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第183期)文化知识篇高中语文文学常识:诗词曲赋的体裁特点诗的特点:诗是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要用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诗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的反映。诗的语言凝炼而富于形象性。诗的节奏美与韵律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没有节奏与韵律,就不成其为诗。词的常识:在形式上,每首词都有词调。有长有短。词的押韵比诗更显得灵活多变。风格上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两大流派,并以“婉约”为正宗。曲的常识:曲是兴盛于元代有散曲和剧曲的分别。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套数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赋的常识: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赋的体载有:大赋、骈赋、律赋、文赋。元曲的分类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剧曲(包括元杂剧与南戏)。“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杂剧杂剧的戏剧形式是由故事情节、曲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规定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部分。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一套乐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楔子当于序幕,但也像过场戏放在折与折之间。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来总结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比如《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散曲散曲是可配乐演唱的歌曲形式。根据《青楼集》的记载,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种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乐器伴唱等。在宴会上,演员解语花“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连枝秀“有招饮者,酒酣则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又叫散套、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原是民间的小调,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通俗生动,确具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作文素材篇素材 | 《人民日报》8篇人物时评(一)保护自然护得山绿松柏青人民日报评论【人物】守护绿色林海的奇乾中队【故事】奇乾中队,是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七中队,因驻扎在额尔古纳市奇乾乡而得名。这是一支驻守在原始林区腹地的队伍,负责守护95万公顷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和200余公里中俄边境线防火灭火任务,是森林消防队伍中防区最大、任务最重、年平均参加扑火次数最多的单位之一。1963年建队以来,他们坚持驻深山、站前沿、护生态、当标杆,成功扑救森林火灾380余起,在万里绿色长城上筑起了坚强的消防安全堡垒。不久前,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该中队第二十五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点评】一年有6个多月大雪封山,年均气温零下3摄氏度,冬天时甚至会降到零下50摄氏度;离中俄边境只有2.5公里,距最近的镇却有150多公里,举目所见皆为茫茫森林……奇乾中队就驻扎在这样的林海之中。这座几乎与世隔绝的“驿站”,见证着一代代队员在冰雪中勇往直前、在烈火中冲锋陷阵,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奏响了一曲履职尽责的“冰与火之歌”。“来奇乾工作,首先要学会忍受寂寞”。对消防队员来说,“两年不下山是常事,5年没回过家也不稀奇”。最早的时候,由于驻地不通邮、供电有限、手机信号不稳定,中队长期与外界隔绝。在与林海朝夕相伴的日子里,队员们没有蹉跎岁月,而是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我,冬天在冰天雪地进行耐寒训练,夏天在野外练体能、练生存;不用训练的日子里,队员们就一起读书,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光喊不动、实在无用。自己动手、隐患难藏”“树立正确人生观,走好人生每一步”……这些来自队员们的读书心得,鼓舞着新来的队员坚定自己的选择,也映照着这支队伍不畏寒暑、不惧寂寞的坚守和担当。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奇乾中队守护的森林是我国唯一一片集中未开发原始林区,是构成我国北疆绿色长城的重要一环,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森林总面积达95万公顷,积蓄着大量枯枝落叶,极易引发雷击山火。队员人均防火面积1.6万多公顷,约为2.4万个标准足球场,防火责任大、任务重、难度高。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中队参加了7个火场的扑火战斗,扑灭火线长度达400余公里,连续作战长达77天;2002年“7·28”特大森林火灾,队员们用肩扛、手推、脚蹬的方式挖出一条宽0.8米、长70公里的防火隔离带,阻挡了大火的蔓延……在一次次危急关头,队员们迎火而上,在温度高达上百摄氏度的火场中冲锋陷阵,践行着“护得山绿松柏青,英雄无名梦也甜”的铮铮誓言。从“原始森林的守卫者”,到“马背上的消防服务队”,像奇乾中队这样的“蹈火者”还有很多,他们向着火场逆行、向着灾难冲锋,书写着最美“逆行者”的职业荣光。2019年,在四川凉山木里县的森林火灾中,27名森林消防队员为了他们视若珍宝的森林、为了肩上沉甸甸的使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队,“90后”消防战士巴特尔,14年来经历4500余场生死考验,写下20余本“火场日记”,闪耀无私“火焰蓝”……烈火无情,英雄无畏。钢铁之躯也是血肉之躯,全社会共同尊敬和关爱消防队员、关心和重视消防工作,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爱岗敬业“宁让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人物】“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孔特特【故事】1983年出生的孔特特,是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那曲市大队大队长,已在雪域高原中坚守了18年。18年来,他先后参与灭火战斗130余次,开展防火讲座100多场,培训护林员2万余人,参与重大抢险救援90多起,挽救群众生命20余人,抢救群众财产400余万元。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经年累月的无私奉献。