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哈姆莱特(节选)》课件(共88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哈姆莱特(节选)》课件(共88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88张PPT)
Hamlet
哈姆莱特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就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这是他的名言,也是他能在艺术天地里自由飞翔,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秘密。
猜猜他是谁?
导入: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年轻人,你听我说:
活着,还是死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名言欣赏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弱者。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故事内容。
3、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
4、探究《哈姆莱特》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自学指导
熟读课文内容与《导学案》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简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各指什么?
2、请简述《哈姆莱特》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
4、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
5、归纳《哈姆莱特》的主题。
6、探究《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
37个剧本
莎士比亚
两部叙事长诗
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
154首十四行诗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最杰出的艺术大师
(1564--1616)
莎士比亚出生地
莎士比亚故居夜景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 别林斯基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奥赛罗》剧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台丝狄蒙娜有私情。奥赛罗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
《李尔王》剧叙述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麦克白》剧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这些都说明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宁可不要 100个印度,
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英国谚语
海报与剧照剪辑
《哈姆莱特》故事情节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
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
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虽然,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故事主要人物和情节
哈姆莱特:
丹麦王子
霍拉旭:
哈姆莱特的朋友
波洛涅斯:
御前大臣
奥菲莉亚:波洛涅斯女儿
哈姆莱特心上人
罗森格兰兹:朝臣
吉尔登斯吞:朝臣
国王:哈姆莱特叔叔,
克劳狄斯
王后:哈姆雷特母亲
乔特鲁德
一、1.mǎnɡ fān zōnɡ lǘ 
xǐ  sì  yú  
qiānɡ  bǐnɡ máo 
zǎo shǔn yù 
shì zhāo shè 
(1)《哈姆莱特》全剧是以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________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2)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__________________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写哈姆莱特对________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1)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 雷欧提斯
(2)哈姆莱特逃回丹麦 奥斯里克
内容填空
(3)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是全剧的高潮,比剑有三个回合的重要情节。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________,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________取胜。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________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
(3)雷欧提斯 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
结构图示
探究文本
(1)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安排这些悬念迭生的情节有什么好处?
答: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每一个悬念都围绕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的心,使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在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决斗中,国王克劳狄斯安排了哪些阴谋,最终结果如何?
答:国王克劳狄斯准备借雷欧提斯的手杀死哈姆莱特;国王还准备了毒酒让哈姆莱特服毒而死。最终王后误喝了毒酒而死,哈姆莱特中了雷欧提斯的毒剑,并将毒剑夺过来刺杀了雷欧提斯和国王,最后自己也中毒身亡。
(3)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答: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4)在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答: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向霍拉旭讲述他如何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敏感、机智,后一件表现了他草率、冒失,而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他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从课文里来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滑,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卤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了“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5)节选部分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答:在场的几个主要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结构图解
(6)如何理解节选部分激烈的戏剧冲突?
提示 节选部分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一是人物内心的矛盾。
人物之间的矛盾:克劳狄斯是杀死哈姆莱特父王的凶手,同时又想使用借刀杀人的计谋除掉哈姆莱特,阴谋破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想通过比剑杀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此时也想除掉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的矛盾,是哈姆莱特误杀了雷欧提斯的父亲,雷欧提斯的妹妹也因为哈姆莱特而亡。雷欧提斯要复仇。
人物内心的矛盾:哈姆莱特内心人文主义与现实的冲突,一方面他认为事事由天定,自己所遭遇到的厄运是上天的安排;一方面他又要除掉新国王。对待母亲,一方面他爱自己的母亲;但又因为母亲嫁给了新国王,又出言讥讽母亲。对待奥菲莉娅.一方面他十分爱她;一方面又因为要复仇,害怕殃及她。雷欧提斯的内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处死杀死自己父亲的仇人;
但对手哈姆莱特高尚的品格又使他不忍下毒手。作为母亲的乔特鲁德内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她爱着自己的儿子哈姆莱特;一方面她又要维护新国王的尊严。比如她替儿子喝下新国王为祝贺哈姆莱特比剑胜利而准备的毒酒,最大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儿子与新国王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出现,使得戏剧的冲突激烈,情节扣人心弦。
课文主要包括两个事件:
一是哈姆莱特向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
二是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
归 纳
(8)分析哈姆莱特性格特征。
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
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人 物 形 象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它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父亲与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这样的世界自然是“美好的花园”
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然而,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和忧虑使他变成了一个“忧郁王子”。可见,梦幻破灭的哈姆莱特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性格特征
 犹豫:
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延宕)
(1)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运命在***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
(2)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他本来有好几次杀死仇人的绝佳机会,但在这种情结的作祟下,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
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在这个突围的过程中,哈姆雷特不断的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敌人同样的手段来对付敌人;但是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本能的抵抗.
