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57张PPT。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阅读卡:
秦朝灭亡后,由刘邦、项羽分别领导的两支反秦主要力量即将争夺天下。项羽的谋士知道沛公刘邦雄才大略,劝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并在席前将他刺杀。在宴会间,项羽的部将项庄借舞剑表演之机,逼近刘邦,却被别人挡住。而项羽呢,一直犹豫不决,没有发出杀掉刘邦的暗号,刘邦就借口上厕所逃脱了险境。
( 1 )此是历史上著名的什么事件?形成了哪个著名的成语?
( 2 )它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它被记载在哪一本史书中?是谁写的?能否介绍一下这位历史人物?
( 3 )这部史书有怎样的价值?
( 4 )你学过这部史书中的文章吗?举例说明。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通过文献资料 《史记》司马迁史学价值:是后人了解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历史的一部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文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张良奇遇记》、《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传》等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
最成熟的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国王在位时所颁
布的刻在石碑上的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律。
汉 简阅读卡: 秉笔直书的史官
两千多年前,有个叫崔杼的大臣把自己的国君杀了,史官根据事实在简册上写上某月崔杼杀国君。崔杼大怒,把他杀了。继任的两位史官都这样记录,结果都被杀了。到第四位史官还这样写,崔杼问:“你难道不爱惜性命吗?”史官回答说:“忠实历史是我们的本分,我不能因为贪生怕死而失掉本分。”崔杼叹了口气,不再杀了。当这位史官走出来时,正遇到第五位史官捧着竹简和笔走过来,说“我是怕你也丢掉性命,正准备来继承你呢!”。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 1 )从这些史官身上,你学到了哪些品质?
( 2 )你认为做一名史官,应具备哪些素养?(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高尚史德)(高尚的史德,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学功底,等)
????  
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清王朝的末代皇帝,前半生尽享荣华富贵,后半生在改造思过中度过。本书真实展现了作者前后生活、心态和思想上的变化,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作者:伊莎多拉 邓肯,美国著名舞蹈家,对舞蹈形式,舞蹈观念,舞蹈服饰注入了革命性因素,现代舞的创始人,被称为“现代舞之母”。书中真实记载了邓肯艺术人生中不同时期内心世界的变化。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美国前总统称赞到:我看她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就像阳光明媚的早晨在花园里蹦蹦跳跳,在摘拾着自己的喜欢的美丽的花朵。
讲一讲 文献和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那么在文字产生以前或没有文字、文物不是很丰富的时候又怎样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口耳相传的东西可不可以呢?
学生活动:请几个学生说说与历史有资料有关的传说和故事(端午节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当地风俗习惯的由来等) 想一想: 刚才同学们讲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传说,与我们要学的内容有关吗?是否属于历史资料范畴呢? (口述资料。) 三、口述资料想一想:哪些属于口述资料呢? 原来许多民间传说就属于口述资料。比如端午节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等都属于口述资料。传说大多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产物。它不等于历史,但是口述资料,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补充,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端 午 赛 龙 舟牛 郎 织 女想一想:这种口述历史算不算历史资料呢? 现在人们还经常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然后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这些记载大多是真的,所以,口述历史的作用可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
口述材料传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大多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不等于历史,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补充。可以使人们能够全面地了解历史。口述历史可以祢补历史文献的不足 可见,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可以记载历史。 那么,这三种资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长城能被哭倒吗?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发生在河北北部的万里长城脚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传说在秦代,江南有一户姓孟的人家,老两口无儿无女,相依为命。孟家的隔壁邻居是姜家,说也凑巧,姜家也是老两口过日子,没有儿女。?一年的春天,孟爷爷在墙跟下种了一粒葫芦籽。很快,葫芦籽发芽长叶。又过了些日子,葫芦蔓顺着墙头长呀长,爬到隔壁姜家院子里去孟姜女哭长城?了。这时,葫芦蔓上开出一朵白白的葫芦花。葫芦花谢了,结出个毛绒绒的小葫芦。孟爷爷在这边施肥浇水,姜爷爷在那边捉虫搭架。到了秋天小葫芦长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大葫芦,沉甸甸地把蔓儿都坠弯了。孟爷爷对姜爷爷说:“葫芦长这么大,多亏了你的辛勤劳动。咱们把它切开,一家一半吧。”当他们把葫芦打开后,奇怪的事发生了:葫芦里睡着个白白胖胖的小闺女!孟家和姜家别提多高兴了。两孟姜女哭长城家一商量,就给这个葫芦里生的闺女取名叫“孟姜女”。   一年一年的过去了,孟姜女很快长大成人。她又聪明又伶俐,而且很爱劳动,不是纺纱织布,就是洗衣做饭。那时,正是秦始皇到处抓人修筑万里长城的时候。一天,一个叫万喜良的年轻小伙子,因为逃避官府抓人,路过孟姜女家。孟爷爷和姜爷爷见这小伙子忠厚朴实,就把孟姜女嫁给了他。刚刚结婚3天,万喜良就被官府孟姜女哭长城抓住,押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了。   春去秋来,万喜良一去半年多没有消息。孟姜女一心想着万喜良,眼看冬天到了,没有棉衣在北方怎么过冬呀!于是,就用自己亲手织的布,给丈夫做了一身厚厚的棉衣。棉衣做好,孟姜女背起包袱,拿着雨伞,就动身上路去给丈夫送棉衣了。一路上,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只见成群结队的民工,有的背着又大又重的城砖,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抬扛着石块,向高山坡上艰难地爬着。他们衣衫破旧,挥汗如雨。经过几天的寻找和打听,孟姜女才知道,自己的丈夫万喜良,已活活地累死了!他的尸首就埋在了城墙中。?   孟姜女听到这一噩耗,真如晴天的霹雳。她悲痛万分,一直在长城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这时,只听“轰隆隆”?一声响,城墙坍塌下来,修好的长城被孟姜女哭倒了800里。孟姜女哭长城   这个动人的传说故事,既是对秦始皇时代残酷徭役的控诉,又说明了人民在修筑万里长城中付出的艰苦劳动。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力量和智慧的体现。为了纪念这位千里寻夫的孟姜女,后人在长城脚下修建了孟姜女庙。庙里有孟姜女的塑像,庙旁还有传说孟姜女寻夫时登高眺望的“望夫石”哩。 孟姜女哭长城总结: 对,不能。今天秦长城已经不存在了,也没有被哭倒的痕迹,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倒塌了的长城证明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性,可见口述资料和实物资料均有局限性。
同样,司马迁史记中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呢?有些同学查阅了《史记》,没有找到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所以文献资料也无法印证。想一想: 但是长城我们都见过,请大家用几个词来描述长城。工程浩大、雄伟壮观。 那么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谁承担呢?男子。如果男子都去服徭役,就会导致什么?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人们开始怨恨长城,怨恨长城恨不得把它哭倒,于是就演绎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总结: 我们知道长城没有被哭倒,可是强迫人民修筑长城的秦王朝却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所以我们可以从口述资料中了解一些文献记载的不足,同时口述资料还可以使历史边的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传说了解到秦朝徭役的繁重。修筑长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又如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反映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状况。想一想: 文献资料:司马迁对长城的记载,反映的是什么?长城的防御作用。想一想: 实物资料:城砖,反映的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总结: 这三种不同的资料,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评价。反映的是长城的不同侧面。想一想: 我们应把口述资料、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全面的看待长城。那么究竟应如何看待长城呢?鲁迅的描述,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徭役的残酷。孙中山对长城的评价是怎样的?充分肯定了长城的防御作用。总结: 可见,口述资料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实物资料可以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还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所以说:三种资料对我们认识历史都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只有合理的运用这三种资料,才能还历史的本来面貌。 我们如何运用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想一想: 长期以来我国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许多地方都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山西省洪洞县有棵大槐树,官府曾把人们骗到哪里,然后又强迫他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所以,许多地方的人都说自己是大槐树那个地方的子孙。这个传说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呢?河北有一位同学的父母告诉他,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大槐树下,这位同学想证实一下,请大家帮助他。 大槐树的传说 在《明太祖实录》和《明成祖实录》中记载,在山西洪洞县城西的大槐树下共进行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而上百万山西省的移民都经过设在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机构被迁往全国十几个省区和400多个县市,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明朝政府进行大批移民呢?大槐树的传说 原来。元末明初 ,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口急剧减少,土地荒芜。据史料统计,当时河北、河南、山东三个省加起来的总人口还不及山西一个省的人口多,所以,明朝的统治者为了休养生息,为了富国强民,所以明初的朱元璋就做出了一桩决策,主要就是从山西向河北地区,中原地区大量移民。大槐树的传说 所以,这些传说虽有虚构的成分,但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表达了人们被迫离开故乡的痛苦,以及他们对想象中的家乡的思念。这些传说虽然并不等于历史,但却能告诉我们老百姓是怎样看待历史的。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补充。
一棵大槐树,魂系千百代,如今,始于汉代的古槐已不复存在,但发生在古槐下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却永远烙进了古槐树下移民后裔的心目中。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洪洞大槐树已成为一种根的符号,一种家的标志。 大槐树公园 事实上,研究历史并不容易,过去的事情毕竟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可能去重温一遍历史。因此要了解历史,必须依靠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总结:过