进藏多年,孔特特没有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没有休一次完整假,全心全力守护着西藏的绿水青山,用无悔青春丈量理想信念的“高海拔”。前不久,他被中央宣传部、应急管理部授予2020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称号。【点评】西藏被誉为“亚洲水塔”、全球气候的“调节器”,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格外显著。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就是在守护共同的美好家园,孔特特从一进藏,就暗下决心,“宁让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环境有多艰苦,就有多锻炼人。那曲市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很低,即便躺着,心脏负荷也很大,孔特特就这样待了18年。与指战员一起进山入林、摸爬滚打,摸索适合藏东南林区灭火作战的新战法,努力提高队伍的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孔特特和战友们在守护这片林海的同时,也锤炼了“坚守极地、不畏极难、甘受极苦、挑战极限”的精神,让险情退却、向胜利招手。有人在雪域高原坚守使命,有人在洪水面前奋不顾身,有人在疫情来袭时冲锋值守,有人在生产一线扛起责任……像孔特特一样,不同战线上的应急管理工作者们,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尽力把隐患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全力把灾情降至损失最低、伤害最小。有人说,应急管理工作者是一群“守夜人”,因为他们枕戈待旦、向险而行;也有人说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守业人”,因为他们总是下先手棋、打主动仗。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应对各类突发灾情疑难险情,他们始终冲在前面,和隐患、灾难近身搏斗,为生命、平安夙夜奋战。可以说,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的应急管理工作者,切实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精神,用生命与行动践行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誓言。“时刻准备着”,是应急管理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孔特特说,只要组织需要,自己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扎扎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换上“火焰蓝”,担当永不变。在新征程上,日益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管理队伍,一定能打赢每一场灾害事故战斗,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守好责、护好航。科技强国“无影灯”照亮光明路【人物】“最美科技工作者”次旦央吉【故事】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中心主任次旦央吉,是西藏眼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为给更多患者带去光明,她常年奔波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巡诊行程达18万公里。从医32年来,她始终坚持学习藏医学著作和现代医学理论,并运用于实际,在守正创新基础上加快推进藏医药现代化,完成了包括第一台眼底激光术等在内的西藏眼科治疗多项第一,用“无影灯”照亮更多患者光明路。前不久,她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科技部等6部门授予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点评】很多人把次旦央吉称为“光明使者”,她却常与星月为伴:下乡巡诊时,清晨6点,高原还未迎来日出,就要赶到医院准备手术;走出手术室大门时,时间已是凌晨。回忆起高原上30多年的行医之路,次旦央吉时常感慨过往条件的艰苦。尽管如此,她却在日记中写道,“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只有战胜不了困难的人”。山路艰险,没有让她停下脚步;吃住简陋,没有让她停止付出。对次旦央吉来说,“心不离病人,身不离病房和手术室”是医者的本分;“守正创新藏医药事业”是她身为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同时,由于病患多为农牧民,次旦央吉把健康知识科普作为自己的又一项本职工作。她积极参与眼病普查工作,为全面收集高原白内障形成原因和患者人数等详细资料贡献力量,还投身眼科卫生防治健康宣教,开设专题讲座,就眼科保健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深受群众喜爱。次旦央吉办公室的墙壁上挂满了锦旗,她说,“我把患者当家人,尽己所能,为他们减轻病痛。”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方面,“最美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临危受命,兼任雷神山医院院长,带领医护人员筑起阻击新冠病毒的钢铁长城;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示范推广30亿菌袋,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陈亮用一年半的时间,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促进科技经济深入融合,科技工作者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追求,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提供科技解决方案。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事业,才能更好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脱贫攻坚“只有干,才会变”【人物】“最美奋斗者”裴春亮【故事】裴春亮是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早年家境贫寒,后来凭着能吃苦、不服输的劲头,艰苦创业,率先脱贫。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群众打水井、建水库、发展高效农业、创办股份制企业,把一个不到600人的省级贫困村建成“全国文明村”;整合11个村创建裴寨社区,扩建商业街、建设服装产业园,带动11800人稳定脱贫;创新电商扶贫、实施旅游扶贫,以多种产业为支撑,带动太行山区5万多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他用“最美奋斗者”的初心坚守、使命担当,唱响了“乡亲不富誓不休”的奋进之歌,并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点评】“乡亲不富誓不休”,是裴春亮当选裴寨村村委会主任后,面对裴寨村的落后现状和乡亲们的期盼,许下的誓言。为了兑现这一誓言,裴春亮出资、出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商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他说,脱贫致富不只是让乡亲们住上新房子,还要让乡亲们有活干、有钱赚,“这样,长久的好日子才有保障”。成就的取得源于坚守,而坚守离不开信念的支撑。