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内涵,体会意境美2.掌握对比、虚实结合、用典和拟人等手法及其作用3.提高诗词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并学会迁移运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进入诗境,体悟意境美2.合作探究,从对比手法中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黍离之悲”的内涵教学设想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置身诗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同类题材的课堂练习,巩固并强化诗词鉴赏方法。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体会意境,理解作者思想情感2.理解“黍离之悲”的内涵难点:学习并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学安排一课时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朗诵视频及配乐、学案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境导入(幻灯片自动播放扬州美景图和诗句,教师边讲解)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名都,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人徐凝也曾咏叹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座千古风流的扬州城,它的魅力和风情使无数人为之倾倒。几百年后,到了南宋词人姜夔所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扬州慢》。(二)整体感知1. 齐读小序: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预设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梳理)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注意读音和字义的点拨)补充理解:“黍离之悲”: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黍离》诗。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之悲——国家沦亡的悲痛2.初读——定基调(请一位同学来示范诵读,其他学生听读后评价。)提问:你觉得他读的时候情感把握得怎么样?预设:读得不够好。小序中写“黍离之悲、怆然”——点明了悲切,伤感怎样能读出悲切、伤感之情?教师补充:《扬州慢》是姜夔所创的一首慢词,慢词的读法应该是怎样?点拨:以前我们学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的时候,应该是怎样的速度?明确:语速降低、舒缓、吐字宜慢、稍长(全班再读诗词,注意语速、吐字,要求读出悲切、伤感的情感)置身诗境体会“空城”的意境1、结合小序和词作,姜夔旅途路经扬州,词人眼前所见是怎样的呢?上阙哪一个词最能集中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空旷、荒凉。2、合作探究:“空城” 之“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找出相关词句,并谈谈对诗句中体现出来的“空”的理解。预设:(1)荠麦青青: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满目凄凉、荒芜之景⑵废池乔木:金人南渡,扬州遭到掠劫。废旧的城池,高大的乔木,写出了战后扬州遭到重创时萧瑟、衰败的景象。废池:废弃的城池 衰败、凄凉乔木:古老高大的乔木,茂盛繁密(锦官城外柏森森),森冷萧瑟问:“犹厌言兵”,废池乔木本为无情之物,怎会“厌”呢?明确:用了拟人修辞。金兵南下,掠劫扬州,连“废池乔木”都饱受战争的摧残,更何况是扬州城里的百姓呢?金兵劫掠时的目击者,也是受害者,敌人的凶残和战争的恐怖,种种景象哪怕过去十五年了也没有从它们心头抹去。和词人姜夔同时代的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废池乔木厌恨战争,其实也是饱受战乱的扬州人民对战争的痛恨,移情手法。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饱受战乱之苦的扬州人民的同情。(3)渐黄昏,清角吹寒清角吹寒: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人不由心生悲凉)。点拨:“寒”字炼得很妙——通感(用触觉写听觉),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因为此时词人路过扬州时正值冬至,夜雪初霁。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号角“吹寒”。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学生示品读:读出凄厉、悲凉意味)(4)冷月无声:问: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点拨:二十四桥是扬州的著名景点,杜牧有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见,当时二十四桥这里是怎样的情景?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词人移情于物,以“冷月无声”营造了一个寂寥冷落的意境。(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释义:想着二十四桥边的红药,年年盛放,又有谁去赏花呢?扬州盛产芍药,宋代王观有“扬之芍药甲天下”之语。花开时节,想必游人如织,络绎不绝。预设:国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凄苦,虽然红药盛放,但却无人欣赏。教师:哦,原来这是一从无人欣赏、寂寞的芍药。其实芍药盛开的时节也比较特殊,是在春末夏初,百花凋零之际。预设:芍药盛开的季节是百花凋零的暮春,写出了芍药无花与其争艳的寂寞。小结:“春光已去多怨恨,惟有芍药诉柔情”。芍药开放的时节,注定承载了文人的愁情,因而芍药多以孤寂、哀愁的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点拨:满城荒芜、萧条的景致、百姓凄苦的生活,与这丛盛放的芍药相映衬,花开得越是热烈,越是红火,给人的震撼就更大。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乐景衬哀。小结: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渲染出黄昏空城图,营造了一种凄清、衰败、荒芜的氛围,表达了一种感时伤乱的悲凉之情。(学生再读诗歌,体悟感时伤乱的悲凉之情。)2.探究:“名都”的风韵问:词中除了即景抒情,直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还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扬州之景?化用了杜牧的诗歌,描写昔日扬州之景。“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 《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杜牧这些盛赞扬州的诗句,写出了当年扬州城怎样的景致?明确:繁华、热闹(板书)小结:诗人通过化用杜牧的诗词,扬州昔日繁华,热闹与富庶的景象,与眼前的凄冷衰败的实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表现手法叫做?明确:化用典故、虚实结合。3.词人想象杜牧穿越时空,来到扬州,会是什么感受?哪句诗、哪个词能够集中表现这种感受?明确:“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惊”问:为什么而“惊”?明确:因“空”而“惊”, 惊“十里扬州”竟然变得“荠麦青青”。“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昔盛今衰、古今变化之大。(四)合作探究:体悟“黍离之悲”探究: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请结合你所掌握的背景资料,谈谈理解。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多媒体投影创作背景)南宋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金人十万铁骑曾两次南侵,攻破扬州,大肆掳掠,破坏极其惨重。当姜夔十五年后再次路过扬州,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的萧条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方游士,看过百姓疾苦、国家沦丧的姜夔,他的词多记游、咏物,或者感叹身世飘零,寄寓忧国伤时的情感。他的作品也收录在《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中。学完了本词,你能谈谈“黍离之悲”的内涵吗?(学生回答)明确:所谓“黍离之悲”,即家国之悲:是指国家破碎的哀痛、百姓困苦的沉痛、以及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教师范读,学生悟读)(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大家学习了这首词中所运用的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也对“黍离之悲”也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但这还不是终级目的,我们还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们尝试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鉴赏一下同类诗词——孔尚任的《折桂令》。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折桂令】问秦淮① 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②,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注释:①此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②窗里面的窗。亦泛指窗。(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1)“粉黛”代指美女,这里指秦淮河的歌伎,“笙箫”是乐器,代指音乐,运用了借代的手法。(2)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第二问: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与当年秦淮河“粉黛”、“笙箫”、“灯船”、“酒旗”的繁华热闹进行对比,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板书设计扬州慢姜夔悲 空城 荠麦 废池 凄清昔盛今衰 清角 乔木 荒凉 (虚)惊 名都 名都 佳处 春风 热闹豆蔻 冷月 红药 青楼 繁华(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