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后找理由的学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后找理由的学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考后“找理由”的学问
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
课程名称 考后“找理由”的学问 教学对象 初中
创新素养指标 自我效能感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初中二年级学生。在关于课程主题的学情调查中发现,考试是同学们非常关注且希望可以在心理课堂上探讨的一个话题。考试作为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很自然的一个环节,却牵动着很多同学的喜怒哀乐,有些同学表示自己会出现明显的考试焦虑。尽管导致学生担忧或恐惧考试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学生对考试结果的看法是其中一个比较直接的原因。学生对于造成考试结果的原因认知不当,可能会诱发使其产生考后负面情绪,负面的情绪比较容易泛化为学习兴趣降低、自信心受挫、学习状态懈怠等。课前调查发现,对于学业方面的成功和失败,确实有部分同学存在着不合理的归因,也影响了其学习状态和学业自我评价。因此,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归因倾向对个体的影响,初步学会客观分析自己的归因模式,能够合理归因,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的学习心理专题。从教材上看,该专题围绕学生的学习心理,从学习动机、注意、记忆和考试四个话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探索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力,学习有效提升注意力及记忆力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客观地看待考试,掌握轻松应考的策略,改善自我学习状态,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考后心理疏导,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对考试结果进行合理归因,激发下一步的积极学习行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韦纳的归因理论;初步学会合理归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归因倾向对个体情绪和学习状态的影响。 通过问题研讨,学习客观分析自己的归因模式,初步学会合理归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认识到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关注合理归因,尝试培养积极的归因风格,提升自我效能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归因倾向对个体情绪和学习状态的影响。 难点: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归因模式,初步学会合理归因。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主题导入: 折纸小挑战 讲述折纸活动规则:每位同学一张A4纸,在1分钟时间内,根据视频指导,完成折纸挑战,比一比谁的完成度更好? 播放视频。 提问:相同的挑战任务,为什么同学们的完成度不同?邀请学生分享。 拿到A4纸,跟随视频中的操作指导,完成课堂小手册的制作。思考影响个人折纸挑战完成度的因素,并积极分享。 折纸小挑战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激发课堂活力,折纸作品可以作为学生课堂的记录手册,并对影响折纸挑战完成度的因素进行探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考试归因。
(二)主题活动1:归因知多少 提问1:当得知期中考试结果,你的情绪感受是 提问2:你认为出现这个考试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邀请学生分享,并进行小结,介绍韦纳归因理论中的六个因素。 根据自己的考后情绪,选择合适的表情贴纸,贴在自己的学习单上,写下情绪名称,思考并参与分享影响自己考试结果的因素。 通过考后情绪和归因的分享,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情绪,初步了解自己的归因倾向,同时引出韦纳归因理论中的六个因素。
(三)主题活动2:归因之我探 反馈班级学业成就归因的调查结果,引出问题:不同的归因倾向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介绍并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探究活动。活动规则: 每个小组随机分配到一个持某种归因倾向的角色; 要求小组成员讨论:该归因倾向会如何影响其考试成功和考试失败后的情绪及下阶段的学习状态?并以“一个动作+一句台词”的形式分别呈现。 分享环节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推断其对应的归因倾向。邀请学生分享,教师小结不同归因因素的特点。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根据所抽取的归因倾向,共同讨论并分别设计能够表现出考试成功和考试失败后对应的情绪和学习状态的动作和台词,并根据不同小组的展示,对其归因倾向做出推断,分析不同归因因素的特点。 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能够基于不同的归因倾向对个体情绪和下阶段学习状态的影响,综合分析不同归因因素的特点,也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韦纳的归因理论。
(四)主题活动3:归因之我行 邀请学生结合韦纳的归因理论,分享对于学习方面的成功和失败应该进行怎样归因才是比较合理的? 教师小结合理归因的要点。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绘制自己的归因模式,制定行动计划。邀请学生分享。 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个人对于学业成败合理归因的看法;重新审视并在学习单上绘制出自己的期中考试归因模式,记录下阶段自己的行动计划。 通过合理归因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合理归因,能够对自己的归因模式进行客观地分析,尝试多维归因,并转化积极行动,促进其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提升自我效能感。
(五)课堂总结 组织学生分享课堂收获,教师对课堂进行回顾和总结。 结合课堂所学,分享自己对于归因的认识和理解。 回顾课堂内容,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运用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