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过程中,裴春亮树立了“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个村富了还不算富,把周边村都带富才算真正富”的坚定信念,不仅带领全村人摆脱贫困,还让周围村庄的乡亲们逐渐步入小康。他明白,自己的工作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自己必须承担起扶贫责任。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裴春亮帮助家乡数万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只有干,才会变!”这是裴春亮的心声,也是我们时代的强音。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能出彩的伟大时代,有奋斗就能成就人生精彩。对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裴春亮来说,改变自己命运、回报父老乡亲,是出彩的;让荒山秃岭变社区、村民实现安居梦,是出彩的;实现农工商业齐发展、人人“乐业”有钱赚,也是出彩的。心中有梦、脚下有根,把想法付诸行动,就能梦想成真。如今,村子美了,老乡富了,而裴春亮没有停止奋进脚步,一直为共同富裕拼搏。裴寨社区创业园的路旁,立有一块大石头,其中一面写着“创先争优,持之以恒,科学发展,无愧时代”。的确,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致富发展,都是对行动决心的锤炼、对精神意志的考量,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千千万万名扶贫工作者、致富带头人,一刻不停地苦干实干着,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同创业、共致富,我们需要更多像裴春亮这样的带头人、好党员,以崇高信念、踏实作为践行铿锵誓言,在新征程上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拓宽美好生活路。实战训练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孙道荣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③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④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冷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⑤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⑥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纯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⑦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⑧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略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⑨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后文突出小村经我们的宣传发生的可喜的变化,强调舆论宣传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B. 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C. 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真实可感,处处透露出民风的纯朴。D. 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2. 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3.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与解析篇1. 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是为了后文突出小村经我们的宣传发生的可喜的变化,强调舆论宣传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不正确。其写作目的应是引出下文纯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经济发展对纯朴民风的冲击。B项,“表现了……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不正确,应是表现出“我们”和村民的好奇,以及城乡差距,没有表现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D项,“表现……厌倦,寄托……忧虑”分析不正确。一批批人走进深山是为了衬托纯朴民风之难得,并为下文写这种难得的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作铺垫。故此题答案为C项。2. ①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冷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②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③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小说中,“我们”第一次到村庄时,店主对“我们”热情接待,并告诉“我们”黑板账本的用途,由此可以看出店主是那个偏僻村庄众多淳朴热情村民的代表;“我们”第一次去村庄时,小店是“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 “我们”第二次去村庄的时候,“小店生意大了”,可见店主功劳能干;店主从“我们”对黑板账本的赞叹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用黑板当招牌,把生意越做越大,而且针对出现的“赖账”现象,取消了赊账的行为,可见店主精明,有商业头脑。3. ①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③前后对比,突出主旨。【解析】此题考核对小说标题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小说的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小说情节发展来看,小说写“我们”发现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回到城市宣传镶嵌在墙上的黑板,人们被这块黑板吸引来探访村庄,可以说整篇小说围绕着这块黑板展开,所以“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是小说的线索。从表现主题来看,“镶嵌在墙上的黑板”表面是指店主用来记账的黑板,其实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前黑板上的字可以擦掉,但装在人们的心里的诚信擦不掉,如今黑板上的字擦不掉了,但人们心中的诚信不见了,黑板成了形式,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游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淳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通过黑板前后变化的对比,写出诚信与信任民风的缺失,凸显这篇小说的主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