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
延宕: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哈姆莱特的形象明显带有个人的 、时代的色彩。18世纪评论家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明智、富有理性的人,而19世纪则又成了一个忧郁的、梦幻的、冥想的、缺少行动的青年,是一个感伤主义者。到了20世纪,他又成为现代派的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者,或者成为富有斗争经验的革命者。
总 结
善良忧郁的王子
愁容满面 沉默寡言
性格也有明朗的一面,诙谐幽默
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敢爱敢恨
名 家 观 点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
——歌德
名 家 观 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组卷网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一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先看天命思想。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
哈姆莱特
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
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
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源
主观原因
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客观原因
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源
个性化的语言
欣赏语言
动作化的语言
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 (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
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 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1、语言生动精炼,一方面运用书面语言和口语,一方面也广泛采用民间谚语和俚语,灵活丰富。
莎士比亚剧作语言特点
3、大量运用修辞格,善于形象譬喻,语言具有音韵节奏之美,充满诗意。
2、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形象化。
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充分体现。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见解。他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他还强调艺术表现“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既不能过分,也不能懈怠。这些先进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观点,不仅为莎士比亚本人所竭力遵循,就是在今天也仍有着很强的借鉴价值。
(2)结构的复杂和情节的生动。
剧本的结构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丹麦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丹麦与挪威、英国的外交往来,丹麦朝廷对德国威登堡(人文主义中心)的态度;哈姆莱特的家庭关系,波洛涅斯的家庭关系,以及这两家之间的冲突;对剧情的转折起重大作用的戏中戏和比剑的安排;哈姆莱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所有这一切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都被莎士比亚巧妙地安排在这一悲剧里,不仅增强了剧本的现实性,更为剧中众多人物展示其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空间环境。
(3)大量的人物独白。
尤其是在刻画哈姆莱特这一中心形象时,为了把他塑造成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为了更好展现他的内心矛盾和性格发展过程,莎士比亚大大发挥了独白的作用。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六处之多,是莎士比亚所有剧本中独白最多的一个。这些独白都安排在人物思想转变的重要时刻。通过这些独白,我们不仅把握了人物思想发展的脉络,也把握了剧情展开的线索。这些独白本身也是优秀的诗篇。如果删除了这些独白,剧本无疑将大为逊色。
(4)人物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在这里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物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哈姆莱特的直截了当,波洛涅斯的咬文嚼字,奥斯里克的矫情迂腐,掘墓人的俗俚简洁均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人物所特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教养。而同一个哈姆莱特针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也在不断变化着语言,有时是一针见血的褒贬,有时是晦涩难懂的疯话,有时是温情脉脉的表白,有时又是粗俗不堪的市井俚语。哈姆莱特的独白也同样具有多样性,时而诗体,时而散文,诗体意味着庄重与典雅,散文意味着诙谐与粗俗。作者为我们精心描绘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风俗画。
  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完美结合,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同时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作品思想通过情节、人物自然地表现出来。莎士比亚还是语言的大师,
艺术特色
他吸收人民的语言、以及古代和当代的文学语言,运用得得心应手。剧中时用散文,时用诗体,毫不刻板。他的许多词句脍炙人口,已成为英语的一部分。莎士比亚被同时代的戏剧家称之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也把莎士比亚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
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在黑暗王国中看到了一线光明。
主题归纳
节选的这场戏,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表现了哈姆莱特的勇敢及斗争智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斗争的险恶与复杂。交代了哈姆莱特的悲剧结局,借此批判了丑恶的社会现实,也暗示出哈姆莱特悲剧的必然性。
《哈姆莱特》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戏剧——
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
一部人类心灵涌唱出的伟大史诗
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
课堂小结
课文内容知识树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吮吸(shǔn) 砧石(zhēn) 蟊贼(máo) 颈部(jǐn)
B.哀恸(tòng) 憎恶(zèng) 害臊(sào) 妆奁(lián)
C.傀儡(kuǐ) 觊觎(jì) 酣睡(hān) 着想(zhuó)
D.暂时(zàn) 紊乱(wěn) 横祸(hèng) 陨落(yǔn)
解析:憎恶zēng。
答案:B
当堂训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D.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解析:A项芝兰玉树:指才德出众的优秀子弟。不能用于修饰人的外貌。B项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使用正确。C项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这里望文生义,误用为两人合力制服惯偷,宜用“合力”。D项从一而终:指女子只能从属一个丈夫,丈夫死了终身不得再嫁。这是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此处望文生义,宜用“始终如一”。
答案:B
莎士比亚经典台词
(一)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二)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拓展
鉴赏:第一段出自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是莎翁的一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现在引申为在面临问题,两难情况下的犹豫彷徨状态!第二段话,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是在赞颂人,讴歌人性。但是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是不能体现莎士比亚的思想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的发展几乎已经达到了顶峰,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人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杰作。讴歌人,赞颂人性是文艺复兴的从未偏离的核心思想,这在这里得到了再次的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