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包括两目,第一目“科学思维的含义”,主要阐述正确思维的条件、科学思维的含义、不科学思维的主要特征以及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第二目“科学思维的特征”,主要阐述科学思维的三个主要特征,即客观性、预见性与可检验性。这两目的主要内容采取的是概念的逻辑分析方式,重点阐述“科学思维”概念的含义,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征。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之前没接触过《逻辑与思维》,缺乏知识基础,需要结合生动的例子配合理解。第三课回答了何谓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思维有何意义的问题,是对前两课破题后的升华,在核心素养的教育上为学生明确了学习“逻辑与思维”课程模块的目的,也为教与学点明了效果评价的标准;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3.目标确定 (1)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学习进阶学习方式学科知识学习表现核心素养/学业水平3.科学思维习得性学习获取-接受陈述性知识3.1 说出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与内涵科学精神/水平一3.2说出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关系理解-反应3.3 概述科学思维的特征(2)教学目标的描述及其评析 目标1.说出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与内涵。 目标2.说出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关系,学会在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目标3.概述科学思维的特征,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说出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与内涵。 学习难点:概述科学思维的特征,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视频: 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 引导:从党史中学习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设计意图 通过鲜活、具体的视频,引出总议题“从党史中学习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环节二:新课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否属于科学思维总议题:从党史中学习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分议题1:马克思主义是否属于科学思维? 回顾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索复兴之路,但都不成功;共产党在无数种信仰的交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达成目标1:说出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与内涵。 达成目标2:说出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关系,学会在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结合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关键信息的提取和课堂上分享阐述的清晰度、流畅性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评价:科学精神:全面理解科学思维的含义。设计意图 设置活动议题是新课标活动型学科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设计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分议题1的设置是为了引出和达成教学目标1和目标2。环节三:新课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体现了科学思维的什么特征视频: 百年党史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篇章 分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体现了科学思维的什么特征? 党史资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推进。 达成目标3:概述科学思维的特征,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结合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关键信息的提取和课堂上分享阐述的清晰度、流畅性、多角度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评价:科学精神:在具体实际中分析科学思维的特征。设计意图 分议题2的设置是为了引出和达成教学目标2。通过自主学习和议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沟通及展示的舞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提升科学精神。环节四:总结反馈呈现知识网络 知识小结: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对学生知识整合、总结能力进行过程性评价设计意图 小结,进一步理清知识。6.板书设计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应的练习。 (2)观看大型纪录片《百炼成钢》,撰写观后感。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的议题活动情境选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为载体,采用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资源融合的方式呈现,更直观,既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9.教学反思与改进 (1)学习问题 这一框题有两个学习重点:第一是说出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与内涵;第二是概述科学思维的特征,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两个学习重点都属于陈述性知识,但在落实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突显品格价值观教育,还需要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高阶学习能力。 (2)教学问题 本框课前精心设计议题式教学, 以议题为中心,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学科素养为目标。情境设计中有:思辨性的问题情境、生成性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情境材料的阅读量比较大,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10.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教学教师采用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以达到不同目的: 一是采用过程性评价。 首先,议题活动侧重于认知过程的分析、评价和创造,教师结合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关键信息的提取和课堂上分享阐述的清晰度、流畅性、多角度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其次,通过课堂情境问题的提问检查学生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通过创设开放性、实践性的分议题,了解学生的品格价值观现状,培养学生的习得性学习能力、拓展性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采用终结性评价。 课后巩固练习是围绕学习重点设置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加以检测,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还设置了开放性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