的文


料甲骨文中国相当古老的文字记载竹木简纸发明前的文字记载史书了解历史的最重要文献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其他文
字和音像资料实


料文物过去的人们遗留下来的
实物口述资料传说口述历史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补充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问我祖先来何来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山西省洪洞县有棵大槐树,官府曾把人们骗到那里,然后又强迫他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请你说一说:请你分类:大槐树传说《史记》居延汉简甲骨文兽骨大槐树传说文献资料口述资料实物资料金字塔请你归纳:史书、甲骨文、竹木简、档案 、日记、报刊、图片、等其他文字和音像资料基本反映历史真实情况,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文物(遗物、遗迹)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纠正文献资料记载的错误。传说、口述历史有虚构成份,但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历史资料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原始资料(直接的证据)后人的说法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间接的证据)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同时代的人记录下来的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按照资料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四、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实物等证据直接,准确性、科学性强第二手资料传说、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证据间接表现形式第一手资料特点想一想: 在上面关于长城的例子中,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是相对而言,如在发现甲骨文以前,关于殷商的历史一直是以《史记》的记载为第一手资料,但甲骨文发现后,甲骨文就是第一手资料,史记就变为第二手资料了。 总结:想一想: 那么,如何运用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呢? 一般来说,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挖掘、使用第一手资料,写文章时尽力查找原始资料;但当第一手资料十分有限而且难度很大时,第二手资料就显得非常宝贵和重要了。总结:(1)北京人头盖骨 (2)《论语》 (3)牛郎织女 (4)档案 (5)秦始皇陵兵马俑 (6)圆明园遗址(7)明长城 (8)女娲补天 (9)《资治通鉴》
(10)日记 分类:属于文献资料的有:
属于实物资料的有:
属于口述资料的有: 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2)(4)(9)(10)(1)(5)(6)(7)(3)(8)(3)(8)(9)(1)(2)(4)(5)(6)(7)(10)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史书等实物资料文物口述资料传说口述历史历史资料请你试一试:①请你对手中已搜集到的历史资料进行分类和初步分析.
②通过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的搜集,写一篇自传、家庭史或校史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