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手法。3、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花源人的“乐”,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手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1、图片展示,问学生: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揭题,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3、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阐述某些观点。我们以后还能学到这种文体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二、预习检查1、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出仕五次,但性格刚直“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作品背景介绍: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由此产生。《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朗读感知,疏通文意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1、指导朗读:要求: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2、听泛读,出示全文停顿画分,生再读。3、学生按以上要求齐读全文。积累本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的现象。(课件展示)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5、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难以翻译的句子,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四、小结与作业设计1、熟读全文,积累本文的文言词汇。2、尝试背诵课文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字词理解。朗读全文。二、深入品读赏析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捕鱼忘路——忽逢桃源——小住桃源——辞去桃源——再寻桃源2、探寻田园风光思考: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句式: 快快随我去,我发现了一个 ___________ 的好地方,那里 ____________!示例:快快随我去,我发现了一个:“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好地方,那里环境优美!明确:环境优美,宁静祥和,富庶、自由,人民淳朴、善良......三、合作探究探寻桃花源——揭秘桃花源人思考:1、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补充资料链接晋太元中:即东晋孝武帝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魏晋朝代频繁更迭,兵连祸结,流民遍野。仅仅《晋书》记载的大规模屠城就有6次,魏晋期间200年左右发生各类灾害304起,曾经兴旺的黄河流域,一度变成烟火断绝,荒凉无人的鬼域。“积尸草木腥,血流川原丹”,“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人间炼狱般的魏晋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桃源人生活和平安静且安居乐业,人与人和睦相处,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此地,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为渔人再寻“不复得路”作铺垫。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作者虚构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安宁详和的美好生活向往。4、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再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5、虚实结合的手法探究。6、主旨归纳四、拓展延伸1、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2、成语积累五、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六、课后作业1、继续背诵课文。2、阅读方志敏《可爱的中国》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