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3.9中国有了共产党 教案(第2课时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3.9中国有了共产党 教案(第2课时 )

资源简介

《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过程,并了解长征的过程与意义。
2.结合历史,提高搜集整合材料的能力。
3.感受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学习红军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向前的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会学习红军长征精神。
难点:传承红军长征精神。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
师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8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这个节日又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任务:看图,回答问题。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查找资料,踊跃分享。
教师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留存的部队——中国工农革命军,而八一建军节的日期也是南昌起义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八一建军节的图片及解说,导入新课。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活动一:小组讨论会
师导语:刚才提到了南昌起义,大家查找一下资料,看看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对中国革命而言,到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出示任务1:南昌起义以及秋收起义的革命意义。
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武装领导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承担领导中国革命责任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秋收起义: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开辟了第一个在农村的根据地,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随后,全国各地逐渐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分享讨论。
教师总结: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武装领导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承担领导中国革命责任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随后,全国各地逐渐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出示任务2:阅读课本第六十二页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更多革命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小组之间分享讨论。
预设1:朱德的扁担。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预设2:井冈山的油灯。井冈山革命力量的壮大,对敌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此,国民党开始对井冈山进行多次“进剿”和“会剿”,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当时,在井冈山上,由于敌人的封锁,生活越来越难,部队所用的粮米油盐、服装弹药日见短缺。部队用油非常少,煮菜、点灯都少不了油,而油又在敌人手里控制着,在最困难的时候几乎见不到油,油和其他物品一样成了宝贝。为此,毛泽东就用油的问题专门向全军宣布了一个规定,规定各连(直至营团机关)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在不办公时,应熄灭。连部要留一盏一根灯芯的灯,以作带班、查哨用。从此,在井冈山上,全军都严格地执行了这个规定:每到夜晚,随着熄灯号的响起,战士们就吹灭灯,只有连部的一盏灯,点燃着一根灯芯。毛泽东抓了这件看似小事的大事,使部队懂得了怎样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使有限的物资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以渡过难关,迎来胜利。
拓展:井冈山的八角楼。八角楼位于江西茅坪村,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在这里居住和工作过。八角楼上,无数个夜晚,毛泽东在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教师总结: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各地党组织也抓住有利时机,建立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及对革命意义的理解,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认知。
二、红军不怕远征难
活动二:学习长征精神
师导语:当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时,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
出示任务1:你知道红军为什么要开始艰难险阻的长征之路吗?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分享讨论。
教师总结:国民党军队一次次“围剿”革命根据地,红军官兵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反“围剿”。1934年10月,第五次“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出示任务2:请你结合《七律·长征》以及《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查一查、说一说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都遇到过哪些艰险?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分享讨论。
教师总结: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翻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茫茫草地,以顽强意志一次次突破人类生存极限。
出示任务3:这场远征为什么这么“难”?红军又为什么“不怕”,让我们一起搜集、分享红军长征过程中的故事,感受一下那些艰难险阻的日子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吧!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在分享中感悟红军精神。
教师总结: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破产,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出示任务4:想一想,为什么说长征没有终点,长征依然在路上。新时代,我们应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分享讨论。
教师总结:长征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源源不断为我们提供精神养分,让革命事业一代代薪火相传。身为学生,学习应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要向先辈学习,传承长征精神,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树立崇高的理想,为自己的未来树立长远的目标,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了解长征历史的基础上,让学生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树立远大目标,发扬长征精神。
【课堂小结】
举世闻名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卓绝奋斗的坚定信念,凝聚着人民军队不断走向胜利的坚强意志,凝聚着中华民族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