活动一:十二生肖交流会 起源:星宿说——古代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 岁星说——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当年生长旺盛的动物,从而形成生肖动物,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统一。 图腾说——十二生肖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成为令人信服的学说。 外来说——郭沫若在《释干支》中,认为生肖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汉代西域诸国仿十二宫而造十二生肖。 古希腊、古埃及、巴比伦等古国也有类似的十二生肖。 (1)你喜欢哪个生肖?讲一讲与生肖有关的故事和传说。 3.活动二:尊老敬老风俗介绍会 在你的家乡,还有哪些风俗与尊老有关呢 演一演:这些生活场景中该怎样尊老? 提示: 4.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伴随我们成长的很多风俗体现了爱幼的传统,相应地,也有很多风俗体现了尊老的美德。 (1)请你搜集一张给老人祝寿的照片、了解一种祝寿的礼节或者一种寿宴视频,给大家介绍或者表演一下,再议一议这些风俗寄托了我们对长辈什么样的美好祝愿。 (2)你的家乡是怎样给老人祝寿的呢? 提示: 5.名言欣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黄遵宪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 小小分享会 在你的家乡,还有哪些风俗与尊老有关呢? 目标导学二:传统节日中的风俗 小抢答 (1)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你都知道哪些? (2)每个地方庆祝这些节日的方式是一样的吗? 2. 阅读课本阅读角“端午节”,思考: 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保留至今? 3.家乡小导游 你的家乡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 介绍:不同地区的端午习俗 山西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江西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广东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山东长岛县在端午当天的日出之前,人们要用手掠取草木上的露水洗脸、洗眼,俗称“拉露水”。 小结: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但是,相同的节日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就形成了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4.活动:了解节日,感受内涵 选一个节日同桌互相说说:这些节日的名称、地区和风俗活动。 示例: 5.填一填 想一想,填一填,你们当地都会过哪些节日,这些节日有哪些风俗,这些风俗寄托了家乡人什么样的愿望和情感呢? 小结: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目标导学三:风俗的发展与演变 小实践 请同学们放学后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一次“家乡风俗小调查”,看看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特殊的、独具特色的节日。 燃放烟花爆竹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对于放鞭炮,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呢?说说自己的理由。 观点一: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因放鞭炮而受伤、致残甚至丧命。放鞭炮还会污染环境,鞭炮中的火药在燃放过程中,会释放出许多有害物质,而且放鞭炮噪音很大,因此要禁止燃放。 观点二:放鞭炮是中国人庆祝节日和喜事时的重要习俗。过年时,放鞭炮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比如期盼新的一年能平安。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人们也在这一天开展悼念烈士的活动。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祭祖,烧纸钱、放鞭炮是传统的祭扫方式,现代社会提倡文明祭扫,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都开展过哪些文明祭扫活动? 古诗词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结:家乡的节日风俗会影响人们生活,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风俗,需要淘汰或变革,要用合适的方式来庆祝传统节日,风俗就会演变。 学生分析图片,结合自身感受,交流看法,如:风俗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积极参与十二生肖交交流会,根据自己的喜欢,介绍相关的故事和传说。 学生根据自己所知,介绍如:寿宴上一般摆八个小桃、一个大桃,取“八仙祝寿”,暗合“长久”之意。 “糕”与“高”谐音,表示寿星德高望重。 即豆腐大肠煲菜肴。以“腐”来与“福”相谐音,以“肠”来与“常”相谐音。 学生齐读名言,加深感悟和理解 学生根据自己所知,分享交流,如:重阳节,守岁…… 学生回答问题,如:虽然屈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屈原的爱国精神,却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因此,我们会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来纪念他的忠魂。 学生根据所知,介绍风俗,如: 湖南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学生以同桌为单位,选取自己所知道的节日的名称,互相介绍相关的风俗活动,并在班级进行交流。 学生参与小实践,根据教师出示的表格,进行小调查。 学生交流看法,如: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或“老人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教师通过出示伴随着人的成长的不同风俗,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风俗就在我们的身边。 “十二生肖交流会”活动,一方面,通过教师展示介绍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等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生活及相关传说,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张老人福寿的照片等,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敬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培养学生敬老爱老的情感。 名言欣赏环节,旨在为学生做好知识积累。 小抢答活动,引导学生抢答自己知道的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节日。 借助“家乡小导游”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借助学生的亲自参与,更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家乡以及家乡传统的热爱之情。 填一填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节日的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生了解节日风俗和寄托的祝愿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美好情感教育。 关于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以表格的方式进行,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节日是否应燃放烟花爆竹的两种观点,引导学生自由的去辩论,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节日风俗的演变。 古诗词诵读,旨在积累古诗,升华主题。作业布置 制作“风俗卡”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咱们出色地完成风俗小使者的培训,老师为大家点 赞。同学们,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 做起,积极地将我们身边优秀的传统风俗文化, 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