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专题07 分析人物形象(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专题07 分析人物形象(有解析)

资源简介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专题07 分析人物形象
【方法技巧】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典型例题】
例:阅读《木兰诗》,完成小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问题】你最欣赏木兰的哪一点?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你还能举出一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吗?
【答案】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巾帼英雄:梁红玉、秋瑾、冯婉贞。
【解析】结合有关语句分析木兰的形象,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的勤劳;从“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善良、坚毅勇敢、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的形象;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形象,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木兰的机敏活泼 。第二问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答题。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本题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根据平时积累答出我国历史上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即可。
【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12分)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日: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 ”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 "王曰:“鞭挞[tà]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世乱
(2)云
(3)鞭乎
(4)释之
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惊弓之鸟 B.君子何之
C.置之度外 D.久D.久而久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 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前倨后恭
裴佶少时,姑夫为朝官,有雅望。佶 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 :“崔昭何 ,众 称美?此必 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 未竟,阍者①报寿州崔使君候谒(yè)。姑 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②,命茶甚急, 命酒撰③, 令秣马、饭仆。姑 :“前何倨④ 后何恭也!”及 门,有得 ,揖佶 :“且憩学院中。”佶末下阶,出怀中 纸,乃昭赠官紽(tuó)千匹。
[注:①阍(hūn)者,守门的 。②须臾,很短的时间。③馔,zhuàn, 物,多指美 。④倨,jù,傲慢。〕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 项是()
A.姑夫为朝官,有雅望 雅望:好名声。
B. 未竟 竟:竟然。
C.寿州崔使君候谒 候谒:等候拜见。
D.将鞭之 鞭:名词 作动词,鞭打。
E. 令秣马、饭仆 饭:使动 法,让……吃饭。
F.及 门,有得 门:内室之门。得:得意。
2.判断下列语句理解的正误。
A.“崔昭何 ,众 称美”——崔昭是什么 , 家都称赞他?()
B.“良久,束带强出”——过了好长时间,(姑夫)才系上腰带,勉强地到前厅见客。
C.“前何倨 后何恭也”——起初是何等傲慢,后来 是何等的恭敬呀!()
3.在括号处补出句中省略的成份。
A.佶 宅看其姑,会其退朝,()深叹
B.及() 门,有得
C.佶末下阶,()出怀中 纸
4.请各 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A.“姑 ”为什么 地呵斥看门 , 要鞭打他?
B.“姑 ”后来为什么对崔昭那么殷勤?
C.“姑 ”是 个怎样的 ?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 , 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有删改)
(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
五、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①,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①陈寔(shí):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观 君 形 状 非 恶 人 应 由 贫 困
(2)解释加点的字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尊君在不 ________
③呼其子训之________
④乃遗布二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1)动乱(2)说(3)鞭打(4)释放
2.C【解析】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A项“之”是助词“的”;B项“之”译为“到”;D项“之”用在向末补足音节,不译;C项中“之”是代词,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
3.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4.王安期是一个对待问题实事求是的人。
“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求学而迟归当另行对
待。说明了处理事情不能死守教条、一概而论,而要审慎灵活,根据事
实进行合理的安排处理。
二、【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三、【答案】
1.B(竟,完)
2.A.√B.√C.√
3.A.姑 B.姑 C.姑
4.A.姑 不想见崔昭,借门 发 ,B.崔昭送给姑 官紽千匹。C. 是 ,见钱眼开的势利 。
四、【答案】 (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
故答案为:⑴年轻;比得上;
⑵王安石为人怎样?
⑶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时间,要善于归纳。
五、【答案】(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3)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 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解析】(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⑵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⑷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点评】⑴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⑶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