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并理解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科学精神:了解基层群众自治的形式,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法治意识:依法参与基层民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主动、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教学重点 基层实践活动的方式与难点 基层实践活动的方式教学过程: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手写补充)一、课标解读 考情分析 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1.从内容上看: 主要立足我国各项制度的落实,具体考查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完善的意义等 2.从形式上看:试题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侧重对制度完善和落实意义的考查。 知识清单: 1.村(居)委会性质 (国家政权机关、党组织、社会团体、街道办事处) 2.村(居)委会的职能(4条 区别国家事务的管理) 3.行使民主权利的的方式 4.怎样行使民主权利/实现村(居)民自治途径/在乡村(社区)治理中是如何发挥村(居)民主体作用的(五条) 5.民主协商——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 6.民主决策—居民会议、村民会议(村民没有决策权) 7.民主管理—村规民约/自治章程/议事规则 做好基层民主的关键 作用 8.民主监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 作用 9.发展基层民主的依据、措施 二、知识整合 网络构建 三、考点精析 讲练结合 (一)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1.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 2.形式:农村:村委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 (二)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1.我国的基层民主实践(怎样开展或发展基层民主? 2.发展基层民主意义、地位、要求 【知识总结】3.为什么发展基层民主(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答题要点:国体+地位+对村/居民的意义+对民主建设的意义 P67二段+P69最后一段 四、典例剖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某地探索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形成“四会管村”模式。村党支部委员会根据村民自治有关规定,讨论决定旧村改造事项并提出要求。5个村民小组组长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汇集村民意见建议300多条,初步估算总投资上亿元。村民议事会经过反复商议,形成两套改造安置方案。第一套方案经费投入较多,涉及村头大树和祠堂的保留利用;第二套方案现代时尚,且相对省钱。两套方案并报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第一套方案获得通过。在全体村民的积极支持配合下,村民委员会精心组织实施,不到两个半月,378户、10万平方米的旧房全部顺利拆迁完毕。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四会管村”实现村民自治的工作机制及其意义。 答案组织: 机制: 党的领导、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党支部领导统筹,村民议事会协商方案,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 意义: 坚持村党支部的领导,有效汇集村民的意见建议,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提高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效能,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易混易错点 1、人民群众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间接行使民主权利。( ) 2、在农村,通过民主评议对村委会实行民主监督的职能,主要由村党支部委员会承担。( ) 3、村民或居民合理表达意见和建议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 )教学反思作业内容作业目的表扬的学生及特点有典型错误的学生及其问题巩固作业预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