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抓住关键词语,提高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三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领略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风采,树立学习和人生理想。
课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啊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 ,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 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同曾皙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相呢?”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1.明确字音。
曾皙( ) 哂( ) 雩( ) 铿( )尔
小相( ) 冠( )者 喟( )然
2.重要句式翻译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3.文学常识链接
(1)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他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他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
(2)古人的名、字与号
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笄礼时取字。通常名与字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呼平辈或尊辈的名相当于骂人。如孔丘自称为丘,这是谦称;孔子对弟子冉求称求,这是尊对卑的称呼。别号在应用上和字没有显著的区别。
(3)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4)乘
先秦时代,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
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中等国家
万乘之国—— 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原指周朝,后泛指大国
(5)师旅——军队
2500人为一师
500人为一旅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且知方也)
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方六七十)
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
端章甫:端——古代一种礼服、章甫——古代一种礼帽
舞雩:鲁国求雨的坛
冠guàn礼 古代男子20岁时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
笄jī礼 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小相 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知识提炼】
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二课时
【知识理解】
(1)文中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2)从他们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性格 孔子评价
子路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孔子“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富民可以,礼乐当为”
公西华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孔子与之
2、曾皙的志向描绘的是 怎样的生活图景?请反复诵读曾皙的志向,展开想象,完成下面的填空。
通过曾皙之志,我看到了一幅 生活图景。
悠闲自得 自由祥和
和平宁静 其乐融融
3、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这背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内涵?
明确:曾皙描绘的悠闲自得、自由祥和、和平宁静等美好的普通人的生活图景,背后定是一个社会和谐、经济稳定、天下太平、人民富足有序的大同社会。曾皙描绘的“太平盛世”图,正是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的一种形象化描绘,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读这一章,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1.教学民主
侍坐 呻之 鼓瑟
2.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耐心解惑
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扩展延伸:同学们你们的志向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知识运用】
1.情境默写
1.孔子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 , ”。
2.从“ ”一句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直率。
3.子路设想的“千乘之国”面临的困难是“ , , ”,他认为治理这样的国家可达到的效果是“ , ”。这体现了子路自信、有抱负、自认为具有优秀的政治才能。
4.冉求的政治设想中想要治理“ , ”的国家,他认为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 ”的治国效果。冉求对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的态度是“ ,
”,这里也侧面看出他的谦逊。
5.赤在回答中表明自己政治志向的句子是“ , , , ”。
对此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6.“ , ”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 ”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7.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 。
8.曾晳所描绘的盛世图景是:“ , , , , , , ”。这是曾皙向往的生活美景,也是孔子追求的仁政、礼乐治国的理想社会。
9.孔子因到处碰壁,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所以“ : ”,对曾皙的述志不但盛赞,而且喟然长叹。
10.在曾晳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 。”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鼓瑟希,铿尔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二、文言知识(PPT里面有)
1、通假字
鼓瑟希( )
莫春者(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毋吾以也( )
词类活用
端章甫 ( )
鼓瑟希 ( )
风乎舞雩( )
三子者出,曾皙后 (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
倒装句式(写出正常语序)
不吾知也( )
则何以哉 ( ) ( )均是什么句式?
尔何如( )
以吾一日长乎尔( )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浴乎沂,风乎舞雩( )
异乎三子者之撰( )
为国以礼( )
一词多义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1)如或知尔( )
(2)如五六十、如会同( )
(3)如其礼乐( )
(4)沛公起如厕( )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毋吾以也( )
(3)则何以哉( )
(4)加之以师旅( )
(5)以俟君子( )
(6)为国以礼( )
三、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完成相关题目。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冉有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日:“求!周任有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日:“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i):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东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
国,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 家,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题目解答
(1) 句意: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危而不持”与“颠而不扶”句式结构对称,中间断开,“持” 后停顿。排除D。“用彼相”动宾短语,不可断,排除B。“龟玉”是后句主语,在其前停顿,故选A。
(2) A.东蒙主,指的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3) D.“心态、表情、动作”错,主要是语言。
(4) ①疾,厌恶;舍日欲之,不说自己想去.做;辞,编造借口。译文: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 的人。
②服,归服;修文德,发扬文治教化;来,.使....来;安,使....安定。译文: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5) 本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 -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答案:
(1) A
(2) A
(3) D
(4)①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 的人。
②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5) 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